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措施和反思
2010-08-15王静
王 静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淮安 223200)
澳大利亚学者理查森在《对未来需求预测》的报告中指出:“要预测到几年后对什么劳动技术的需求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因此,对职业技能劳动者的发展和培养应该是宽技术范围的能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层面的人才,人才教育具有不同层面的目标,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当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强烈要求,而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高职语文作为主要文化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与应用性,因此,深化语文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就业与生存的基础上,提高人才质量,为学生专业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服务。
一、树立职业语文课程理念,定位职业语文课程功能
高职语文教育培养个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基础素质和工作能力素质,只有打好语文基础,才能发展好职业教育。如果一味强调职业定型教育,忽视语文基础课程的内涵,就很可能阻碍学生对适应未来职业的充分准备。
《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出:“职校毕业生有近60%比例认为‘专业完全不对口’,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的占15%。”由于文化基础知识和工作适应能力(包括再学习、培训能力)相对薄弱,其工作稳定性与收入水平就不能很好地得到保障。研究表明,接受文化基础教育的时间越长,知识基础越牢的人越能有效地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经济回报都比较高。
为了解毕业生的语文能力能否满足市场需要,我们在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反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市场对高职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所有的文化基础课中,语文是最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就业市场对语文教学寄予了较高的期望,语文能力本身已成为学生就业和工作的必备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机的组成部分。[1]
二、凸显职教特色,开发校本教材
(一)聚焦学情,找准学生与教材的契合点,体现浅显性原则。
过去几年,高职院校使用的各种版本的《高职语文》教材,陈旧的体例和内容已经与语言文字水平日趋下降的高职学生的实际相脱节。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应是编者的首要任务,我校根据江苏省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精神,将之前使用的教材,按照必修、选修和专业提升三大模块的要求重新编排、增补,形成了适合学生学情,又体现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两年的教学效果验证了编订教材一定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的原则。
(二)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特点,体现应用性原则。
就业可以说是大部分高职生的第一需求,能帮助就业和工作的知识,学生相对乐学和好学。因此编订教材要分析各专业的学生的整体状况,分析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技能要求,让学生获得市场所需要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是高职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其中以口语表达和应用文阅读与写作尤为重要,语文教学就要把重难点放在这些内容上。以我校为例,计算机系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多,除了在工作中操作计算机之外,在日常的公文处理和写作中也经常接触,因此开设了应用文写作、实用文秘等课程;经贸系开设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等课程;园林绿化系开设古典诗词欣赏、口才与交际等。这样编排的教材既突出行业和地方特色,适应市场需求,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一)选择性引进教师,合理分配师资力量。
高职语文教师一般都是从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来源单一化,这也使教学工作的创造性被遏制。针对这种现象,目前不少西方国家开始在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实施选择性教师教育计划,[3]对那些已经获得其他专业学位,已就业于其他领域的人进行引进和培训。
以我校目前语文教师来源分析,除了师范中文专业毕业的教师之外,有毕业于新闻写作专业、国际文秘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的,还有从企事业行政管理部门外聘的兼职教师,灵活的引进模式使得教师来源多样化。这些在其他专业领域获得坚实训练并胜任专业工作的人,必然为职业语文教育带来生动多姿的外部经验,为职业教育带来活力。
(二)加强产教结合,建设双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具有职业技术资格的工程师。发展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职语文教师如果也是“双师型”,也将极大地丰富语文课堂内容,促进语文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因此,高职院校应鼓励语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考试,如秘书、普通话测试员、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等职业资格考试,促使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双提高。另外,学校积极派遣语文教师到企业考察或参加专业培训,加深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使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旁征博引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4]
四、改革师生学教模式,构建情境互动平台
(一)摈弃“承包制”授课方式,施行“混搭式”交流合作。
高职语文教学,过去一直采用的是分班同轨,在教学计划平行对等的前提下,教师负责各自班级的教学工作,各自为政,一包到底。这种方式导致了教师备课任务繁重,教学套路封闭,优势项目难以发挥,不利于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课改之后,我校按照2009年最新颁布的《高职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师毕业专业和自身教学长处,对15名语文教师所任课程进行合理混搭,比如播音主持专业负责普通话和口语交流,新闻采编和文秘专业教师负责应用文模块,外聘教师负责专业提升模块,师院毕业教师负责各类阅读文体和文学讲座,等等。这种混搭教学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特长,又可以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对于改进教学质量颇有裨益。
选取2014年3月—2018年10月82例卵巢性肿瘤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卵巢囊性肿瘤。年龄33~71岁,平均(38.43±5.69)岁;病程1~3年,平均(1.42±0.33)年。
(二)大力推行情境教学,体现“大语文”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平衡多方面的兴趣”和“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2008年11月,“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在江苏南通市举行,李吉林在《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的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样文化相互交流,学校必须开放办学,积极培育学生的广阔视野和创新能力。情境教育正是跳出了狭隘的课堂空间,在广阔的环境中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而适应了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情境课程充分利用环境,控制环境,让课堂学习与社会相连,拓宽教育空间,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藩篱,挖掘生活本身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学生在感悟观察体验的社会实践中把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形成新的教育范式,产生显著的教育效果。[5]
五、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袋,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语文考核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激励、调节、导向作用,教师要通过考核评价让学生注意语文的多元性,看到自身长处,树立学习信心,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能力。
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要摒弃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平时考查与阶段总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我校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为每位学生建立语文考核评价成绩总表和语文学习档案袋,将其每学期的语文学习情况、听说读写的能力水平予以量化记录并进行客观评价。学生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学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优劣,及时强化提升,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从2005年职业课程改革计划启动至今,高职文化基础课在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仍然没有改变,课程内容和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难以彰显高职语文的特色,有许多问题仍有待反思和探索。
(一)教师自身发展重视不够,改革创新理念有待深化。
就我国目前教师群体来看,基于谋生目的而从事教师职业者占绝大多数,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程教师,与中小学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师相比,更缺乏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在职业活动中只是被动应付,缺少主动思考和建构,更缺少批判反思和超越。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长期重复于僵化的经验之中,教师个体作为人之自由和创造本性被消解,以致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顽症很难通过制度化的改革而被彻底消除,教师思维日渐异化,出现思维经验化、重复化和从众化的不良倾向[6],也就是俗语所云的“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消极状况。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教师要超越自身的思维局限,认清自己的角色身份,唤醒自己被机械重复的教育活动消磨的激情,建立起否定和批判的维度,成为具有变革和创新意识的多向度的人。
(二)课改配套条件滞后,教师激励机制有名无实。
国际上最新研究调查表明:领导是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敬业精神和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7]教师需要在一个不与外界隔离,但远离官僚化管理并没有粗制滥造的规章制度的外部环境中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满足教师在私人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需求,尽量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是增强教师灵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保障。[8]
尤其是地方财政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对文化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呼声高,投入支持少。教师成了教学主管部门手中锱铢必较的“算盘珠”,不拨不动,动也怠工。长此以往,语文课程改革难免沦为标语口号。
(三)教学改革自由化,缺乏科学指导和规律性认识。
由于近年来教育系统内部更多地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对文化基础课改革的指导,高职语文教改显得过于随意或刻意。
我曾经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的学校观摩语文课改示范课,有的课堂组织教学就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显得随意性太强;有的课堂教学流程、教师表现和学生配合都堪称完美,但一个显见的事实就是作秀痕迹太重。同去观摩的老师感觉到,为了完成一次现场示范课,师生之前都要花费多日做准备,这与职业学校的正常教学安排显然不能同步。因此,探讨课改的方式方法应该更切合教学实际,用科学方法予以指导,用教学规律重新认识,而不能变成“为改而改”的表演秀。
总之,高职语文课改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学习者不同兴趣、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王雪梅.中职语文课程功能反思与重构.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2]李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初探.文学教育,2008,7.
[3]胡艳.从西方国家经验看影响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的因素.教师教育研究,2009,1.
[4]罗春祥.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西北职教,2007,9.
[5]李元吉.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教育研究,2009、3.
[6]张培.生命的背离:现代教师的生存现状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9,1.
[7]Pay.C and Leithwood K.Successful Principal Leadership.in Time of change.An Internationnal Perspective[M].Dordrecht.Spring.2007.
[8][英]克里斯多夫.戴.保持激情 成就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