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体阅读教学初探
2010-08-15徐军
徐 军
(南京市栖霞中学 烷基苯厂校区,江苏 南京 210000)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形成整体意识,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我对整体阅读教学的内涵与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希望克服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探索出一条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语文施教之路。
一、整体阅读教学的内容
“整体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法。它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
整体阅读教学主要包括整体解读和整体感悟两个内容。整体解读是整体阅读的必要基础。解读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初步整体感知文章—从整体出发,评析文章字词句段的意义方法,理清文章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内容与形式方面对文章形成理性的、深刻的整体把握。在整体阅读时,文本的解读过程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过程。
整体阅读教学的核心是通过“整体感悟”来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整体感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动眼、动心、动脑和动口、动手的过程。整体阅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凸显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产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从而激活旧知、唤醒情感、训练方法、培养能力、建构新知、完善自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二、整体阅读教学的作用
整体阅读教学积极响应新课标的精神,整体阅读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人文精神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范文,大多文质兼美,蕴藏着人类丰富优美的文化,深邃精辟的思想,美好动人的情感,宽宏博大的胸怀,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崇高伟大的精神品格。整体阅读教学注重对这些人文因素的挖掘,突出课文的文学性、审美性、生活性、文化性,以文本中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来熏陶感染学生,充实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整体阅读教学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就是要以对话促进思索,以体验激发情感,以感悟生成思想。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汲取生命养料,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培养语感
整体阅读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整体阅读教学讲究整体把握,强调结合整体分析局部,注重结合各级语境来分析语句段的意义,这是一种高屋建瓴地准确领会语言意义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感受的准确性、深刻性。
整体阅读教学注重交流感悟,强调对语言文字的切实感悟,主张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品味语言,形成心灵的重构,从而丰富情感,增加思想深度,逐渐拥有一个充实富有感受力的心灵,这正是提高学生语言感受力的根本所在。
整体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意识,初读时注重整体感知,分析理解后再综合,注重在更高一层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从整体内容反观语言形式,这有助于学生对初读阶段的整体感知进行验证,并进一步领会语言形式的精妙,从而增强语感文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整体阅读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以显性的对话来显现学生与作者文本间的隐性对话。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正是在这一语言活动的过程中得以训练,并因而得以巩固和提高。
(三)培养思维能力
整体阅读教学经过一个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思维经历由综合到分析再综合的交替,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有利于训练思维。整体阅读教学注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重视对文章思路的剖析,重视对作者思想情感变化发展的感受,这是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整体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整理文章思路、感受情意时,学生也经历着作者的思维过程,进行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与归纳等思维训练。而学生在再现文本表象、感受文本情意时,调用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必然要锻炼联想力与想象力。学生正是在思考感悟的过程中增加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思维品质。
整体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重视个性化阅读,鼓励形成创造性的阅读感悟与发现。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大胆置疑,养成多角度认识问题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整体解读的方法
(一)把握整体的方法
把握整体的方法很多,相对于不同文体的作品,有相应不同的把握丰方法,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方法。
1.一线串珠法
“线”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它往往遵循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情感变化的进程,围绕同一主旨将文章内容按前后顺序连贯成一个整体。抓住了思路,就可以串连起各部分内容,抓住文章整体。根据思路,我们也易发现局部在整体中的位置与关系,从而立足整体准确理解局部。
梳理思路的方法很多,标志性语言、时间变换、空间转移、事情发展、事理变化、情绪跌宕、写作角度变动、写作技巧改变等都可作为辨别思路进程的依据。
如《珍珠鸟》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依据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可理清文本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明确主旨,就水到渠成了。
2.一点辐射法
“点”就是课文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对突破口的突破,以点带面,牵发动身,逐层辐射至课文的各个环节,从而把握其整体。突破口可以是全文的中心句或总起段、总结段、过渡段,可以是统率全篇的题目,也可以是能以小见大的非中心词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标题就是教学的突破口,从标题可知,文章包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另外,文中还有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涯,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3.散点整合法
这种方法重在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搭建文章的逻辑框架来明确中心、把握整体,从而整合全篇、深化解读。这一方法比较适合从几个方面或几个角度来介绍某一事物,解释某一道理,描绘某一景物或表现某一个人物的文章。比如《邓稼先》,文章分六部分,各冠以醒目小标题,既塑造了邓稼先的崇高形象,又表达了作者的深挚情感。我们可先抓住“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我不能走”三部分来整体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再分析全文各部分间的联系来领会作者情感。
除了这三种方法以外,还有内容梗概法、复述文章、列小标题、画结构图等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相互配合综合使用,可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解析局部的方法
解析局部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结合语境分析应遵循由近及远的分析原则,即首先关注的应是与词句段直接相连的那层语境,然后根据需要,再联系更高一层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中的“标致”一词,显然不是原义“漂亮”的意思。因为文段一开头便是这样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一词突出了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非常失望的。很明显,文段中的“标致”是褒词贬用,实为作者着意讽刺“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而思想守旧的丑态,是反语。这就需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四、整体感悟的内容与方法
(一)整体感悟的内容
在整体阅读教学中,整体感悟与整体解读是相容相生、彼此促进的两方面。在帮助学生整体认识理解文本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和感悟文本中的情趣和意趣、自然美和生活美,进而启发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气质、才华、节操和修养等,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感悟中受到熏陶与提升。
在叙述描写类文章中,作者总是试图将自己脑中丰富细致的图像展现给读者,并渴望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来传情达意。如《社戏》中“月下行船”中的景物,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的画面。这些物和景是作者对自然社会细致观察生动表述的结果,往往蕴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形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敏锐细致的观察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更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情意的前提。
叙事类作品往往通过事情的叙述来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矛盾,传递爱憎情感,表达认识评价。如《智取生辰纲》一文,前半部分着力描写杨志与众人的矛盾,甚至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后半部分写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志斗勇,但并不是明刀明枪,自始至终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被表面上的“兵士买酒”和“杨志阻止喝酒”的争斗所掩盖。阅读这类文章,学生必须在了解事情的前提下,去感受思考事情的原委曲直,去揣摩体验人物的复杂心态,形成自己的推导,猜测与评定。
文章情铸成,几乎所有的课文都有情感信息。整体阅读就是要以课文中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情感。
优秀的作品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洞悉社会生活的底蕴。因此感悟文意也是整体阅读教学的关键,我们要让文章的思想内容焕发出活力,起到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总之,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时,文本的人、事、物、情、思想内容皆可为感悟的对象。但这些感悟必须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切实感悟之上,所有架空的形象理解和空虚的情感交流都不会引起真心触及心灵的感悟活动,这样才能训练学生比较、分类、综合、分析、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等多种思维方法。
(二)整体感悟的方法
课堂上的整体感悟教学不仅仅是促进个体感悟的形成,还要在课堂教学对话中,促进个体感悟的交流、验证与补缺、纠错,以使个体感悟趋于成熟。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诵读法
自古以来,诵读感悟就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重视的一种基本阅读方法。在反复吟诵中,可读出文气,抓住情感起伏的脉络,领悟作品意蕴,并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整体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类诵读调动起学生的多元感受(口、耳、眼、脑并用),达到与作者的心灵谐奏、情感共鸣,它的起点是学生的“读”,归宿是学生的“悟”。让学生朗读,他们的思想感情就会丰富起来,动情的声音、生动的语气传入耳朵,美好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就会流入心田,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知到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的美,并引起情感的共鸣。在读的过程中,读者传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并对听众产生作用,在课堂上营造适宜文本阅读的情感氛围。
在语文整体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灵活使用诵读法,让学生沉潜在作品中,动情地读,思索地读,读出滋味,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文章整体的灵魂和意蕴,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
2.情境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的需要出发,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来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情感体验。
设置情境的手段很多,语言描绘、常规教学的实物、图片展示、电化教学的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影视等手段都可以用来设置情境,但无论使用何种手段,都要从实际出发,抓住文章的主体形象,这样才能引发对课文整体意蕴的领会。教材中有丰富的形象因素,文学作品荟萃了古今中外众多的人物艺术形象,我们可以通过生动的人物介绍,或生动的视听手段来设置情境。
除了这些直观情境,我们还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设置推理想像的情境,这些情境有助于调动思维,展开联想与想像深化感悟。
整体感悟的方法不一而足。教师灵活使用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境界,感受形象情意,调动生活联想,投入情感判断,引发创造激情,从而促使心理变化,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初中语文整体阅读教学积极响应新课标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三维教学目标,力求能在文本作者与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作者与文本的智慧之光、情感之美烛照学生心灵,从而开启智慧,激发情感,净化灵魂,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