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竹枝词中成语的活用现象考察
2010-08-15吴玉凤NareeratWatthanawelu
吴玉凤(NareeratWatthanawelu)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泰国宋卡王子大学)
成语是汉语词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浸透着汉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心理等。从古至今,成语一直在汉语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是汉语言的活化石,是中华文化的一面镜子,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教育意义,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
一、华南竹枝词中的成语概况
《中华竹枝词全编》中的8824首华南竹枝词,据统计,共出现活用成语395条,其中绝大多数成语出现在清代,占成语总数的80%以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清代是竹枝词创作最繁盛的时期,而且文人创作竹枝词的水平在清代已达到一个绝对的高度。
二、成语在华南竹枝词中的活用
汉语成语有着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结构、丰富的含义等,因此是被人们广泛且乐于使用的一种语言材料。虽然成语的凝固性比其他熟语都强,一般不能拆开使用,不能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也不能调动内部成分之间的次序,但这是就成语的整体情况而言,事实上,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交际中,成语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在特定语境里,对成语的形态结构进行有规律可循的变化并不会影响成语原有的整体意义,反而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华南竹枝词中成语的变化形式多种多样,使用很灵活,打破了使用成语的常规,这些变化方法主要分为插入法、移位法、替换法、节缩法和混合法。
1.插入法
插入法指的是在成语中插入其他成分,扩展成语的原有结构,使成语结构松散、形体扩大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类成语有59条,占总数的14.9%。
华南竹枝词中一些联合结构的成语插入活用后,使竹枝词前后对仗甚至互文。如:
①“男婚百两副俪皮,女嫁惟烦卖犬赀。”(《英德竹枝词》)①
②“莲藕开花郎远去,莲蓬结子郎未归。”(《羊城竹枝词》)
③“青山旁侍花千朵,绿水中流带一条。”(《漓江杂诗》)
以上是成语“男婚女嫁”、“开花结子”、“青山绿水”的拆开活用,在诗中达到对仗效果。
华南竹枝词中运用插入法的成语,除了纯粹因为作者出于临时表情达意需要而拆开且不严格考虑格律外,一部分成语的插入活用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的成语拆开使用是为了对仗的要求,有的是为了协调音律,这些基本上还是符合诗歌音调的格式,以达到诗歌平仄的音律协调。如:
①“仿佛屠门甘大嚼,鸣钟烈鼎愧同伦。”(《岭南杂事诗钞》)
②“何止千金争一刻,尚书庙里上元灯。”(《阳崎杂事诗》)
③“明明法网疏无漏,莫学螳螂去捕蝉。”(《岭南杂事诗钞》)
以上例①“屠门大嚼”中插入了“甘”字,竹枝词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例②“千金一刻”中插入了“争”字,竹枝词平仄为“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例③“螳螂捕蝉”中插入了“去”字,竹枝词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移位法
移位法指的是临时颠倒成语构成成分的位置,以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经过移位法处理的成语其整体意义同样不发生改变。这类成语有49条,占总数的12.4%。这可分为两种情况。
(1)字的顺序移位,即成语中的某个字或几个字相互变换位置。如:
①“瓜果筵陈几度秋,红颜命薄尚青楼。”(《中元节珠江放灯词》)
②“机心费尽总贪财,利路还从色界开。”(《岭南杂事诗钞》)
③“嫁女婚男不出乡,两家门户要相当。”(《太平竹枝词》)
以上 “红颜命薄”、“机心费尽”、“嫁女婚男” 是成语“红颜薄命”、“费尽心机”、“男婚女嫁”的移位。
(2)前后两字语段的顺序移位,即从“ABCD”格式变成“CDAB”格式。 “ABCD”和“CDAB”格式的成语互为异体成语,在工具书里一般用“也作”或“亦作”等标识。如:
①“半生精力坐消磨,写出诗情画意多。”(《新州竹枝词》)
“长途十里梅千树,画意诗情笔底收。”(《梅州竹枝词》)
②“投桃报李倍情长,不识谁家窈窕娘。”(《广州竹枝词》)
“报李投桃都不用,敬人红纸裹槟榔。”(《迁江风土竹枝词》)
③“牛鬼蛇神惊客眼,看来不及外江班。”(《广州土俗竹枝词》)
“蛇神牛鬼无滋味,却怪人人赞不休。”(《广州土俗竹枝词》)
以上是 “诗情画意/画意诗情”、“投桃报李/报李投桃”、“牛鬼蛇神/蛇神牛鬼”的移位。这种移位法在整个移位成语中占绝大多数,以联合结构的成语居多。
还有一种情况,如下面的例子所示,这些成语虽然也是从“ABCD”格式变成“CDAB”格式,但是这种前后两字语段的顺序移位属于临时移位。如:
①“天开异想入非非,养得黄鸡没骨肥。”(《海南纪事》)
②“官民事事全都用,贯耳轰雷旧有名。”(《广州土俗竹枝词》)
③“不及莺冈诸铁匠,有人送炭雪中来。”(《佛山竹枝词》)
以上 “天开异想”、“贯耳轰雷”、“送炭雪中” 是成语“异想天开”、“轰雷贯耳”、“雪中送炭”的临时移位。临时移位成语离开特定的语境不能单独存在,否则会造成成语使用的混乱,因此这些临时移位成语在词典等工具书中是无处可查的。
3.替换法
替换法指的是用另外的字来替换成语中原有的某个字,有的是替换同义或近义字,有的是替换相关或相类的字。这类成语有127条,占总数的32.15%。成语的成分被替换后,在意义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替换后意义相同或相近。如:
①“竹篱茅屋是侬家,归路携筐趁径斜。”(《采桑词》)
②“喃喃细说细君贤,一意温存百意怜。”(《竹枝词》)
③“敲锣击鼓岁将终,放学归来戏小童。”(《梅州竹枝词》)
以上例①“竹篱茅屋”的“屋”字替换了成语“竹篱茅舍”中的“舍”字。“屋”和“舍”都表示房屋的意思,替换后仍形容住房简陋。例②“喃喃细说”中的“说”字替换了成语“喃喃细语”中的“语”字。“说”和“语”都表示说话的意思,替换后仍形容小声说话的意思。例③“敲锣击鼓”中的“击”字替换了成语“敲锣打鼓”中的“打”字。 “击”和“打”都表示敲打、敲击的意思,替换后仍谓欢庆祝贺或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
以上成语中的成分被替换了,但是意义变化不大,在表达上仍然很容易理解,替换后感觉更新鲜,使语言更加风趣俏皮,表意更加贴切,可以说是重新激活了成语的形象理据。
(2)替换后意义有变化。如:
①“指痕一捻芳魂在,绝代才人恋细君。”(《岭南荔枝词》)
②“男耕女馌尽风流,五谷丰登庆有秋。”(《新洲竹枝词》)
③“湖光水色远连天,亭畔闲游忆昔贤。”(《新洲竹枝词》)
以上例①“绝代才人”中的“才人”替换了成语“绝代佳人”中的“佳人”,虽然“才人”和“佳人”都是褒义名词,但“才人”表示有才能的人,在古代通常指男人,意思是当代最有才能的人,而“佳人”指的是美女,意思是当代最美的女人,可见这条成语指的对象不同,古代注重男人的才能,注重女人的容貌,即所谓的郎才女貌。例②“男耕女馌”中的“馌”字替换了成语“男耕女织”中的“织”字。成语“男耕女织”指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日常生活,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全家人分工劳动。“男耕女馌”指的是广东新洲一带的农民生活,男的种田,而女的负责给男的送饭,这也表示全家人分工劳动的情况。例③“湖光水色”中的“水色”替换了成语“湖光山色”中的“山色”,虽然意思都表示风景秀丽,但原成语“湖光山色”中的“山色”偏向指山的景色,而临时成语“湖光水色”中的“水色”则偏向指水的景色。
成语的替换法在表达上比较突出的效果是替换后达到语义的夸张。有些成语用表意范畴更极端的字来替换,使语义指向也随之极端化,给人的印象既鲜明又深刻。如原成语的成分被替换后语义指向有所扩大:
①“瘴雾封山落日昏,满天风雨小常村。”(《延平竹枝词》)
②“几处春烟霭断霞,满江春色点杨花。”(《羊城竹枝词》)
③“十年一度看灯来,塔脚街头锦作堆。”(《端州竹枝词》)
以上例①“满天风雨”中的“天”字替换了成语“满城风雨”中的“城”字,这个例子使用的是成语的字面意义,满天到处刮风下雨,很明显地看出“满天”比“满城”的范围大。例②“满江春色”中的“江”字替换了成语“满园春色”中的“园”字,原成语的意思是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临时成语的语义指向范围明显比原成语的大,指整个江上一片春天的景色。例③“十年一度”中“十”字替换了成语“一年一度”中的“一”字,这也明显看出数量上的不同,更强调程度的增加,语气上也有所加强。
此外,有一部分成语,原成语的成分被替换后语义指向有所缩小。如:
①“百唤千呼总不应,殊音异服未须憎。”(《桑江道中竹枝词》)
②“柳色山光净如许,送郎直到鲤鱼冈。”(《篁溪竹枝词》)
以上例①“百唤千呼”中的“百”字替换了成语“万唤千呼”中的“万”字,明显地看出程度的减少。例:“柳色山光”中的“柳”字替换了成语“水色山光”中的“水”字,原成语的意思是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而临时成语“柳色山光”则指柳树和山的景色,所指的范围明显缩小很多。
4.节缩法
节缩法指的是把成语的字数减少。虽然成语一般由四个字构成,意义很简练,且每个字仍保留着其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为了适应竹枝词的字数要求,以及表达上的需要等,在特定的情境中也可以把成语节缩成三字或两字略语。节缩法是形式上的省略手法,至于意义并没有什么变化。节缩后的成语仍然可以使读者联想到该成语的整体形式和原有意义。即使成语通过节缩法出现,但它仍具有整个成语的语义和功能。这类成语有114条,占总数的28.86%,以节缩为三字的成语为多。如:
①“争言昨夜倾盆雨,先洗城东一路尘。”(《梅州竹枝词》)
②“吮笔当筵染酒香,诗人题笔索枯肠。”(《冶城端午竹枝词》)
③“撒任及升盐法道,神通真个仗谁扶。”(《闽省近事竹枝词》)
④“募勇招条到处张,可知原勇已亡羊。”(《闽省近事竹枝词》)
竹枝词中成语的节缩法是作者选择去掉一个或两个表义作用比较弱的成分,且一般是成语中的次要成分,但是节缩后并不改变成语原有的结构和主要的意义。这种节缩法使成语更加富有表现力,使语言简洁明快,清晰透彻,而且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以上例①② “倾盆雨”、“索枯肠”是成语“倾盆大雨”、“搜索枯肠”的三字略语。例①“倾盆雨”虽然去掉其中“大”字,但意思仍是雨下得像从盆里泼出来一样。例②“索枯肠”,“搜”与“索”意思相同,去其一使表达上更加书面化。例③④“神通”、“亡羊”是成语“神通广大”、“亡羊补牢”的两字略语,都去掉了其中表义较弱的补充性成分。
5.混合法
混合法指的是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活用成语。这类成语有46条,占总数的11.64%。如:
①“鹬蚌何须争不已,沧桑曾阅几多年。”(《岭南杂事诗钞》)
②“莫怨陈平真盗嫂,兄能圆镜愿同偿。”(《闽南竹枝词》)
③“不敢吞声还饮泪,女儿临去重徘徊。”(《岭南杂事诗钞》)
以上例①是成语“鹬蚌相争”的插入和节缩的混合,例②是成语“破镜重圆”的移位和节缩的混合,例③是成语“吞声饮泣”的插入和替换的混合。
三、结语
汉语成语具有丰富的意义内容和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适当运用成语能达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增强语用的表现力,表现出作者丰富强烈的情感。从语用的角度来说,汉语成语的活用更能加强成语的固定性,因为活用后的“结构”语义指向还是需要通过原始成语来唤起,因此,成语活用对成语原有的意义内容和结构特征并没有影响。
成语灵活多变的运用方式使华南竹枝词显得更加意趣盎然,意义内容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使竹枝词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风貌。另外,成语的活用也显示出作者对成语掌握的熟练程度,因此,作者运用成语,不只是死板地将成语嵌入诗歌中,而是将成语根据表达需要活用处理后入诗中,是把成语当作一种工具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注释:
①本文竹枝词均选取自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Z].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1]倪宝元,姚鹏慈.成语九章[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2]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3]向光忠.成语概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