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休闲的心理机制及其教育促进

2010-08-15胡炳政

文教资料 2010年15期
关键词:动机个体心理健康

胡炳政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论大学生休闲的心理机制及其教育促进

胡炳政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休闲活动是在休闲动机支配下,个体采取休闲行为并与休闲环境相互作用,以追求或维持休闲体验的过程。休闲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三个:社会认可、促进身体健康、符合心理发展规律。休闲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应然构成部分,但目前尚未获得足够关注。

大学生休闲教育心理机制

教育是面向生活的,是教人如何更好地生活的,而休闲是生活的必然构成部分,所以健全的大学教育理应包含教人如何更好地休闲。然而高等教育对休闲主题的关注却是最近的事情,而且时至今日仍显不足。大学生对提高自己休闲生活的质量充满了期待,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指导,这导致闲暇中的大学生盲目地试探社会为之提供的各种休闲方式,而这些休闲方式的心理健康意义却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比如玩网络游戏的心理后果到底如何尚无定论,因此迫切需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休闲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大学生的休闲心理机制、休闲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可行性等进行了讨论。

一、休闲心理机制

(一)休闲的三元互动心理机制

休闲是一个过程,是在休闲动机支配下,个体采取休闲行为,并与休闲环境相互作用,以追求或维持某种休闲体验的过程。休闲体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性主观感受,一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休闲体验的来临需要一定的休闲活动过程作为前奏,休闲体验的持续也需要一个相适应的休闲活动的伴随,否则休闲体验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休闲活动却不一定产生期望的休闲体验,二者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休闲活动的效果在体验上可能是期望的或邂逅的“畅爽”[1],也可能是不受欢迎的无聊感。从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来看,主体休闲体验是个体休闲行为本身及其造成的主体外环境变化结果,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评判与情绪情感反应,而这种评判与反应又会引起休闲行为的调节与改变,进而造成新的环境变化,这种变化又再次反映到人脑中……依此循环,构成了个体休闲行为、休闲体验与休闲环境的三元交互决定过程,这即是休闲的基本心理机制。研究发现,恰当休闲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贡献,而现实中的休闲(比如过度上网)结果可能恰好相反,会损害心理健康。休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一个令人感兴趣且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

(二)休闲的心理动力机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休闲是个体追求与享受休闲体验的过程,是个体自发参与的自我实现过程,具有明显的内部动机性质。依据动机的强弱次序,个体在休闲活动中可能表现为好奇、喜欢、热爱、狂热等。依据心理学的规律,动机强度与任务难度协调一致才能获得好的活动效果,比如低动机水平完成高难度任务的效果较好,而高动机水平完成低难度任务的效果较好,也就是说主观动机的效率受客观条件的制约。现实中,许多学生自发地热衷于玩电子游戏,而自发地热衷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则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多。究其原因,电子游戏任务符合学生的基本心理动机:其任务往往设置了由低到高不同水平的难度级别,玩者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完成各个级别的游戏任务,而这种由易而难的顺序主要诱发的是一种好奇的动机——一种偏低的动机水平,可以较好地完成难度逐渐变大的任务。也就是说,“狂热”的玩电子游戏实际上是好奇动机驱使的。与之类似,大学生之所以没有狂热地学习,正是由于我们的教育理念期望大学生狂热地学习,而教育过程却没有诱发出必要的好奇动机,以适应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这一“游戏”任务的特点。所以设法保持与诱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动机才是让学生表现的热爱学习的内部动机根源。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是疏而不是堵,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依据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进行引导教育。休闲生活是学生“存在”的生动展示,休闲能有效诱发好奇动机,它主要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在休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心理动力性条件。

二、休闲心理健康教育

(一)休闲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重标准

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是以人格特征为基础、以生活事件为条件、以自我机制为中介的个体心理系统平衡性的动态表达。个体心理系统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包含若干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相对独立的结构与功能,也有其本身的平衡性,同时也对整体心理系统的平衡(健康)起着相对独立的作用。休闲心理也是这样一个心理子系统。个体心理系统的平衡有三个不同层级上的展现:心理的平衡、心理与身体的平衡、心理与社会的平衡。这三个层级在某一主体上的具体表现依次为心理体验状况、心因性躯体状况、主体社会功能状况。这构成了藉以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也是个体休闲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标准。具体阐述如下:

1.以社会认可为标准。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个体休闲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着,它的目的直指“畅爽”的休闲体验。畅爽作为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是大脑中相关畅爽神经中枢兴奋的结果。且不说畅爽本身的好坏,通往“美好”畅爽体验的途径往往有多种选择,且这些途径之间存在好坏优劣之别。所以,各种个体活动方式的选择首先需要接受社会准绳的衡量,个体休闲也不例外。比如旅游可以饱览河川之美,却不可污染水源;向往出国度假,却不可非法出境。

2.以促进身体健康为标准。“美好”畅爽体验本身与躯体健康的关系也是辩证的。畅爽可以放松肌肉,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比如通常认为适度的运动、旅游就具有这样的功能,此时畅爽是“适度”的。而现实中的休闲并不总是适度,比如通宵达旦地打麻将、夜以继日地上网、不加节制地随意酗酒——畅爽的同时身体遭受了损害,其最终结局只能是身体的死亡,同时畅爽也随之而去。这并不是夸张的无端设想,科学的实验曾经在老鼠身上令人信服地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可能性:在实验室里,一只老鼠学会了不停地按压一个按钮,这样就可以产生持续的电流,这个电流通过安在老鼠头上的电极不停地刺激着鼠脑中的畅爽神经中枢,使老鼠能够体验到不停歇的畅爽。这只老鼠为了获得快乐就这样不停地按着,而它已经顾不上吃喝——直到活活被饿死。这与最近媒体上的一些报道出奇的相似:某某连续几日夜上网,最终猝死于电脑前。可见休闲体验还需要接受以身体为标准的评判,否则就可能是危险的。

3.以符合心理发展规律为标准。假如某种休闲社会能认可并且能保证身体不受损害,那么是否就无可挑剔了呢?比如每天玩两小时扑克,同时保证不影响工作,不影响休息,社会也能认可,玩的过程也很爽、很满足——这是不是就是高质量的休闲呢?显然不是。因为如果这样玩牌,其余的时间很无聊、无趣,能说这种休闲是健康的吗?据了解,上述情况也是许多大学生休闲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玩的时候很尽兴,玩完之后又很空虚,这绝不是理想的健康休闲状态。真正的健康休闲不能“自私”地只顾及闲暇时的畅爽,还需要用一些发展的、全局的眼光来顾及一下闲暇之外的心理状态。一种休闲最好能让闲暇及其之外的时间都畅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一种可以获得扩散到生活各领域的畅爽“心境”的休闲。由此看来,休闲心境需要能产生可持续的良好休闲体验的休闲活动内容支持,只有符合心理规律的休闲活动才能产生持续的健康休闲体验。简单说,休闲还需要接受心理系统及其规律的制约。概括来讲,休闲心理健康的标准,即:社会认可、促进身体健康,以及符合心理发展规律。

(二)休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略

1.必要性与可能性。休闲教育就是要培养人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休闲教育。其一,休闲的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学习的,具有不同休闲能力的人所获得的休闲质量区别很大。纳什指出,休闲是有等级序列的,在空闲的时间里,你可能从事提升生命质量的高等级活动,也可能从事损害心理健康的低等级休闲活动,因此需要提高大学生的休闲能力以保证休闲促进心理健康,而不是损害心理健康,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应尽义务与职责之一。其二,通过休闲教育能够提高个体休闲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比如可以通过科学休闲观念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休闲不是简单的消遣、娱乐和休养,而是为了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安排丰富多彩的学习、艺体活动,完善学生个性,增强不当休闲的抵御能力,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发展。

2.大学生休闲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构建。教育的目标应具层次性,从缓解压力,促进人际交往到发展素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休闲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应符合休闲的三元互动心理机制与心理动力机制,遵循系统性、多元主体性与发展性的原则。教育内容应把休闲活动选择、休闲人际交往与休闲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教育途径应全方位、立体化地展开,比如通过开设相应课程、讲座报告等普及健康休闲知识;通过建立能够提供科学休闲辅导的机构,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个别休闲问题;通过学校组织的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大学生健康休闲;通过营造健康的休闲文化熏陶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休闲理念,等等。

[1][美]杰弗瑞·戈比著.康筝译.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3]黄铁苗,曹琤.试论正确休闲[J].岭南学刊,2008,(3).

猜你喜欢

动机个体心理健康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