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2010-08-15董建民庞吉国
董建民 庞吉国
(德州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是中外伦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而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道德毫不相关,有人认为它会使道德自然进步,还有人认为它在道德上引起善恶兼行并进,甚至有人认为它会使道德沦丧。无论哪种观点,都没有准确和客观地揭示出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只有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采用历史的和分析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我们应该从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角度,来探寻道德的社会根源、社会本质与历史演进过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而且不能忽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道德进步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道德进步与发展的远因。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而生产关系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我们考察社会形态的历史过程,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迟早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迟早又必然引起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在这样的意义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无疑是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动因。在最终意义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生产关系这个中间环节,引起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道德的进步,这便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而且,只有把道德演进的动因最终追溯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真正揭示出道德演进的客观必然性,显示出人类道德实际的自然历史进程。
(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直接从事这一活动的人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改变,也能直接起到某种作用。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拥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长期地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或科学技术活动,这种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道德品质,也会使其产生新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而且,生产方式的改变与生产活动交往范围的扩大、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加快人们已有的道德心理与道德行为的改变。马克思在谈到劳动对人们品质改变时曾说,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变着自己,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①例如,封建社会的农民,作为个体小生产者,在道德品质上的一个弱点,就是涣散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封闭地生产,没有劳动分工与科技运用,更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同样是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他们是从资本主义大生产条件中成长起来的,最终却养成了富于组织纪律性的优良品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与市场化,交流与交往的增加,农业技术的广泛运用,同样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农民自身的品质。
总而言之,社会物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程度不同地推进人们道德心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与调整。
二、用历史的和分析的方法考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考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如果物质生产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它与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种生产的相互作用,从而也就不能超出庸俗的见解。”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方法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仅有着性质上的不同,而且多半要受到当时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不同社会形态的道德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具有决定的作用,不同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基本一致的,因此,也就决定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内,对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还谈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使用简陋的工具、愚笨的方法,很有限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所以,当时的道德从调整个人和氏族、部落群体的关系,以及干预社会生活的权威性来看,却显现出“淳朴道德的巅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摧毁了古老的氏族制度,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比原始社会提高了,而且越来越高,而这种发展靠的是牺牲被剥削和被压迫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取得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以统治阶级道德为标准的整个社会的道德,并不是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兼行并进的,而是在总体上从古代氏族的淳朴道德的顶峰堕落下来。一切为了赚钱,成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信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成果,是由全体人民在合作中集体创造的,是作为社会共同财富来使用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关心和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此外,经常的集体与社会主义教育,也能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同一历史时期不同阶级的道德发展趋势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一般地说,被剥削阶级的道德,往往会适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要求,而不断提高、愈益进步。与此相反,剥削阶级的道德则往往不能随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步,却与日俱增地表达最卑下的利益,纵容最卑鄙的行为。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产阶级从自在阶段进入自卫阶段,在道德上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他们不仅逐步摆脱了小生产者的心理和习惯,逐渐摈弃了剥削阶级的道德的腐朽和影响,而且追求集体的、阶级的以至全人类的长远利益,从而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一切旧道德的新型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则不然,它在上升时期的某些积极进步的因素,随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成为消极反动的成分,以致走向道德上的坠落沦丧,甚至宣扬赤裸裸的非道德主义。
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直接表现社会的道德水平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单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认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的社会,道德水平也是高的,这种机械的推断显然是盲目的。
(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不能成为判断社会道德状况的直接依据。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表明的是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所具有的能力和所实现的程度。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表明的是这个社会的人们,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特别是在个人与社会整体关系上,所采取的态度和所达到的境界。道德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这就是道德的相对独立性。从总体上判断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主要依据这个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体系所实际通行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行为规范。第一,不论哪个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都主要是以它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行为规范,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调整个人与社会整体,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这一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相应的社会或阶级利益服务。第二,在一个社会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往往存在着不同的道德体系,有的居于主导地位,有的居于被支配地位,只有依据那个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行为规范才能抓住这一社会或阶级道德的实质。
(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不能成为判断社会道德状况的直接标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只能说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普遍的智慧和才能所达到的水平,而不能成为判断那个时代道德水平的直接标准。判断一个社会道德的先进与落后、高尚与卑下、上升与衰败,最根本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这种道德在个人与整体关系上所引起的社会效果。如果实践的结果是维护和促进表现进步经济关系的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那么,这种道德就是进步的、高尚的。相反,凡是实践的结果是破坏和阻碍表现进步经济关系的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那么这样的道德就应当视为落后的和腐朽的。只有用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社会的道德,才能同社会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趋势相一致,从而才能科学地判断出某一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和兴衰。比如,当代某些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相当发达,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某些所谓的文明行为,但从整体上看,它们的道德则是沉沦和腐败的。这一点,就连一些资本主义学者也是承认的,也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一个灾难性问题。相反,在社会主义中国,尽管生产力与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但从总体上看,社会道德水平要比资本主义高出一个时代,而且表现出不断升华的趋势。经济上的转型,必然会促进道德转型,因此,我们更赞成我国正处于道德转型期的提法。对于我国的道德现状,有人仅从某些道德现象出发,就得出了道德滑坡等结论,显然是不科学的。我国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物质与技术保证,而且对促进社会和谐、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马克思恩科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4.
②马克思恩科斯选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
[1]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薛文婷.浅谈科技与道德的辩证关系[J].煤炭经济研究,2006,(12).
[3]王小兵.科技与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协调发展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