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音乐教学浅探
2010-08-15倪新梅
倪新梅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江苏 苏州 215104)
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有所改变,努力培养学生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为其离校后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从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建设的角度筛选最具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尝试在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经过探索与反思,得出一些认识。
一、坚持自主开放的教学观念,给学生更大的展示空间
新课标提出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自主地获取音乐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之前,无论什么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口口相授地教给学生,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枯燥,这种惯用的教学模式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兴趣大打折扣。所以改变是势在必行了。例如,在上新课之前,由学生按照教师的预习要求进行探索,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把学习的主动权切实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探究中通过分析、比较,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学唱《青春舞曲》”这一课时,借助这一首歌曲探讨合适的演唱速度对正确表达歌曲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唱,而是先让学生分别用稍快、中速、稍慢三种不同速度来唱一唱,比一比哪种速度与歌曲的内容、风格更贴近。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学会了怎样用合适的速度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情感。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就很好地证明了这句话。欣赏同一首乐曲,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个性特征、艺术修养及审美趣味的不同,他们的理解与感受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当坚持自主开放的教学观念,把自由歌唱的权利、自主欣赏的权利、创造的欢乐还给学生,同时还注重在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上持一种开放性态度,强调学习在探究新知识的经历中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中,以及结果的评价和表达中都是可以各不相同的。这样使学生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留下了极其广阔的自由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健康的审美感受。
二、通过“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思考的余地、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假设,敢于与众不同。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自由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自己去发现结论,去体验发现美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例如在歌曲《保卫黄河》的教学中,有一个轮唱练习,在正式尝试轮唱之前,我先宣布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全新的演唱形式——轮唱,在稍作解释后由学生自己组合尝试着演唱一遍,再结合教师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摸索、了解,尝试“轮唱”的演唱形式,并从这种演唱形式中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表现力,以及体验此尝试过程中的无穷乐趣,真正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不会感到枯燥,对新技能的学习也不会感到惧怕,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被大大激发了出来。课堂上当教师宣布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轮唱时,学生们欢呼雀跃,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高兴。我相信这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终身难忘。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接受过程是一个需要投入情感的、丰富而细腻的感知过程,干巴巴的说教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去发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从而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唱念做打传神情》这一单元时,我事先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自己了解京剧。等到上课的时候,请学生们把各自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并与大家交流。学生们将了解到的知识相互分享,有些学生将自己下载的图片打印出来,贴在教室的四周,大大小小各种脸谱和图片,营造出独特的京剧氛围;有些学生来了个现场版的模仿秀,虽然模仿的唱腔显得很稚嫩,但足以证明学生已经认真地欣赏和自我学习过了;有些学生索性带着同学以跑圆场的步法绕着教室走起圈来,马上就有学生提出播放他收集的京剧音乐为“跑圆场”配乐。在整节课中学生们专注于饶有情趣的音乐活动,体验着京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学生们纷纷表示,这不同于课堂上老师一字一句地教学,他们更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在查找资料,进行大量阅读、比较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很多,而且记忆更深刻。教育的力量是如此神奇,通过自主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快乐,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从而有了继续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的热情。
三、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学生的创造力则决定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让他们多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实践,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就必能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以欣赏民歌《川江船夫号子》之四《拼命号子》为例,随着由远及近的号子声,学生们的反应也越来越强烈,许多农村学生惊奇地发现,这歌声在生活中似曾相识,就跟着一起和唱起来,整齐而响亮的“嘿左、嘿左”声响彻课堂,当我宣布自由组合设计并表演生活中演唱劳动号子的情景时,顿时教室就展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有挑担的,有合力搬动椅子的,有用书本作桨“划船”的……又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采用节奏、动作、舞蹈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填歌词、为乐曲编配伴奏、创编故事、自编动作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有意识地进行创造。在学生创造的过程中,要注重创作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创作的成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四、以情感体验的方式,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音乐是文化的灵魂、民族的血脉,它融入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反映着民族的心理和性格,是具有内在意味的感性形式,体现为一定的情景性和情感性。在音乐教学中,情感的体验应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师对教材加工提炼,使其中蕴藏的显性情感因素和隐形情感因素得以尽可能的展示,使学生感悟美,在养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习惯的同时共同探讨与学会如何塑造生活和更有意义地生活,避免传统音乐教学的灌输认知方式。以《伏尔加船夫曲》这一课为例,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此曲中有一个音乐要素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力度。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音乐中力度的变化在表达歌曲情感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安排了以下实践活动:先让全班学生反复演唱歌曲中的“哎哟呵”,并要求随着教师的指挥手势变化唱出声音的强弱,在能熟练演唱的基础上,全班学生伴随着歌声围成了一个大圈,作拉纤的姿势,和着自己的歌声踏着节奏一步步向前缓慢而沉重地走着。当声音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时,学生们惊喜地发现,通过歌声中力度的变化能表现出纤夫们拖着沉重的步伐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情景。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声音力度造成的不同的心理体验,使他们自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领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从学生脸上洋溢着的成功的喜悦就不难看出他们加强了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有时可通过表演,或对音乐主题及发展旋律哼唱,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通过乐器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等,进而达到对艺术作品更深入理解的目的。
探究式音乐教学改变了单调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自由、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探究创新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它把学生真正摆到了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来,对于充分挖掘音乐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