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辛弃疾词的孤独意识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30期
关键词:壮志词作知音

彭 敏

(西昌学院 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西昌 615022)

孤独性生命体验是“一种深刻而强烈的智慧内省,是个体生命与广泛联系的外部世界暂时中断联系而潜心考虑生命个体生命意义问题时,所意识到的与他人无法重合的个别感、特殊感,是人的自我意识深化的一种心理反映”。[1]孤独并不是或主要不是指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或生活方式,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体验。它产生于主体渴望沟通的强烈需求和这个需求不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它是对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又源自于主体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豪气纵横的英雄词人辛弃疾在面对报国无望、政治环境黑暗的情况下,深切地感受到了英雄无路、壮志难酬的痛苦与孤寂,他的这种孤独性的生命体验外化为文字,便是他众多表现孤独意识的词作。辛弃疾的词,记录了他心灵深层的孤独体验与痛苦挣扎。粗略统计,辛弃疾词作中表现孤独意识的有50多处,占其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从这些表现孤独意识的词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辛弃疾在那个特殊时代的深刻的孤独性生命体验。

辛弃疾智谋超群,他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渴望一展英雄之士的雄壮气概。他矢志不渝地坚持他抗战的主张,然而在奉行“和戎”政策的南宋统治集团,他的这种主张既不为国策所容,又不被世情所容。议和的大局岂容辛弃疾实现他施展雄才大略的抱负?官僚集团以屈膝事敌为能事,阿谀奉承、卖国求荣、忍辱偷安的权奸小人岂能容辛弃疾阻挡他们上攀的道路?在这样一种大的政治局势之下,志行高洁、忠直耿介的辛弃疾注定要与统治集团格格不入,注定要成为孤独的英雄。“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2](《鹧鸪天》)清高孤洁的辛弃疾不肯与那些“说底话,非名即利”(《夜游宫·苦俗客》)的俗客为伍,但是又找不到高尚纯洁的知己,强烈而持久的孤独感久久郁积于他的内心深处。这种孤独的生命体验外化为语言,在其词作中,就表现出悲愁满纸、孤独满溢的特色。《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曰: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断鸿声里,落日楼头,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献愁供恨”的衰飒清秋景色、孤独凄凉的境遇,烘托出词人“无人会,登临意”的深沉寂寞与愤慨。孤独的生命体验使词人面对着千里清秋倍感伤神,惜时光流逝,忧国家危难,愁年华虚度,然而世无知己,徒有挥洒失意悲哀的英雄泪。

辛弃疾词中表现孤独的生命体验首先体现在其词中多次提到的孤独的生存状态。“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贺新郎》)“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何可,忽去复何如?”(《水调歌头》)“老我山中谁来伴?须信穷愁有脚。”(《贺新郎》)“贫贱交情落落,古今吾道悠悠。 ”(《雨中花慢》)“旧交贫贱,太半成新贵。 ”(《满江红》)“独立苍茫醉不归。”(《一剪梅》)“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蝶恋花》)辛弃疾的现实处境是孤独的,他穷其一生追寻报国复兴的愿望,然而徒有高才却不能被当权者所赏识,因为他的行动与统治者的“和戎”政策是相抵牾的;虽然他高喊着报仇雪耻、恢复中原的口号,但是回应者寥寥无几,因为满朝都是屈膝事敌的卑微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必然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知己,必然陷入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之中。“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水调歌头》)在知音贫乏、旧交零落的情况下,辛弃疾只得与明月为伴,以影为友,孤独徘徊。

无人与共的孤独寂寞情怀对辛弃疾来说是感受非常深刻的,在其词作中,辛弃疾常常抒发无人理解的寂寞。“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满江红》)“旧家事,却对何人说。 ”(《踏歌》)“谁识稼轩心事。”(《水龙吟》)心事无处可说,引发出词人世无知音的感慨:“知音弦断,笑渊明空抚余徵。”(《新荷叶》)“早归来,流水外,有知音。”(《最高楼》)“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生查子》)高山流水、空谷清音,唯有知音者才能体会理解,可是在那个举世苟且偷生的时代,谁能够理解词人满腔报国的心愿呢?词人只能独自咀嚼壮志不遇的愁绪。

由于知音稀少,词人深感孤独寂寞,因此对友情尤其珍视。《临江仙·送祐之弟归浮梁》写道:

无情最是江头柳,长条折尽还依旧。木叶下平湖,雁来书有无?雁无书尚可,好语凭谁和?风雨断肠时,小山生桂枝。

友人离去,江头折柳,可是这无情的柳枝何以能体会到离别的伤感,依然是被折尽后又发出繁茂的新枝。深秋木叶飘落,大雁可否带回友人的书信,没有书信也罢,可是自己创作的新作谁能唱和呢?面对友人的离去,联想到知音稀少,词人内心不禁感伤不已。“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鹊桥仙》)回想起与友人在一起彻夜谈笑风生的融洽,词人感叹:“但从今、伴我又随君,佳哉月。”(《满江红·和杨民瞻送祐之弟还侍浮梁》)友人离去,无人为伴,只能明月为伴,同时也希望明月能够寄托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又如《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正是知音稀少,深感孤独寂寞,词人才对友人的离别如此感伤,想象着没有友人共饮,自己只能与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为伴,凄清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由孤独的生存状态引起的内心体验就是孤独的生命体验。孤独的现实处境使他深刻感受到了孤独,他渴望与人沟通,但是现实却不能满足他的愿望,他只能在词中抒发自己与现实难以苟合的苦衷和孤独寂寞的幽愤。《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曰: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娥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身佩芝兰的绝代佳人独处空谷,世无知音,年华冉冉而去,一天老似一天,其境况是寂寞孤独的。这种孤独寂寞的痛苦正是词人自我的深刻感受,空有许身报国的高才韬略却无人赏识,壮志难酬的孤愤委婉含蓄、情致缠绵而又溢于言表。

强烈的孤独感的升华便是“闲愁”的沉重绵长。壮志难酬、世无知音、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使辛弃疾深感沉重悲凉。他既忧国家危难,又愁自我处境的孤独危困。《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曰: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叹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白石岗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凄凄。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芬芳灿烂的仲春景象带给词人的不是满怀欣悦,而是绵远的“一片闲愁”,犹如芳草凄凄。这种自怜幽独的愁绪和强烈的孤独感在词人心中是深刻持久的。他不断地吟唱道:“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鹧鸪天》)等等,“愁”、“闲愁”伴随着词人一生,缕缕愁思汇成这位“归正人”感时不遇、恨无知音的心灵苦海,传达着他深沉的孤独寂寞、凄苦悲怆。

辛弃疾的孤独感还常常借助咏物词来体现。《瑞鹤仙》曰:

雁霜寒幕透。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愁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着。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寂寞,家山何在?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更,依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寒梅“嫩冰犹薄”、“玉肌瘦弱”的神态,浮花浪蕊岂可轻比;“转盼万花羞落”的嫣姿,足以压倒一切凡花,独占春色。但是寒梅却身处异土,难返家山,有着寂寞、冷落、伤心的感伤。寒梅正是词人自己的化身,作为由北入南的“归正人”,远离故土然而又始终不得南宋政权的完全认可,这种尴尬的处境是寂寞冷落的。同时,词人还以野樱花自况。《归朝欢·山下千林花太俗》借樱花独处僻壤、不同流俗、逗人可爱而不幸招致风雨摧残、迅速飘零的命运,暗喻词人自己遭受权奸排挤打击、飘零落拓的寂寞情怀。

对国家命运的强烈忧患意识,对遭受保守党攻击诽谤排斥的命运的悲愤,对壮志不遇的哀叹,使辛弃疾的词作充满了浓烈的孤独痛苦之情。《满江红》一词将这种壮志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番沈陆。 休感叹,年华促。人易老,叹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叹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辛弃疾自比马周、冯谖,将个人身世系诸家国命运,写出了怀才不遇的落寞愤慨情状。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顿中,词人深感时光流逝,年华促人,功业难成,只得放弃报国建功之志而归耕垄亩,虽表面旷达,内心却是满溢悲愤,不禁概叹:为何当年寂寞的长沙王太傅贾谊会感时伤世而痛哭?不解的质问中包含着词人对世事的愤慨,对寂寞不遇的贾谊的深切同情,也有对自己壮志不遇、世无知音的遭遇的无限感伤与愤慨。

“体验正是人生意义的瞬间生成,而诗的任务正是将这种富于人生意义的瞬间体验凝聚为语言的结晶”。[3]辛弃疾的孤独寂寞情怀是沉重深厚的,孤独的生命体验使他的很多词透露出不被知遇、叹惜流年的深沉感慨,满含着沉痛的英雄泪,显示出一种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

[1]王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59.

[2]文中辛弃疾词皆引自: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0.

猜你喜欢

壮志词作知音
知音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coustic field under mechanical stirring∗
破桩
山水知音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更 正
为有牺牲多壮志——重读《革命烈士诗抄》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