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探析

2010-08-15常敏

文教资料 2010年36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人格辅导员

常敏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推动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尤其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趋势,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负荷越来越重,为数不少的高校辅导员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直接危害到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影响到学生的事业发展。因此,探讨高校辅导员倦怠心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又必要。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先提职业倦怠的概念,用来描述和界定那些供职于助人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根据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我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心理就是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属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常常使辅导员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教学工作,导致工作绩效的降低。这种消极的心理状况,首先直接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其次影响学校教学质量与和谐师生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及其负面影响

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试点请求。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到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帮困工作、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工作也成为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近年来,党和国家越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0年、2004年分别出台文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2004年16号文件,拓展了辅导员职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项职能写进了文件(包括帮困、心理、就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辅导员成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的引路人,其工作范围也日益拓展,但是由于辅导员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存在与其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有增大的趋势,部分甚至出现明显的倦怠心理。倦怠心理直接影响辅导员身心健康,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师生和谐关系。

1.倦怠心理直接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由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心理,导致其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疲劳,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国家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显示我国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调查结果让人吃惊。在认知方面,辅导员倾向于低自我概念,认为自己工作单调,工作无法给自己事业来成就感,丧失理想,缺乏动机,欠缺热忱。在情绪方面,当工作节秦加快时,情绪较紧张,容易消沉或敏感易怒、神经质、容忍度低、自我评价降低,对人冷漠,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

2.倦怠心理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

由于职业倦怠心理使得一些辅导员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甚至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工作任务产生厌倦,工作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工作质量下降。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缓解,就有可能导致一些辅导员的成就感和职业价值认同降低。

3.倦怠心理影响师生和谐关系

师生交往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交往,还包括人的情感与心灵之间的交往。辅导员要更多地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氛围,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有的甚至有意回避学生,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

二、高校辅导员倦怠心理产生的原因

职业倦怠产生的时间周期与个体个性、工作的成效有密切的关系。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往往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效,辅导员一旦出现职业倦怠症状,就会直接影响到其本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使其工作士气和情绪受到损耗,还会成为其教育水准难以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最终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由此辅导员职业倦怠最终对个人、学生及学校都会产生许多消极不利影响,有相当的危害性。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有以下几个心理原因。

1.职业认知取向

以教育责任心为认知取向,责任心是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教育对象特殊性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教育责任。教育责任心是教育工作动机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在促进辅导员各个方面提高的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然而,过强的教育责任心会导致辅导员在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到“急于求成”的认知取向,导致“欲速则不达”的效应,从而使辅导员对自己产生怀疑,如果长期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往往会产生无能感,自我效能过低,导致产生职业倦怠现象。以教育能力为认知取向,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格逐渐成熟的大学生,辅导员的教育能力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因素之一。较强的教育能力对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要保持持续高涨的教育能力会让辅导员对自己近乎苛刻。如果遇到挫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理想教育目标一段时间没有起色,会让辅导员怀疑自己,易进入职业倦怠期。

2.职业情感取向

辅导员的责任心是唤起辅导员爱心的基础。教育活动的职业情感主要是师爱。对于大学生,师爱有其理性的特点。高校辅导员的师爱具有理性的爱而不是无原则的爱。如果一位辅导员以职业情感投入为取向,表现出或者溺爱,或者冷漠,甚至为讨好学生而不讲原则,教育的长期效果基本难以实现,辅导员的成就感低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3.职业人格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格与职业的匹配具有较高的相关。美国著名职业指导学者霍兰德认为,劳动者的个性与职业相互适应,便能达到适应状态,劳动者找到适宜的职业岗位,其才能与积极性会得以很好发挥。霍兰德将人格分为六种类型,不同类型对应的职业选择范围是不同的。这六种人格类型是社会型、理智型、文艺型、贸易型和传统型。其中社会型的人具有爱好社交、友好、活跃、慷慨、乐于助人、易合作和合群等性格特征,这类性格的人适合从事社会工作、教师、护士等。教育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员人格的特点,其他人格的人如果从事教育职业可能会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4.个人因素

所谓个人因素,指的是辅导员个体方面的因素,如:生活负担、人际交往、人格特征、个人对心理健康的不足认识等,总认为自己是一个为人师表的高校老师,即使心中有苦闷,一出家门也得表现出一脸春风的样子。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必要的社会性支持可以说是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独立性强,在事业上富有竞争性,在待人接物上富有正义感,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勇于标新立异,但容易遭到误解,进而造成交往上的障碍。而人际交往障碍所导致的心理压力会影响人的整个情绪,并波及他们的工作、学习与身心健康等方面,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有效途径

1.引导辅导员培养健康人格

职业倦怠的产生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加强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人格锻炼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对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要经常进行心理健康维护和疏导,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教师的自我意识。

2.缓解辅导员工作压力

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这种机制不将辅导员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而是构建宽松的环境以促进辅导员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充分了解学校对辅导员的期望和要求,并根据辅导员工作表现和意愿,确定辅导员个人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为其提供培训和自我发展机会,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提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质量。高质量的培训是缓解辅导员压力的重要途径,培训辅导员不但要培训其如何从学生管理作,唤起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兴趣,而且要传授其人际交往的内容。高校应重视培养辅导员对其职业特性的正确认识,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工作中坦然面对和处理各种压力。

3.建立辅导员沟通平参

辅导员沟通平台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在学校内部建立辅导员沟通平台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因为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与情感支持能增加辅导员对工作的自主性,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欲望,从而降低工作压力。因此为辅导员工作和情感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对缓解或消除倦怠心理将产生很好的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1]张丽华等.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7,30,(2).

[2]马远.“职业高原”现象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沪),2003,(3):5311.

[3]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沪),2003,(3):5561.

[4]张书祥.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5,(3).

[5]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2008,(1).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人格辅导员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