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应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

2010-08-15宋伦章

文教资料 2010年27期
关键词:历史情感艺术

宋伦章

(南京市旭东中学,江苏 南京 210048)

假如历史课堂教学不讲究教学艺术,那么,学生对历史课就会没有兴趣,学习也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僵化的状态。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何为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它是指审美化的历史教学设计和历史教学的实施行为的审美特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内涵的主要表象。那么,如何评判某节历史课上得是否具有艺术性?现代研究通常认为,看一堂历史课是否具有艺术性,主要看它是否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下面我从这五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中的首要特征

现代语文教育家、武汉教育学院教授韦志成认为,“科学性是教学艺术的首要特征”。历史教学作为传授人文知识的科学活动,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本身就具有自己的科学性特征,加上教育对象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世界观尚在形成之中,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必须科学,教师不仅要熟悉并驾驭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而且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知识能力等因素,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实现使学生得到教育和发展的教学目的,否则就谈不上历史教学艺术了。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云天雾地地海吹,化正史为演义表演,甚至不顾历史学科的真实性的严肃要求,编撰起“伪历史”的做法。因为,这样虽然愉悦了课堂,但却严重违背了教育的科学性原则,其结果只能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误差。

重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重要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历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树立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可见,历史课堂教学,具有自身的科学性特征和要求。

二、创造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重要目标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创新的历史。当今世界一切形式和内容的竞争,说到底都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创造是生存于这个时代的人最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素质。创造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能力并非天赋,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也只有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个使命。从本质上讲,教育从来就是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学校教育任重道远。历史教学是所有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身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当前很多的历史教师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其弊端就是极易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克服这一弊端,就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培养出智慧“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让历史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舞台?变“以本为本”为“以人为本”,树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的意识。

在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教材和学生,创造的本质是求新、求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悟出历史的真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以人为本,首先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他们思维敏捷,不墨守成规,喜欢表现自我。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努力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包括上网查阅在内的预习准备,登台阐述对某篇课文的分析理解;开展课堂辩论会;让学生模仿老师上课;让学生根据时空要求、事件性质等标准编写归纳历史知识网络图表。给学生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机会,并且及时适当地对他们给予评定表扬。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必将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使学生在具体的有趣轻松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针对历史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能够从众多的历史问题的分析中获得认识,进而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当今社会问题的能力。如引导学生对历代王朝的兴衰历程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出这样规律性的结论:统治者实行开明政治,体民、养民,重视科学技术,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兴旺富强,反之,如果统治者昏聩无能,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群众,不重视科学技术,不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落后,直至走向衰败灭亡。

三、情感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中的美妙乐章

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作用,进行情感教育,逐步做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历史课程三个纬度的目标。现代教学论更认为:情感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这么说,从本质上讲,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始终都有着情感的存在。历史教学是教材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情感沟通、情感共鸣、情感交融的过程。只有实现这三方面情感的和谐交融,才能演奏出历史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而要实现这三方面情感的和谐交融,首先需要正视和处理的就是教师的情感性问题。

实践证明,教学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且在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情”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激励功能、熏陶功能;要在教情和学情方面多作思考,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多下工夫;要加强自身的语言等方面修养,努力做到语言传情、教态传情、设疑生情、设境生情,做到以情导思,以情激情,使学生获得智力和情商的同步发展,实现历史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最大限度地获得教与学的双赢效果。

四、灵活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给予展现,教学中的方法选择需坚持灵活性的原则。

常见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表现是:教师备课只备课本,不备学生。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讲解、板书、念课文、抄笔记与做作业等成为历史课的主要活动,师生彼此之间沟通少,缺乏互动。

传统教学以讲授式为主,教师把知识以讲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等经过教师的消化,面面俱到地教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体现,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感到枯燥,甚至于厌倦。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灵活科学地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及科学探索精神。这些都为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无论是讲授式,还是自主式、合作式及探究式教学,都各有优点与不足,教学过程中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采用,切忌长期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

五、魅力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教学艺术的魅力是教学美的集中体现。为此,历史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挖掘上,追求引人入胜的形象魅力;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借鉴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追求风格独具的个性魅力;以高度的人格力量,塑造新时代教师的教态魅力。凡此都集中体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价值。一个有教学魅力的历史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对教材处理得得心应手,讲课时妙语连珠,挥洒自如。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渐入佳境。学生的心扉被“金钥匙”打开了,知识的源泉注入他们的心田,能力在他们身上潜滋暗长,智慧得到了开拓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学艺术。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的同时,还必须遵循课堂教学艺术审美特征原则,这样才能实现艺术化的教学谋略与课堂教学行为相融合,取得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1.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一版.

[3]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

[4]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历史风云网下载.

[5]杨清主编.简明心理学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历史情感艺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纸的艺术
新历史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