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0-08-15丁荣伟
丁荣伟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丁荣伟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分析,找出部分影响高校班级建设的因素,介绍班级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阐释改善班级管理的必要性,并通过班级建设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改进班级管理的策略。
高校班级建设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班级在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就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进行了研究。
一、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学分制改革淡化了班级的概念。
随着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学生具有较强的课程选择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课程,这就导致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同学完全在一起上课的机会较少,学生分散在不同的教室,共同在一起交流的机会较少,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概念逐步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非正式群体以及独立的学生个体。
(二)高校扩招带来学生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国内大部分学校都在不停地扩大规模,增加人数,特别是部分就业需求较大的专业招生人数迅速膨胀,导致原来二三十人一个的班级变成了五六十个人,学生的地域性和生活背景的差异性就越来越明显,带来了班级管理难度的增加,传统意义上的班长等班干很难对如此多的学生进行管理,导致班级中偏离班级核心意识的学生增加,能够有效参与班级管理的同学较少。
(三)学生个性增强导致班级凝聚力下降。
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意识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校中会追求自己的个性,特别是“90后”的学生进入校园后,他们以自己的价值实现和个性展示为目标,对集体的事务重视不够,经常不参加集体活动。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活动也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班级中展示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兴趣降低,从而导致了现在学生班级凝聚力的下降。
(四)班级管理中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管理方法。
虽然各个学校在学生班级管理中进行了很多尝试,也有较多的班级学风评比办法、优秀班集体评比办法等管理方法,但因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班级骨干)本身也是学生,管理办法中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无法对其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作为管理者主体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又很难直接实施管理,造成一些存在的管理制度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高等学校班级管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虽然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但很多高校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停地探索,并坚持不懈地加强高校班级管理,以使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
一般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现代许多科学家的研究都证明,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人的德育、智育都具有有效的刺激作用。高校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教育学生养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日常过程中能够形成较强的集体观、大局观;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为了完成班级的共同愿景而进行努力,能够在合作中锤炼品质,提高意志,增强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提升未来的职场竞争力。
(二)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受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影响,在学校求学的过程中都迫切希望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特别是展示自己的管理能力。加强班级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共同的班级目标,使广大学生都参加到班级的建设中来,使学生在班级管理、班级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学生骨干在组织班级管理与活动中不断地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由于班级管理的复杂性,能够较好开展工作的学生其组织领导能力必将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对其以后的发展就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可以为学校教育活动搭建有效阵地。
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或者学院的组织参加一些教育活动,如报告会、动员会、座谈会等,这些都是令学生觉得较为枯燥的形式,在没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这样的活动效果就会打折扣。
加强班级建设,可以使原本枯燥的内容通过班级的运作而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广泛参与,并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就可达到教育主导者的目的。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活动中,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变化使学生用心感受家乡的变化,通过总结回顾家乡变化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三、改进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的策略
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基本可分成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内因层面,是指由班级内部成员自身特点和彼此间的互动关系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氛围。它包括班级同学的来源和自身性格特点、班级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等班级形成之初就具有的因素。而外因是指在班级建成之后,从外界施加的对班级建设产生影响的作用因素,这里可初步分析为引导因素、竞争因素、评价因素和文化因素四类。
内因是一个班级形成之初就特有的,不同班级各有千秋。因此,为推动全校整体性的班集体建设,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外部因素,思考如何通过这些外在性的因素施加正面、有益和积极的激励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与落实,本文重点就如何加强班级管理给出相应的外部改进策略。
(一)情感育人,逐渐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过渡。
从柔性管理教育的角度讲,情感交流就是“感情投资”,它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最佳方式,大学班级的辅导员和教师只有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人格产生吸引,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敬重感和信任感,心悦诚服地为班级的建设而努力。
做好学生的柔性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四点:一是尊重学生,使学生得到平等的主体地位,平时工作中以表扬为主,避免直接的训导;二是相信学生,使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树立充足的信心;三是给学生更多爱心,辅导员要沉下心到学生中,关心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四是给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人格和魅力影响学生。
(二)尊重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班级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个性,是充分发挥学生班级主体性,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前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充分彰显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个性是增强班级活力的重要前提。
当前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问题的处理方式独特,给传统的班级组织管理模式势必带来冲击。尊重学生个性,就是尊重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不违背班级管理建设的前提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班级的管理,按照学生更乐于接受的形式去实施,提高班级活动的效果。
(三)文化熏陶,坚持不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建设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班级文化是班级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动力和源泉,任何措施和活动只能促使学生短暂的参与,真正要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班级,必须形成强大的班级文化才能够凝心聚力,才能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班级中来。
要引导学生在班级形成初期就通过共同努力和策划,形成自己的班徽、班歌与班训等班级文化符号,使其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班级文化标志,并在此号召下形成班级精神,为建设管理班级提供文化抓手。
(四)骨干引领,打造高素质班级骨干队伍。
打造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的班级骨干队伍是改善班级管理的关键因素,他们是班级管理主要执行力量,班级骨干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班级的整体水平。
在学生班级骨干的选拔上要遵循“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策略,不可完全把班级骨干的选拔权交给学生,既要给学生行使选举的权利,又要按照工作要求选拔班级主要骨干,使二者能够做到结合而不冲突。要建立系统的班级骨干培训与考核制度,加强对其个性化指导,表现优秀的要予以表彰,推荐其参加更高层次的学生工作,充分调动学生骨干服务同学的积极性。
(五)制度完善,建立健全班级管理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班级管理考核制度是改善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制度,开展班级评比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加班级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班级建设的水平。
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使班级的考核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意识,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经常性地考虑其对本班级的影响。要建立班级评比制度,定期组织进行考核检查,对于表现优秀的班级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彰,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结语
学生组成的多样性与个性化,使现在高校班级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在对班级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策略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不同的时期的不同班级,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由教育主导者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班级建设的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金文斌.大学班级的柔性管理教育[J].安徽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6):128-129
[2]杨芝,黄明山.大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76-77
[3]吴昊,张春生.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外因影响浅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8):93-95.
[4]欧阳洁.高校班级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232-233
[5]马丽.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当代高校班级管理的启示[J].安徽理工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