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艺术院校学生《艺术概论》课的几点思考
2010-08-15陈莹
陈莹
(徐州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对高等艺术院校学生《艺术概论》课的几点思考
陈莹
(徐州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艺术概论》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但在长期的艺术教育体制下,该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从课程开设的重要性、教材选用、教学模式和课外学习四个方面,对该课程提出了一些思考。
《艺术概论》 课程开设 教材选用 教学模式 课外学习
《艺术概论》是一门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及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性研究的学科。具体而言,是指对有关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欣赏、艺术批评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进行专门研究和探索的学科,它属于艺术学的范畴。所谓艺术学是指有系统性地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学科,主要包括:艺术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三大方面。《艺术概论》既是一门具有系统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艺术基础理论课,又是准备踏入神圣的艺术殿堂的人和广大的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的一门共同的艺术基础理论必修课。
一、高度重视课程开设
随着1999年全国大规模高校扩招,许多高等艺术院校也不断扩大招生名额。积极发展高校层次的艺术教育,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考试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盲目扩招往往也会带来入学门槛低、生源质量差等问题。这些生源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素质偏低,生活阅历简单,自控能力较差,但可塑性极强。这一现状在全国同类艺术院校中相当普遍。在长期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深感提高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迫在眉睫。
《艺术概论》课正是这样一门课程。作为艺术院校专业必修的艺术理论基础课程,其开设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对于基础艺术理论理解、辨析的水平,提升其文化艺术修养。它要求学生起码了解一般中外艺术作品典型范例,并具有用艺术理论的概念分析和思辨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除了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的经历之外,尤其需要相应层次的文化知识。然而,大学生有艺术鉴赏经历的很少,更没有接触过艺术理论,只有凭直觉去观赏和讨论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优劣。因此,对他们来说,提高艺术素质的直接体现就在于艺术理论水平的进步。
二、慎重选用课程教材
有关艺术学的书有许许多多,其中在艺术教育中较有影响力的是《艺术学概论》和《艺术概论》。《艺术学概论》是由北京大学艺术系彭吉象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编著的。为适应当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艺术教育和研究方面有着优良传统的北京大学出版了一套 “北大艺术教育与美学研究丛书”。《艺术学概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本书,它系统地整理、发掘和研究了几千年来全世界灿烂的艺术文化,既注重研究中外传统的艺术,又注意到开拓艺术教育和研究中的新学科、新领域,以较新的面貌来传播艺术领域的新成果,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熔于一炉。
《艺术概论》属于“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教材”,是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写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重要内容之一。它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版,是以专业艺术本科教育为主,兼顾普通艺术教育的系统教材。新时期专业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专业教材的要求越来越高。它是在总结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结合8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问题,针对艺术院校学生当时的文艺思想实际,重新编写的一本艺术理论教材。
直到今天,这两书一直被用作各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对照两本教材,它们在总体内容上大致相同,均涉及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的门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这几大块内容,都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坚持基本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当然,从细节观察,对艺术相关问题的论述,两本书在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语言上,《艺术概论》的专业性更强,语句精确,但这也使读者在阅读时会感觉到比较晦涩、难懂。相比之下,《艺术学概论》的语言较为通俗、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从文本的内容细节来看,《艺术概论》要比《艺术学概论》更为全面、透彻,对个别问题的分析也更加深入。
另外,“21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中的《艺术欣赏纲要》,也是一本很实用的教材,由黄保强等人组成的编辑委员会主编。本教材运用艺术美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分别从戏剧、影视、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摄影和建筑九大艺术门类进行系统的赏析,其中涉及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名作,这些对提高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力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无论以哪本书作为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同时借鉴、汲取其他书中的优秀内容,《艺术学概论》具有概括性的标题、通俗流畅的叙述语言,《艺术概论》理论分析细致、概念阐释精准,《艺术欣赏纲要》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特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学习与教学中关注和积极运用。
三、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优化传统教学模式,首先要对旧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而优化《艺术概论》教学模式的首要条件是优化视听环境。有了良好的视听环境,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教学信息才能真实、直观、生动具体、有形有声且富于变化,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 “情感相融”、“融汇悟通”。笔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中的情景教学,摆脱了因脱离实体而导致的对艺术对象描述及分析的 “苍白无力”,同时学生在理解上的盲目性和模糊性也能够随之消失。例如在讲到艺术认识功能的时候,如果单凭说教式的讲授会使教学缺少一些生动性和形象性,但是上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我们可以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投放到大屏幕上,这样就可以提问学生:根据图片你能认识或者了解到什么?然后根据图片作相应的讲解,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到艺术的认识功能,而且可以亲自欣赏到此绘画作品到底描绘的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因此,寓教于乐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优化传统教学模式,还应在教师授课的主导前提下,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认知性,“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例如在讲到什么是“艺术语言”的时候,仅仅照本宣科,依书本内容肤浅地讲解这部分内容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用说让他们深刻理会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请音乐专业的学生演唱阎维文的歌曲《父亲》、赏析罗中立油画《父亲》,使学生深切体会不同艺术语言演绎相同的“父爱”主题,并请全班学生以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为歌词,创作一首歌颂母爱的歌曲,并分小组合作,以歌曲演唱、舞蹈表演、乐器演奏等综合形式在课堂上表演。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又大大丰富了单一的传统教学,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对艺术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四、加强学生课外学习
《艺术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是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内容的基础理论课程,对艺术学习和实践均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这一点,能够积极主动来上课学习。但对于他们来说,《艺术概论》课是一门全新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中涉及的许多相关问题,他们大多都没有接触过。除个别学生外,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一些理论问题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例如“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我们不仅需要解释“形象”、“艺术形象”,而且要讲解“意识形态”的范畴等相关知识。此外,由于艺术专业学生的生活经历较为简单,生活范围相对狭窄,因此,他们对教学内容中举出的常见生活例证多不知晓,这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而且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此外,艺术院校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形成了很多学生只重视专业课而轻视理论课的不良学风。他们带着入学前的“先天”影响,错误地认为,文化理论课学不学都没关系,投入适当的精力甚至很少的精力都照样升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学习采取消极应付态度,对相关理论问题不求甚解,只求考试过关的学习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各专业各系或个别教师经常占用文化理论课教学时间开设专业课,或组织排练、演出等,更是为“重专业而轻理论”的学生找到了非常合理的逃课借口。最终的结果就是,《艺术概论》课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文化理论学习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全部解决的。因此,强调学生的课外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将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学习结合起来,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更好地完成《艺术概论》的教学任务。
《艺术概论》的课程性质决定了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对本课程的课外学习应包括多方面:首先,保证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其次,课外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和阅读相关学科的知识和一些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再次,课余时间有意识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最后,课外时间有选择地参加一些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做到这几点,对学生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是我结合教学实际,针对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课的特点提出的几点想法,其核心是想通过对该课程教学的深入思考,使大家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和艺术专业学生加强对本课程的重视,以期《艺术概论》课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3]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任达升.艺术百科[M].河南:海燕出版社,2004.11.
[5]丁涛.艺术概论[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2001.8.
[6]顾建华.艺术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
[7]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8]李胜利.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8.
[9]黄保强.艺术欣赏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
[10]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研究会.艺术概论[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8.
book=120,ebook=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