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机制的途径与方法探析——基于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质量的调查
2010-08-15河海大学学生工作处江苏南京210098
郑 润(河海大学 学生工作处,江苏 南京 21009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加剧,为积极探索专门人才、创新人才的选拔录取新机制,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中学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教育部在江苏试点的基础上,于2003年批准了全国22所重点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改革,至2010年试点高校已增至80所。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推行,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对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为了了解和掌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实施效果,更好地推进该项改革的顺利进行,河海大学专门组织了对自主选拔录取学生的质量跟踪调查与分析,并对今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高校自主招选拔录取机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一、生源质量调查与分析
河海大学自2002年开始试行自主选拔改革试点工作,2005年起采取举办科学文化冬令营的方式进行自主选拔,截止2009年,共有1573名考生获得学校自主选拔认定资格,实际录取进校479人,自主选拔录取率为30.45%。为了了解自主选拔录取学生入校后的发展情况,2009年9月,河海大学对学校近几年自主选拔录取学生进行了质量跟踪调查。此次生源质量调查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采取问卷和访谈形式,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问卷调查对象以2006—2008级全体自主选拔考生为实验组样本,总人数为227人。参照对象为通过普通高校招生政策与录取方式进入学校的学生。同时,还对学生个人、辅导员和院系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本次生源质量调查基于我国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和国家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并结合河海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了调查分析。
1.学业水平。
学业水平体现了学生对于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如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等。调查显示,近30%的自主选拔学生成绩排名在班级前十名,78%左右的学生成绩排名在班级的中等及以上,22%左右的学生成绩排名在班级中等偏下。从学校评定的学业奖学金的获奖情况来看,有25.11%的自主选拔学生获得了“学业优秀奖学金”,较普通统招学生19.25%的比例高;在校级以上学业水平竞赛中,自主选拔学生获奖比例达到8.81%,而学校的整体比例只为2.86%。从总体来看,自主选拔学生学业水平较好,大部分能保持优良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小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2.2%的自主选拔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的后几名。分析其中原因,主要与学校的跟踪管理不到位,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自觉性较差有关,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的学生严重偏科,不能适应所学专业的要求。
2.个性能力。
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优势科目或特长发展是体现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是自主选拔录取学生个性化、特色化的重要表现。
调查显示,在科学研究方面,自主选拔学生中有158人参加过各类科研活动或是课题研究,占总人数的70%,其中有7人发表过科技或学术论文,占3.08%。由此可见,自主选拔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在实践创新方面,有92.5%的辅导员和院系教师认为自主选拔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上表现突出。自主选拔学生中有20人次获得过各类发明创新奖,比例为8.81%,5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其中1人同时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而普通统招学生各类发明创新获奖比例只为2.07%。在社会活动能力方面,81.06%的自主选拔学生担任了学生干部或社团干部,其中有22.91%担任社团负责人,30%担任部长级干部,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显示了突出的个人能力和组织领导才能。
从优势科目发展情况的调查数据来看,17.62%的自主选拔学生认为其优势科目或特长在进大学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47.58%认为有所发展,22.03%认为没有变化,还有11.9%认为有所退步。通过与自主选拔学生进行座谈,他们认为影响其优势科目或特长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学校的培养机制和重视程度。因此,学校须进一步加大对自主选拔学生入校后的培养力度。
3.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能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能,是个人学业和职业生涯中重要的软实力。调查显示,自主选拔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好,政治素质高,党员比例为22.03%,高出普通统招生党员比例近8个百分点。他们中获得校级以上表彰或荣誉称号的人数为44人,90人获得校级“精神文明奖学金”,获奖比例为39.65%,远远高出普通统招生19.72%的获奖比例。此外,辅导员普遍认为,自主选拔学生整体心理素质良好、身心健康、能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压力,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能正确处理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同时,调查数据表明,该群体中80.18%的学生都有明确的个人生涯发展规划,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及自我管理与规划能力,而普通统招学生中只有60.45%的学生表示有明确的个人生涯发展规划。
4.毕业意向。
调查显示,自主选拔学生67.84%选择了“读研”,9.69%选择了出国,另有21.59%选择了“工作”。从数据可以看出,有近80%的自主选拔学生毕业后有继续求学深造的意愿。另对河海大学2002—2005年已毕业的自主选拔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显示,164名已毕业的自主选拔学生中,28.66%进入了大型国有企业,4.88%考取了公务员,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在升学方面,自主选拔学生考研录取比例为31.7%,留学比例为4.27%,均超过了学校的整体水平,显示出良好的就业质量和较高的升学率。
总之,从调查结果来看,通过自主选拔录取进校的学生总体较为优秀,大部分都表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他们身心健康、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富于创新,乐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潜质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可见,自主选拔录取作为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在多元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优秀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方面展现了优势,有利于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和人才需求采用不同形式和标准选才,体现了“多元选材,适性发展”的理念。
另一方面,自主选拔录取学生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他们整体学科优势还不是十分凸显,考生原有的优势科目或特长入校后的发展不大,有的考生偏科严重;另外,还存在一部分表现不够好的学生。这使得学校还须不断改进、完善自主选拔录取机制,提高选拔效度和选拔质量,并切实加大对自主选拔录取学生入学后的跟踪评价和人才培养力度,促使高校对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系、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进行调整和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优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机制的途径与方法
1.扩大招生范围,进一步提高生源报考质量。
提高自主选拔考生录取质量需从招生源头抓起。高校要在自主选拔激烈的生源竞争中挖掘到一批适合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学校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和毕业前景的宣传,同时不断扩大自主选拔范围,逐步取消中学、地域等限制,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优秀考生能有机会接受学校的挑选,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对于中学是否具有推优资格,高校可以采取“资质认证”的办法,向社会公布相关的申请条件,由各个中学提出申请,学校组织专家组对其“资质”进行认定,并给予相应的推荐名额。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各中学推荐考生参加自主选拔测试认定、录取情况,以及入校后的发展状况等进行质量跟踪、生源评价和结果反馈,评估结果不好的中学要减少其推荐名额甚至取消其推荐资格,以促进中学做好推荐工作。
另一方面,高校应主动加强与中学沟通,增进互信,积极引导中学推荐有的放矢,理性推荐符合高校“口味”的人选参加测试。为增强自主选拔工作的针对性,高校可结合优质生源基地中学的建设和培育,将自主选拔考生生源的物色和吸引工作与中学阶段的培养结合起来,并适当向高一、高二年级前移。如在低年级学生中物色一些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长和培养潜质,并对学校特色学科或某一专业有浓厚兴趣和偏好的学生,与其签订培养协议,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科技活动,聆听教授讲座,普及学科前沿知识,并与中学一起强化其相关的基础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经两到三年的跟踪培养,学校将其通过自主选拔录取入校,为高校相关学科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生源支持。
2.构建科学、多元的自主选拔测评指标体系。
构建自主选拔测评指标体系,是确保自主选拔测试评价科学性、权威性的先决条件,它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和学校人才选拔的成效。
高校自主选拔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建模、测评指标的遴选、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测试方式的选择。学校应结合实际,在充分调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决策。人才测评的客体是人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中包含的指标既要能考查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素质,如思想道德、身心素质、创新素质、专业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个性能力等,又须反映学校自身人才选拔的理念和特色。如河海大学是以工科为主、水利为特色的高校,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重在选拔综合素质优秀或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
在测评指标体系确立后,学校可根据履历档案分析、笔试、面试和心理测试等各种测评方式的不同特点,将测评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分解到相应的测评方式中去,同时通过确定不同的指标权重,反映出学校对各学科专业或学生类型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如对于理工类学生,可加大评价指标中诸如科学精神、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指标权重,文史类学生则可加大诸如人文精神、批判思维、形象思维、语言表达等评价指标权重,从而体现自主选拔测试评价的多元化。在录取标准上,学校也可以通过调整不同测试模块的相应权重来确定学生的自主选拔录取资格。如对于参加河海大学自主选拔的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获奖学生,可适当提高其学科能力测试成绩的权重,以利于学校选拔到学科特长突出的学生;对于获得地市级以上“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和中学综合推优的学生,则可适当提高其文化基础测试、综合能力测试成绩的权重,更好地凸显其综合优势。
3.优化选拔方式,丰富测试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测试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自主选拔方式为笔试、面试或笔试面试相结合。各高校笔试多为对基础文化知识的考核,但测试内容不应等同于高考,而应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命题,根据能力考核的要求与需要,选择合理的知识组合,同时增加试题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各高校面试多偏重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但面试模式大多采取的是单一的专家学生多对一的问答形式,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因此,高校应不断丰富考试内容,创新测试形式,通过探索多样化的测试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全面展示自己水平和能力的平台,如对面试测试模式可作以下几种改变。
第一,数量模式的改变。面试除了最常用的专家学生多对一的模式外,还可以采取多对多的模式。每次面试一组学生(5—7人),使得学生处于一个群体中,为其提供一种学生之间合作或竞争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可以增加面试题目的设定范围、面试考核的观察层次与角度,更能考查考生某些素质特征,如知识面、逻辑分析能力、思考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影响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决策力等,使得专家对学生的考查更有效率,也更为全面。如最常见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就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
第二,题目模式的创新。目前,各高校面试的题目大多为单一式的提问,这种单一的提问方式直接导致了考核渠道的单一化。题目的设定应该适当变化,如增加开放性题目,单一的单向问题可以变换成同向比较问题、逆向辩驳问题等;可将题目任务化,如作市场调查、电话采访,合作完成任务等;可将题目设置成实际操作、实验上机的形式,以考查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题目还可突破人数限制,供多人讨论或辩论,等等。
第三,测试现场的延伸。对于学生考核现场设定的破除,可以为专家考核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学生参加报名、测试报到与候考等环节中,根据学生处理事件的情况可以作出初步考核,判断其综合能力。如河海大学组织科学文化冬令营测试期间,安排带队老师对学生在测试活动期间的表现进行打分,考查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纪律、行为习惯、气质品格等综合素质,作为评定考生的参考依据。
四、改革测试方式,提高选拔效率,实现高校与考生双赢
从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以及自主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多,高校自行举办大规模的入学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相似类型的院校自发组成招考联盟进行联合招考成为自主招生改革又一新的测试方式。这种通过联合各校力量和资源对招考中的测试技术、招考规则等进行联合开发、共同组织考试的方式,既能相互监督、降低成本、提高测试的专业性和公正性,又能增加自主招生的参与面,并减轻考生的考试成本和负担。同时,考生参加联合招考,成绩可在多所高校间互认。各高校也可在联合笔试招考的基础上,划定入围标准,再自行组织面试。高校对于联合招考的结果,既可以相互认可,又可以单向认可,这可以使高校和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双向选择,能够让高校挑选到最合适的生源,让考生选择到最合适的高校。
此外,高校委托专业的考试机构来承担自主招生考试,如教育考试院等部门,也是改革自主选拔测试方式的另一途径。这些部门根据学校的要求,开发专业的工具与技术,组织专门的测试。通过权威的第三方参与测评,可以提高招考的专业性和公信度,同时降低招生成本,提高选拔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避免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中因权力集中而导致招考腐败等问题的产生,但前提是必须培育足够成熟的社会中介机构。
五、建立常态化的生源质量跟踪评价机制,注重个性化培养
对于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高校应建立常态化的生源质量跟踪评价机制,通过构建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定期与同期统招考生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其素质和能力是否符合学校专业培养的需要,是否具有发展潜质和培养前途,通过对学生的考核反馈不断调整学校的录取标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选拔机制,促使学校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
在培养上,高校应建立自主选拔录取考生跟踪培养档案,对其在校表现和发展状况进行详细记录,如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奖惩情况、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就业升学等,并及时了解自主选拔考生在校发展过程的需求和困难,加强对该群体生源的培养教育和成长关怀。同时,学校还应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自主选拔录取考生进入大学的培养过程中,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让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如允许自主选拔学生入学两年内,根据学生特长自主确定课程,对符合转专业的自主选拔考生优先转专业。在专业培养阶段,可为自主选拔的优秀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实施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搭建多种平台,为自主选拔考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条件,等等。总之,高校要进一步做好自主选拔录取考生入学后的跟踪培养工作,建立和完善跟踪评价机制,不断改进和创新培养方案,使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发挥自主招生的成效。
[1]张继明.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审视高校自主招生[J].湖北招生考试,2005,(8).
[2]程光旭.大学招生自主选拔录取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3]陈静.高校招生生源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3.
[4]熊丙奇.“自主招生”需要“跟踪观察”[J].上海教育,2009,(9).
[5]刘明利.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新生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
[6]刘光余.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7]姜钢.完善高校招生自主选拔录取办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
[8]郑蔚.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9,(12).
[9]宋朝阳.自主选拔实施效果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