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探索

2010-08-15沈文雪

文教资料 2010年29期
关键词:考查意识思维

沈文雪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全面推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使命就在于把学生生命中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教学实际,我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语文教师观

我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一方面,从古代到现代直至当代,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为我们正确认识语文教育规律,把握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教育的某些弊端还留有痕迹,作用于现行的教育中。汲取历史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前提,也是我国传统教育观在当代条件下发生创造性转化的关键。因此,新时代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教育家叶澜曾在《教育概论》中指出:“谁如果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者,谁如果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那么,谁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人。”因此,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素养。

1.鲜明的时代感。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必须具有现代意识,具有反映时代特点的新观念,使学生接受新思想,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其次,站在学科前沿,及时反映学术动态,将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新思维、新成果及时传递给学生。

2.丰富的文化底蕴。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弘扬传统文化,培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离开了传统文化,中国当代文化就失去了生命的源泉。重视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掘与利用是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所达成的共识。其次,具有开放的思想意识,尊重并理解多元文化。

3.完善的教育基础知识。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应具有系统的教育学知识。其次应了解语文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语文教学。

二、语文教学方法观

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有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传统语文教育所形成的重讲授、重灌输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囿于“师道尊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很难有真正的平等与沟通,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更何谈创新意识呢?因此,变革封闭传统的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教学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师生关系平等化,教学活动主体化。教师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导者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放性、艺术性等特点,往往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了情感性、主观性等,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目前状况考察,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围绕于此,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

以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在启发思维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要遵循适时合度、因人循序、反馈强化的原则。

2.讨论式。

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问题的理解,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独抒己见,找到最接近于事物本源的答案,从而得到创新观点,让学生直接体验到课堂思维劳动的乐趣,成为善于思维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3.提问对话法。

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和学生的对话和交谈,既能达到反馈教学信息,又能起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作用,从而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语文学习主体观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前提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建构自我意义的过程,即主体体验的重组、改造、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便是“创新”形成的过程。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一方面需要丰富的语文知识作基础,另一方面需要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因此,教师从关照学生主体的现实世界出发,就要设计好语文课内、课外教学活动体系的安排计划,真正给他们创建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以便达到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作用。

1.立足课堂,激活主体思维。

主要途径有二:是注重思维训练,主要指两方面: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主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即从多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以便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发散思维可以从侧向思维、反向思维等方面入手。形象思维主要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艺术创造离不开形象思维的参与,教师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去诠释,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想象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鼓励学生质疑求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主要是问题,没有问题就很难激起求知欲望,同样,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不会去深入思考。质疑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又是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2.向课外延伸,培养综合性学习。

主要途径有三:首先,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语文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不同的学习环境空间。学生可根据学习内容自由选择项目,开拓语文学习领域。其次,将书本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融入社会,在交往与观察中体验社会,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达到增强语文能力的作用。最后,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以便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语文的这种综合性学习,所形成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遵循个性发展的角度,对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语文课程考核观

语文课程考核在这里的涵义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变化的诸种因素和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建立科学的考核观,采用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对创新教育的实现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既有改进功能,又产生激励机制。语文课程考核的目标建立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因此,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其核心考核的内容,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考查的方式也是多元化的。

1.考核内容。

注重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的综合发展考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从过去注重结果逐步转向对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等关注上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根据不同语文课型及其综合性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安排。

2.考查方式。

注重多元化的综合考查相结合。教师可在课间进行,或以提问方式,或以阶段性分次测验为基准来获得反馈信息,也可以终结性的考查来进行。当然,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可采用与教师互动,或通过自我考查的方式,或自我考查与他人考查及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总之,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势必引起教学理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语文教学资源极大拓展,如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严峻的考验。

猜你喜欢

考查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