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境下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实效性思考与对策
2010-08-15徐峰
徐 峰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海安县李堡中学,江苏 南通 226600)
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教学实效性评价必须站到全局的高度来考量。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或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教学的实效是不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把握新语境下的稳定内涵
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变化和教育变化的必然选择,是一项新事物。我们在把握新事物的同时必须把握新事物中的旧质。在新课程语境下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是必须把握的。
1.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的准确把握
作为概念性的要素,在新课程改革中其本质内涵的稳定性是课程改革的基础。舍此课程改革的起点和归宿就无法确定。教育工作者长期忙于教学实践,往往注重过程的实施而忽视本质性的一些内涵,因此容易偏离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课教学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中学教师不能仅仅从学校教学的角度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而应当放到大环境中去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如针对教科书的教学目标、试卷的考试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正是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最终评价的指标应当是使学生形成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其中的内涵有利于保证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2.核心研究对象的非变通性
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不能把教育对象等同于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要是学生。教师必须着重研究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从而做到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反之如果把思想政治的研究对象等同于教育对象,那么许多教师必然会把着重点放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因而研究对象就显得比较空泛,教学过程就很难把握住目标。
3.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教育工作的完成而且要潜心于研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是服务好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很多矛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些矛盾依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如教师与教育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把握住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因此教学工作者首要的就是把握住这些矛盾。
二、思想政治新课程“新语境”的理解
思想政治课新语境主要表现在课程理念上的更新,这是时代要求和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在课程上的集中反映。思想政治教师应当明确新课程的理念以求贯彻于教学过程。思想政治课程的理念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
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科建设。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一方面要求学生形成一定阶级和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另一方面政治课必须重视高中学生心理、智力、体能的发展特点和潜能。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而非学科逻辑起点来安排教学,力图把二者结合起来使教师形成更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思想政治课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的价值。在教学方式上课堂教学与合作探究学习并重,使学生在民主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以适应自己的终身发展。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不能仅仅做到“埋头拉车”,还必须做到“抬头看路”。教育工作者在职业过程中应当适应工作中的多重角色,而不能局限于教学工作。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同时也扮演着基层研究者的角色,应当使自己所教学科融入广阔的社会现实及学术背景之中,把握住新与旧的辩证关系,研究学科的变迁趋势,研究学生的学情,研究自己的教学教法,研究促进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
三、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思考及对策
新课程的最终实效性要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机制的确立最终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三维性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思想政治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旨在促进学生产生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践行道德行为,从更高层次上理解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简言之,就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政治化。
在教学上教师应当尽量采取适应新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尤其是小组合作探究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运用。新的思想政治教科书每一个章节都提供了结构化的材料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性、彰显自我意识的过程,避免了学生之间各自对老师负责而缺少同学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自主合作,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来把握教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的掌握必须最终通过学生自主内化这一中间环节。新课程语境下教师如何把握新语境最终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与时俱进。这一过程对教师的主导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要教师放弃主导性。思想政治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地体现在研究层面上,教师仅满足于传道授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课程发展的需求。无论是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还是方法的运用都必须体现教师的研究的理论功底和智慧。
新课程语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实效的取得是一个综合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科研人员、一线教师的通力合作。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教学活动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新的时代背景、新的课程实施方案向教学人员提出的要求与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及对新课程的认同是一对矛盾。在这一矛盾的解决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在新与旧的辩证比较中把握住新课程的理念致力于教学的实践。把思想政治课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面,研究社会的变化,研究学科的变化,研究学情的变化,深入生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标准来实施课堂教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