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
2010-08-15徐流奇
徐流奇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155)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即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集体合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思维想象的空间,立足于教材的实际,主动参与,自由表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问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综合探究的形式结合起来,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探究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使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落实新课程要求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社会实践,既需进行认知教育又需开展实践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解社会,磨练意志,培养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是符合 “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统一”的原则的,在实践探究中生成知识、生成能力、生成情感。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高中政治课中探究活动如何开展,谈谈看法。
一、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探究
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未知世界,获取知识和相关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着重体现在对探究活动的选点设问及活动开展过程的点拨上,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可以重新组合设计问题,或用更典型的事例、活动替代,通过选取或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动起来,并达成教学目标。对于探究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点、易错点,教师要善于诱导、点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否则会变成为活动而活动。例如《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消费心理面面观》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考虑到课堂的时间有限,可把三个探究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起探讨并作回答,再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分别展开点评修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归纳及区分四种消费观的基本特征,并作出正确评价,形成对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标准的认识。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们的消费活动受消费心理的支配,消费心理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消费活动是否科学合理,因此一定要端正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难免会出现一些与我们教学的目标方向相背离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方向。首先,要注意把握好时间,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总归是有限的,当学生为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所迷惑,偏离讨论的话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到讨论的主题中来。其次,当学生不能把握好合作与竞争的“度”而出现不和谐时,教师的及时、有效引导成为必需。最后,巧妙点化矛盾。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掀起思维的波澜,形成剧烈的矛盾冲突,还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推波助澜,巧妙点化,促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探究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得更为突出。在开展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愉快、和谐、自由、坦然的教学氛围,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使学生感到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驰骋思维,提出疑难假设,在讨论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价值决定价格》探究活动教学时,出示三幅漫画:漫画一,拿破仑用银碗宴请宾客,而自己用铝碗;漫画二,沙皇奖给门捷列夫一只铝杯;漫画三,第28届奥运冠军刘翔高举金牌。在出示漫画时,用故事的形式加以叙述,通过生动形象的漫画,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进而孕育创新精神。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通过自主的创造性体验和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不断生成、发展,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活动中相得益彰,让学生的身心素质在活动中得到和谐全面的成长。
三、选择趣味内容激发探究
思想政治课内容大多是由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组成,理论性、思想性、政策性比较强,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高。再者,他们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认知水平不高。这时,如果我们只是用单纯的专业知识去解析抽象的理论,那只能使他们望“师”兴“叹”,望文生畏,造成“台上昭昭,台下昏昏”的独角戏局面,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师生互动。所以我们要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好奇与兴趣是生成的起点,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这个亮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譬如抛出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等来创设情境,但要使所创设的情境达到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效果,一要有时代性,二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我在讲授完《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后组织了以“我的金钱观”为主题的探究演讲会。事先布置同学在家收集资料,思考准备;会上对“钱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变成推磨鬼”等进行分析,对“没钱真好”进行幽默的诠释,对“寸金难买寸光阴”提出质疑。同学们在主题探究演讲会上都思维活跃,兴奋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交流争辩,最后都认同了“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的金钱观。
四、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组织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设计的问题情境预设活动方式,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哪个问题需要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哪个问题需要同桌议论、哪个问题需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例如,《政治生活》第八课第二框第一目《国家交往剪影》中探究活动的第四问“决定国际间合作与冲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根据课文内容直接设计的,难度较低,可以让学生直接独立思考后回答。而《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谁监督 监督谁》的探究活动中设问:“在派出所民警拒不履行职责时,刘某可以行使什么权利?”这类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知识分析实际问题,难度不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悉探究活动题,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知识,学习知识后,再由学生探讨、交流。在《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二框《信用工具》的探究活动中设问:“现金消费和刷卡消费有什么不同?”这类问题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型,灵活度较大,但不管难度大小都很容易生成新知识,这是新课程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总之,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政治课教学的重要途径,广大政治教师一定要深入学习,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