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的“解构哲学”
2010-08-15刘芳
刘 芳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一个追求真理的哲学家总是在不断地寻找一种能够把最纯粹最本原的世界传达给人类的方式,也许是无数次打破传统认知后的理性之光,也许是带有极度个人色彩的感知经验,无论如何,却总是要满腔激情的寻求世界的真理与意义。在这样的探索中世界历史上涌现出众多的思想家,而雅克·德里达无疑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在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而他的解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一、德里达对传统的认识
德里达既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为了寻求如何去感受和追寻真理的途径,他不得不面对思想的传达的问题,而思想只有通过语言来表达,这种语言的表达无疑成为德里达研究的中心内容。
德里达在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语法学》中说道,他的计划就是否定词语中心主义,即“存在的形而上学”。他想摆脱充满西方哲学和文学理论的意念——在话语之外有这种“存在”,话语能够到达文本之外“真正”的东西。德里达认为“词语中心主义和存在的形而上学是为了找到这种被象征物的一种急需的、很强的、系统的和不能控制的欲望”,一种象征物不能简单地、明确地形成对某种直觉的被象征物、真理或意义的看法。对德里达来说,这样被象征物总是一种符号,不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不要指望在纯形式中能找到它。
于是,我们看到,德里达从语言入手,否认本体、本质的存在。他认为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阅读就是一种误读”。因此本体、在场是不存在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在场”也是必须解构的。德里达在这里用他的解构理论来反对传统的二元论,主张自由嬉戏,他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消解中心与本原,颠覆二元结构和等级结构,使事物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变得自由和流动。
二、德里达对语言的怀疑与否定
德里达用语言怀疑论向这些传统提出质疑,进而想要对文本和事件作出更正确的解释。
德里达认为,所有话语和主张在一种语言体系中只有在与其他话语或作为他的参照物的主张发生关系时才有意义。比如,“小”其所以是“小”,主要是针对“大”而言的。在德里达的思想体系里,任何主张肯定来自某一观点,而且这个世界总是在被进行某种描述。他用这样的思想审视着文本的发生过程,进而得出如下的结论:作者在写作前自己就已经被束缚在自身无法摆脱的一种体系中,一个作者能使用的工具,他所解释和描述这个世界时使用的概念都已经给了他,而且从一开始就被许多世纪以来业已形成的思想污染。
德里达这样写道:“作者是用语言并按照逻辑进行写作的,他写的篇章绝对不可能控制语言和逻辑的合理体系、法则和活力。作者只是在这一体系中自己被控制的情况下使用它们。进行写作的人被铭刻在一种确定好的文本体系中”,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文本就像作者写文本那样也在写作者,因为作者永远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所使用的语言,语言可以做作者不知道和不打算做的事情。
既然语言自己在创造和使用自己,那么,人们永远也不可能从语言入手来了解由语言组成的文本或者事件的原本的真正的意义。德里达认为文本是符号进行无限制演示的场所,这些符号可以产生许许多多可能的意义,这使读者扮演着创造符号的角色,而不只是符号的使用者,因为文本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意义,所以,真正的阅读应是对文本原有意义的否定。
由此,德里达在语言怀疑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解构式的阅读。解构——对原本意义、终极意义和第一原理都给予否定。这些原理总是由它们不包括的东西和它们相反的东西来解释的,这就创造了二元对立的体系,而德里达就是在设法解构这些对立,并说明它们最终是如何崩溃的。
当一个文本被解构时,原文的意义不只是简单的被消解或被另一个替代。问题在于相反的意义如何才能被文本中其他成分支持。原来的观点既被推翻又被保留,这表明没有一种读法是权威的,每一种读法都有它的反对者。德里达强调指出,解构式的阅读总是使自己本身随时都将被进一步消解。他这样说道:“解构的做法总是以某种方式成为自己工作的牺牲品”。对德里达来说,解构不是一种理论或观点,而是一种活动,一种动态的构想。它不倡导任何特殊的阅读方式,而是使所有的阅读方式向问题展开。也许我们可以用德里达自己对其著作的认识来理解这种解构式阅读的重心——德里达曾说:“《语法书》一书不是对语法学的辩护和说明…《语法学》是一个问题的名称:一个关于需要写作科学的问题和一个关于这门科学有限性的问题…”
所以,德里达的解构不是颠覆,不是颠倒双方的位置,因为那样将导致新的“中心”,它的目的是要消除一切形式的本质主义。解构不是理论,而是一种方法,一种艺术,它在与教人如何推翻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我们的思维方法,在被排斥的边缘发现与中心类似的东西,最后进行一场没有中心的“自由游戏”,而达到这个境界的方式就是——自相矛盾的手法。
三、德里达的矛盾和困惑
在我看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虽未构成对整个哲学传统的根本颠覆,然而却成为哲学形而上学不能够回避的问题和质问,究竟德里达的解构想达到什么目的?德里达一生的工作被描述为:排除固定的中心,打开封闭的文本,否定固定的意义,促进意义的“撒播”,倡导介入式的阅读。然而,德里达是在用展示和游戏的观点描述解构的计划,这种游戏是在推翻规则中进行的,从过时的文本中创造出新的文本,提出不可侵犯的思想,并试图表明文本是如何被拆开以达到合适的位置。可是,实际的情况却是,我们在阅读德里达自己的书时,却能从文本里读到他一贯使用的模糊、反面和相互矛盾的话语,倡导解构阅读的德里达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创作时又是那么的困惑和无力。
这样看来,德里达的解构的困惑就在于其自身会怀疑自身的解读。一个人不能以反对的东西作为自己反对的武器或者出发点,然而自己用来反对的又是自己认为不确信的或者没有确定意义的意义追寻。列维纳斯曾向德里达提出过这个问题,德里达也没有办法完全回答,所以德里达显得孤独,这种孤独不仅来自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批评,而且来自于自己。所以德里达才成为了一个特殊的个人形象。让人去猜想,甚至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文本的意义。
“解构性”是德里达的思维方式,我们还不能确定这是否是我们真正的接近真理的一种最合适的阅读方式,但是我们知道,在这其中闪耀着德里达的思想精髓:意义流动,变化才是永恒。
[1]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家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M].上海三联书店,2000.
[3]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三联书店,1986.
[4]恩斯特·贝克特.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M].李朝晖,译.社科文献出版社.
[5]尚杰.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6]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5.
[8]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9](法)弗朗索瓦.多斯.从解构到解构—法国二十世纪思想主潮[M].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0]张隆溪.道与逻各斯:德里达对词语中心主义的批判[M],1985.
[11](美)马克·博科逊.言者,实之宾——庄子与德里达论语言、现实和技巧[M].党金学,译.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