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2010-08-15梁海澄
梁海澄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是交通类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港口和航运管理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该专业教学中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急需加强。
一、高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
港口与航运企业的各个工作岗位专业性强,它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对高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由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师资条件限制等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部分高职院校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几年来虽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但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很难真正落到实处,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港口与航运企业的设备和设施具有专业化、种类多、投入大的特点,高职院校很难在校内建设与该专业相关的仿真实践基地,有的高职院校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几乎没有,学生应掌握的一些专业实践技能只能在港口与航运企业完成。而港口与航运企业的地域分布特点明显,目前较先进和大型的港口与航运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江下游地区,内地高职院校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实践教学较难,聘请企业专家做为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也不便利。
(二)实践教学的意义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1.实践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存在错位现象
港口与航运企业的各个工作岗位的专业性强,要求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企业计划、调度、商务、理货、揽货、代理、报关、统计、经济分析等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工具从事港口装卸、船舶运输、货运代理的生产和管理的能力。这些技能和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方式来培养。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沿用本科教育的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的高职院校虽然称为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但实际上还是本科压缩型,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忽视实用性、技能性。究其原因,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一直以来偏重对理论知识讲授的评价,忽略对其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依然是按传统的卷面考试方法实施。
2.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存在缺位问题
由于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虽然文件中有,讲话中有,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未能体现出来。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时有违原则:应该开设的实验课,因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师资条件的不足而不能适时开设或随意删减。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建立一套关于实训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质量管理与评价规范,实习 (实训)质量则只能依赖于学生的自觉和悟性以及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一些院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或没能真正落实,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严格,学生极少有实践课不及格,更不会因实践课不及格而毕不了业。而且高职院校大部分实践教学基本上都集中在接近期末几周进行,而那时学生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理论课的复习考试上。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也存在令人遗憾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践课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学生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旷课、请假均比理论课多;实践准备不足,学生上实践课,课前不准备,不懂实习 (实训)项目的目的、意义,更不注意了解项目的基本原理,只注重模仿照搬,操作不认真,这种学习情况,实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实践教学运作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不高
在实践教学运作较成功的德国,学徒制和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学徒制和工学交替突出了企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增加了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时间和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直接顶岗能力,但这两种方式的开展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在我国,对企业必须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和如何参与在政策或法律上没有硬性规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多是靠人际往来建立和维持,稳定性差。此外,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高职教育追求人才培养“零适应期”的目标存在矛盾。目前,很多港航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实习。因此,我国高职院校虽注意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但教学实践尚未真正过渡到“双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学校重视企业的参与,如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能力结构分析等,但学校起绝对主导作用,往往由其组织并根据本校资源等实际情况最后调整取舍,而不是由企业或相关的行业协会为高职教育制定标准,并利用其标准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认证。这种方式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同时还存在一个社会认同度的问题,即以学校为主导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内容是否为行业所认可,依此标准培养出的学生是否为社会,尤其是为行业所认可。
(四)实践教学内容落后,难以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港口与航运企业发展很快,先进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不断被采用,如目前港口与航运管理工作中普遍采用国际先进的码头操作管理系统、海关电子查验系统、桥边理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很多环节实现了无纸化操作。而我们现在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是传统的、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如现在集装箱港口已经实现 EDI数据共享和交换,实行计算机自动远程配舱和积载,而学校还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纸上绘图配舱和积载的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没有和企业一线的需要紧密结合,导致育人和用人相分离,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要重新学习,还需要很长的适应期。教学内容与高职的培养目标脱节,就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就不能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
(五)师资队伍不能适应需要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首先要建设一支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师队伍,这对于部分高职院校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既要懂港口与航运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在港口和航运管理一线的实践经验,毕业以后就能顶岗工作,而不是到岗后再培训。这就要求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双重能力,或学校拥有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这只队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精通港口与航运一线管理工作业务,能完成高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任务。而目前高职院校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多数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虽有一部分教师曾在港口与航运管理一线工作过,但由于长期脱离实践,且随着港口与航运事业的发展,实际管理工作正在不断变化,这类教师也难以满足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加强高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加强高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从而形成新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港航企业的发展需要,这是高职院校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建设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针对该专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从思想认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多个方面入手,吸收港航企业参与,把高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一)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强化实践教学
我们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教学方式,它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高职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实践教学上,没有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无法实现。高职院校只有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工作的地位,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依靠规范的管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高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并配有实训大纲,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实践教学做到三年不断线,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英语口语等基本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港口生产组织、集装箱业务操作、商务单证操作、报关实务等各项专业技能;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单证员或货代员等从业资格证书,并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
(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应完善高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成立有港航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可邀请港航企业专家和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共同讨论专业的培养目标,研讨确定岗位 (群)对学生素质、知识、技能的要求,讨论应开设的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设置。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到港航企业,调研港航企业最新发展,了解港航企业生产工作的最新动态,适时调整实训环节和实训项目。可以主动联系港口与航运企业,了解他们的需求,针对企业岗位能力的需要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和大型港航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为了更好适应社会需要,体现高职特色,可以安排学生第三年在港航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实际操作中便可掌握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和工作经验,完成由学校到生产岗位的过渡。这种方式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了解,增加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港口与航运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速建设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高度敬业精神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1.提高校内教师的素质
专业教师更多地参加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定期选送专业教师到港口与航运企业挂职工作,尤其是专业理论课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十分必要。根据港航企业管理的发展速度,笔者认为,该专业教师每三年都应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以便把握企业动态,使教学内容更具前沿性、实践性。各高职院校应提高教师的学历,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各种培训和业务提高班学习。人才引进是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主要引进高学历、双师型和港口与航运行业实践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
2.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从港航企业聘请有丰富企业生产经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技能人才到学校承担部分专业教学任务,为专业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尽快得到大幅度提高。一方面这些人来自港航生产一线,对于实践教学的指导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他们通常具备学生感兴趣的实用技能;另一方面为企业定点培养的人才也更能适合企业的需要,是真正的校企零距离对接;与此同时,还能解决校内实践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
(四)加大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要加大校内实验室建设的投入,虽然港口与航运企业的设备和设施具有专业化、种类多、投入大的特点,但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有些实践环节是可以在校内实训室完成的。如港航单证仿真实验室能全面模拟港航业务运作,能模拟港航主要业务单证的运转流程。这些能在实训室对港航企业进行生产流程诊断的仿真实验室,既可以接纳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又能为企业提供服务,还可以作为产学研的实体,对外服务。
在强化校内实训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主要通过校企协商,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所联系企业应考虑实训方便并具有实力和特色。如武汉的高校可在武汉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如能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及实训材料,既可以解决或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又可使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实训、联合指导学生的学习,缓解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还能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校外教学基地可采取签订实习协议、订单培养、合作培训等方式,实现互惠互利,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做到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
总而言之,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应把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落实到教学过程当中,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的同时,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与专业相匹配的教学实训条件。由于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针对性强,因此要加强港口与航运企业的联系,以企业作为依托,由企业协助完成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适合社会需要的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毕业生。
[1]苏同江,李向力.论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3).
[2]杨泽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0).
[3]孙翠霞.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建设思路的探讨[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3).
[4]曾艳英.水路运输管理类专业群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