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常州的实现路径探究
2010-08-15汤洪俊
汤洪俊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经济全面发展,变得越来越富强,与此同时,社会上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现象:一些暴发户奢侈无度;一些年轻人没有理想,追求及时行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工人、农民生活困难,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等。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新要求,既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又明确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艰巨任务。常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位置是经济较发达,改革开放推动了常州的经济发展,使人们普遍树立了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也让一些人产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享乐主义思想,少部分人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甚至对社会主义信念产生怀疑。因此,常州各界必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导下,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理解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那么如何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思论思想在常州地区的大众化呢?探究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总结,包括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应该从理论认知、理论情感和理论实践三个方面来理解。从理论认知来理解,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领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理论情感来理解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理论实践来理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坚持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和群众实践相结合,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为群众所掌握和践行,也会变成无果之花。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只有正确认知当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常州大众化的原则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常州大众化的原则也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常州大众化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大众化实施途径的依据和出发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常州大众化的原则主要有三条。
(一)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就是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对于不同的人群,要求应该有所不同。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常州大众化,就是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得到常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群的广泛理解和认同,形成普遍的理论共识,在理论指导下,常州人民群众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针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要求。常州的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是领导集团和示范群体,是影响“大众化”效果的最关键的力量。所以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常州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使常州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学习理论和实践理论的模范。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常州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其中青年学生将成为常州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是实现常州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所以必须加强对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教育,坚定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其积极投身于常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广大工农群众是常州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依靠力量,也是“大众化”的最主要对象。“工农群众对‘大众化’的态度如何,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效果如何,决定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效果。因此,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真正了解群众之所想、所需,按照群众的逻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提升群众创造的经验和方法,积极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活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1]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于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新,要把它上升为理论,并推广下去,以之去指导实践,这样也就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2]胡总书记这段讲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同时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常州在改革开放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例如:乡镇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等,这些经验都可以总结,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通俗化原则。
通俗化原则,是指在宣传普及的形式上,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群众所熟悉的话语,以利于群众接受。
坚持通俗化原则,要善于使用常州市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语言,特别是常州市老百姓习惯的口头语言的形式来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从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的通俗化。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常州大众化实施的路径
(一)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常州大众化实施路径,从理论认知这个方面就是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1.构建一支稳定的宣传队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需要从事宣传普及的专业化队伍,一支精干高效的专业队伍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必定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常州市应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各级宣传部的主导下,建立一支稳定的宣传队伍,可以聘请离退休老干部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兼职,这样可以强化宣传队伍。宣传队伍主要负责调研和宣传,以及对基层宣传工作的指导。
2.构建稳定的宣传场所
要重视稳定宣传场所的建立,这样可以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提供一个固定的阵地,有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农村要结合村民委员会图书馆的建立,建立理论和政策学习宣传室,条件好的村民小组也可以建立理论和政策学习宣传室。城市居民小区要结合活动区域的建立,建立理论和政策学习宣传室。
3.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途径和平台
“当今社会是多元信息化社会,传统的线性灌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实际要求,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改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和多样化的宣传普及网络,用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普及和传播形式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3]因此常州要通过各种途径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途径和平台,“要在保留举行报告会、编写通俗读物、开办宣传栏、树先进典型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影视、手机通讯等群众乐意接受的现代宣传载体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电子邮件、动漫、公益广告、短信等多种现代宣传方式,不断创新理论宣传阵地,提高理论宣传效果”。[4]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理论宣传作用,积极组织协调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群众互动渠道,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基层”、“送理论下乡”等活动,确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使广大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常州大众化实施路径,从理论情感这个方面就是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使广大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当然,要使广大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离不开理论的宣传,同时也离不开对群众物质利益的保障,因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考虑问题往往从自身的物质利益出发,当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实践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所以一定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善民生,例如:加强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和其他方面的改革,让常州老百姓能接受公平的教育,能享受一定的医疗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等等。
(三)以保障就业为基础,坚持“四个尊重”,使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常州大众化实施路径,从理论实践这个方面就是以保障就业为基础,坚持 “四个尊重”,使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在目前的情况下,常州市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群众就业,同时要出台各种政策,引导群众创业。只有群众有自己的职业,才能在各行各业发挥聪明才智,为常州市现代化的实现贡献力量。
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常州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要的执政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推进常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时,这样也可以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建设常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为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实践来源。
[1]王国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83.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8-12-19.
[3][4]陈艳玲.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家,2009,(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