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2010-08-15李喆
李 喆
(山东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630万,是2000年的6倍之多。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报道称,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与此同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市场影响的逐渐消退,我国经济形势的逐步回暖,我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却出现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危机。招聘不到合适的管理类人才成为大多数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大量走向社会需要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却是各企业招聘不到人才的“用人荒”现象,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教育与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未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
我国建国初期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沿用的前苏联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培养模式相应改变了一些,但始终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这使得我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经济下企业需求的人才存在一定差异,不能做到脱下“校服”后立刻穿上“制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与磨合。
同时,人才的教育培训部门与人才的招聘任用部门对于人才的评价考核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使得学校培养出的“高材生”并不一定就是企业需要的生产能手或核心人才,也就是说成绩高不一定能力就强。有的同学在学校的时候担任学生干部,连年获得奖学金,但走上社会后并不一定就有多大的作为。反而有些在学校表现并不非常突出的同学,走向社会,进入单位后,更加适应这个氛围,更加能够作出一番事业。这就充分表明了学校对于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与社会对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不能完全接轨的。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弱。
虽然说当前我国政府与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一些实验实践课程,但对于人数众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数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在北美和欧洲的一些高校,教学计划中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是要求学生要在企业中实习的,而且实习是具有严格而详细的评定评判标准的,并且这段实习往往会安排在整个大学过程的中期进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带着疑问返回学校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与思考。同时这些高校的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结合社会实际的项目去锻炼、培养学生,并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我国现行的以罗列记忆理论知识为主,实践锻炼为辅的教育模式。
(三)就高校毕业生自身而言,缺乏主动的求职意识与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
这一代大学生都属于“80后”甚至“90后”,自小就是温室的花朵,接受着传统的理论式的教育,缺乏为人处事之道,缺少开阔发散性的思维,欠缺发现自身缺点并努力改正的勇气与毅力。许多毕业生进入企业的初期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适应不了企业的工作、交往与劳资模式,以致于出现了频繁的跳槽现象。
二、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业能力就被经济发达国家作为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国内学者郑晓明比较早地倡导就业能力理念,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社会科学院联合成立的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发布的 《200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力调查研究》明确提出:就业力不仅是在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而且包含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就业力也不等同于职业技能,而是把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为组织和社会创造更高附加价值,进而为个人创造有尊严的和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能力,是在更高层面上引领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人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学习力与创新力。总的来说,就业力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使高质量大学教育向高价值人力资本转化的结果。要具备充足的就业力,学生不仅需要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有利于就业的态度和特质,而且需要积极尝试实际工作,在工作经验中学习与成长。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方法
1.高校应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向导,以就业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
首先,改革课程教学,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学教学内容应力求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在讲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大学教学还应重视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了解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及时捕捉学术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其次,加大辅助课程教学,致力于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技能。就业市场纷繁复杂,大学的学习也不能完全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这使得终身学习更符合时代要求。对于发展学科的一般技能来说,综合技能的发展更为重要,它为终身学习做了准备。有些专业局限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学生很难掌握一定的综合应用技能,所以应该合理开设辅助课程,以使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最后,注重大学过程中全程的就业指导教育,不断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养成。对大学生全程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针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根据其心理状态和能力积累,开展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根据社会状况和自身情况确立大学及今后生活的目标,使他们更加了解自已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去做。并指导他们建立适合自己的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发展。
2.注重实践与理论学习平衡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高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积极为学生提供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环节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不可少的良好途径。
3.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作用,有效提高大学生求职技能。
高校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部门作用,不仅要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快速的相关信息,而且适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经常开展就职前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求职本领。
4.健全心理辅导机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从学生刚入学开始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将心理健康课程向基础课程靠拢,逐渐形成必修课或必选课程,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结语
种种因素表明,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区域、某一层面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这是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的突破口,也是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重中之重。所以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应该更加深入仔细地探讨与研究。
[1]李忠君,张玉萍.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商场现代化,2010,12:39—41.
[2]荆秋慧.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条件与途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