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学生快乐学习的天堂

2010-08-15杨春兰

文教资料 2010年30期
关键词:爱意语文课语文课堂

杨春兰

(溧阳市河口小学,江苏 溧阳 213345)

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练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努力打造一个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一、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因充满人文情怀而生动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为语文教育中人文底蕴的流失提供了一个防疏堵漏的良策。作为课改主战场的课堂,在还师生以“精神”自由上提供了许多可利用的契机和可拓展的空间。

1.应让课堂洋溢浓浓的爱意。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有了浓浓的爱意,课堂显得宽松,教师方可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轻松自主地学。有了爱意,就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尊重;有了爱意,教师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有了爱意,课堂上更多的是激励,是赏识。

2.应在课堂上呵护孩子未泯的童心。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美好的,这时孩子充满了天真与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所特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得到珍惜、呵护,那么孩子一生都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这种好奇。

3.实现师生情感的和谐共振。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气”之所在。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促使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还应通过一篇篇凝聚作家灵感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1)让环境培育“心境”。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往往因为胆怯、紧张、自卑不能正常参与课堂研究。前不久我听了一节口语交际课《学采访》,上课教师先由专题录像导入,接着将当记者的礼仪、采访的要点一一写在黑板上。可是小组活动、班级采访都很冷清。这种“冷场”固然与学生缺少生活积累、心理紧张有关,但执教者疏忽了课堂情境的营造也是一个重大失误。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师生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有一种特有的“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生生、师生间应保持一种多边的对话关系。经过反思,我执教这课时,除了理好路子,帮助学生理清采访的方法外,还走下台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近学生的内心,贴近学生的心灵,用微笑撩开“防护网”,用温暖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扉。结果学生开怀畅谈,谈谈校长,谈谈老师,谈谈同学,谁都不愿错过好时机。

(2)让生成超越守成。课堂的内容和意义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相同,因而有“生态系统”和“生成文化”之说。着眼于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就具有现场生成性。我们只有依据鲜活的“学情”随机调控,才能使课堂精彩纷呈。

敞开人文情怀,教师有了更强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学生更是底气十足、朝气蓬勃、灵气飞扬,这样和谐的语文课堂因充满人文情怀而生动。

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因师生对话和探究而精彩

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首先,要采撷佳景,引导对话内容。文本有短有长,并非处处皆经典,其中不乏有平淡之处。因此,教师要引导暗示学生注意“文本风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予以关注、欣赏、品味、思考。其次,要设置好对话话题。一是让话题具有科学性,所设置的话题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让话题性具有时代性,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让话题起到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效用;三是具有开放性,让话题与生活连接,在生活的海洋中采集智慧的花朵;四是具有启发性,话题的设置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话的方向和结果,既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又注意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巧妙点拨,做到去伪存真。

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决不忽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自主探究。智慧的语文课堂应充满问题探索。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才能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才能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课堂中,当学生茫然时,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困惑时,给他们以引导;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给他们以帮助,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外,让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因求“真”求“实”而醇香

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这场新课程的变革,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随着生命语文、深度语文、诗意语文的劲风阵阵吹过,我们在回首遥望语文路,静心反思时,又觉得我们确实丢失了什么呢?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老子曾说:“真水无香”,即真正的水是没有任何香味的,它无色透明、自然天成,是一种原生态的美。这种自然、和谐,是否正是我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呢?

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

1.扎扎实实教语文。语文课要注重实效,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该训练时要训练,该讲解时要讲解,该运用时要运用,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巧妙地融合,把训练和感悟有机地并举,做到感悟之中有训练,训练之中有感悟。用多种形式在课文情境中扎扎实实地训练,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堂才能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2.简简单单教语文。现在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变得越来越复杂,让人觉得繁华满目,流光异彩,但细细咀嚼,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让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吧,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简简单单教语文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因此,把复杂的语文课变简单,就是不简单。简单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我觉得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应该是:(1)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浅出上做文章。准确把握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善于使用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合理剪裁,大胆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有的语文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虽条理清楚,但复杂深奥,听课老师有时都一头雾水,何况是小学生呢?我们是否能解放自己,解放学生,简化教学过程,让自己更轻松,让学生更轻松。(2)教学语言应简洁。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炼、简洁、准确。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避免随意、杂乱、啰嗦,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语言环境中,用真情的语言打开孩子们的智慧之门,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总之,如果语文课堂上师生心灵相通,师生与作者努力实现情感共振,学生具有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体会文质兼美的教材内容,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那么我们就能昂首阔步地行进在“生态和谐”的语文教学路上。

猜你喜欢

爱意语文课语文课堂
悲伤家庭,爱意无限
可怕的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大声说我爱你
把爱装进信封里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