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之实质

2010-08-15李燕

文教资料 2010年36期
关键词:政治课创设情境

李燕

(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的特点,通过营造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本文关注情境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探寻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之实质——它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改革,优化了教学过程,其根本在于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交往中开展合作探究,在实践中自主体验与感悟。

一、情境创设乃启发生成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思想政治课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课所设的情境往往是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或真实发生的事件场景,教师创设情境能将这些事件或场景引入课堂,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现实的质疑,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知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出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思想政治课的情境教学,实质是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达到启发思考、生成新知的目的。

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论著《学记》就对启发式教学有着精辟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即教师教导学生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诱导。只是引导而不牵着走;只是鼓励而不压抑;只是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的亲近,感到学习容易并开动脑筋思考。启发式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它是外因,是学生学好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它是内因,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起到启发思考、生成新知的效果,在于政治教师要调动起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肖川先生指出,学贵有疑是因为“如果只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结论,学习者头脑中可能充塞了许多 ‘认知的堆积’,而没有获得思考策略与思考习惯的发展;那些结论性的东西不过是皮毛的、呆滞的、惰性十足的,而不能转化为个体的智慧能力”;“从生疑到析疑,最终到释疑,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脑力激荡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1]因此,思想政治教师不能做装卸知识的搬运工,而应当成为启发思考的思想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障碍需跨越的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自主析疑,最终完成释疑、生成新知。

二、情境体验乃教学交往

有教育专家如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思想政治课,不仅需要认知目标的实现,而且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这就使得政治课的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更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互动交往的过程。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是要启发学生思考,而且是让学生在教师为之创设的情境中亲身体验。思想政治课的情境教学,实质是一种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教学交往。

教学活动是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师生围绕教与学进行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学交往就是让师生在教学中处于民主和谐的交流状态,以进行平等的对话、理解和沟通,双方共同合作、共同创造,使学生成为能进行自觉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成为能自主选择的人,最终促使学生自我得到充分实现,个性得到全面彰显。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体验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沟通交往活动。教学交往中产生的情感交流可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并转化为良好的现实行为。这种情感交流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才愿意亲近教师;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生必将加倍地尊重老师,继而自觉接受教师所带来的知识和道理。

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成为朋友和知己,但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交往中,师生共同完成各自的自我超越,同时也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超越。这种超越完善了教师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质。市场经济社会以“物”为本的观念影响下的教育中的“应试”理念,如今已遭到了质疑,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成为主导价值观,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探讨和交往中学会,并不断丰富对它的理解,从而自觉践行这种价值观,达到知行统一的理想境界。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这种具有交往意义的情境教学。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本着民主平等的宗旨,学会尊重生命、尊重差异,并善于自我反省与推己及人。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发展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形成对世界及其与自己的关系的新的认识。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其实就是“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2]毫不夸张地说,具有高尚人格修养的思想政治教师,其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往往“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过程中会呈现最真实的自我,这十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真切的道德情感,形成持久的道德信念。教学交往,正是通过这种真实的情境体验促进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情境感悟乃诗意教学

思想政治课的情境教学,取“情境”而非“情景”,乃是因为思想政治教师为教学而创设的情境,是要促成学生触“景”生“情”、由“情”入“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3]政治课的情境教学,需要学生在虚拟或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更需要学生经由亲身体验而带来的心灵感悟。情境感悟,源于情境体验,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积淀过程。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教学,实质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诗意教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据此可知,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而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注重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使得思想政治课俨然成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在当今时代,承载着德育重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固然需要适度的理性知识灌输,但断然不能误入唯理性灌输教育的歧途。朱小蔓指出,唯理性的灌输教育,“其根本缺陷在于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感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4]思想政治课的情境教学,则是要将被剥离的“认知”回归至“情与意”之中,将被抽取的“真”还原到“善与美”之中,让学生感同身受,真切感悟。具体的、形象的、生活化的、充满感情的教学情境,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中国历代的文人始终在述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一草一木栖神明”、“一枝一叶总关情”、“天地万物,皆以养德”……无怪乎孙迎光先生感叹:“天地间存在着无言的大道,这无言的大道有时比喋喋不休的人言更能言说。”[5]

四、情境活动乃实践探究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内来完成,而必须与具体生动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更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从这一点来看,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其实质也是一个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投入实践探究的过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秉承《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的这一理念,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名称已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修改为现在的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 “生活与哲学”。必修课程即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逐层递进。

我在进行《经济生活》中关于就业问题的教学时,曾设计了一个情境活动——让学生参与就业的实践探究。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浏览搜索资料,了解就业信息;他们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有的甚至亲身体验应聘流程。在此实践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探究,学生深刻感受到就业历程之艰辛、就业形势之严峻、就业意义之重大,从而自觉对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最佳印证与诠释,也使得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关注生活、贴近生活,使“科学世界”与人们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科学世界”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是高于生活的,但这些理论又应当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理论才不会只是一些抽象、空洞的文字概念。教学中的“科学世界”,如果脱离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就会变成一种僵化的教条,成为没有生命的“概念木乃伊”。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以情境活动为载体所进行的实践探究,能够连接起“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深化认识、提高素质。

人的知、情、意、行是一个相互影响、互动生成的整体,情境教学过程全面关照此四种因素,教师创设有效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交往合作、实践探究,充分体验、收获感悟,这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使思想政治课增添一份对心灵的滋养和对生命的关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教学给思想政治课带来了甘醇的源头活水,带来了有声有色的缤纷世界,同时也引领着我们不懈求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征途上不断前行。

[1]肖川.好教育好人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77.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2:2.

[3]王国维.人间词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3.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62.

[5]孙迎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80.

猜你喜欢

政治课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护患情境会话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