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教 师 的 “严”做 法

2010-08-15卜志范

文教资料 2010年27期
关键词:班级班主任老师

卜志范

(高青县唐坊中学,山东 高青 256300)

我国自古有句谚语:“严师出高徒。”严师的特点,就是“严教”。

说到“严教”,有人就认为凡事都非板起脸孔不可。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一、严而有格

严格,不同于严厉。严厉,动辄就板着脸孔训斥,这种简单化的做法并不会带来良好的效果。有的老师做班主任,一上任就“严”字当头,一开始就严厉管教,哪个学生在课堂里随便动一动,多说一句话,就会受到责备;有人听得有趣,发出笑声,又会受到责备:“笑什么?!有什么好笑!”谁害怕不敢作声,更会叱斥:“怕什么?!我又不会吃了你!”如此管教,结果怎样呢?课堂纪律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糟,乱说乱动的越来越多,甚至课堂外学着班主任的腔调,装着班主任斥责同学的也越来越多。可见事无大小,不讲方式方法,一律苛求与责备,“严”是“严”了,效果却适得其反。其原因就在于对学生束缚过多,限制太死,只允许他们按照教师规定的轨道运行。鲁迅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这种教育方法的危害性:“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由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决不会跳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

严格,顾名思义,就是严而有格。此“格”,就是一定的原则,既要给学生指出方向,又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良好的道德风尚、生活习惯、学习态度等,往往体现在一个人细微的行为上。教师要立一些具体的规则,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清初教育家颜元就在其《习斋教条》中给学生的行为制定了许多规则,要求学生“举念能断”,就是能够判断自己和同学思想行为上的“邪正”,并通过实践这些行为规则,逐步树立明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然而,老师所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合情合理的,是学生应该做到而且能够做到的。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说明“规矩”是重要的,但超出“规矩”同样不可能成为“方圆”。因为真理向前跨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这不正道出了“严而有格”的必要吗?

以“严”字为突破口。班主任在严以律己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到“严”而有“度”,让他们感到“严格”并非“严酷”,“严”中有“爱”,让他们既感到班主任的威严,又感到班主任的慈爱,由衷地信服班主任,产生自觉接受严格管理的意识,主动地摒弃不良习气。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要带头做到;禁止学生做的,班主任坚决不为,以自己的示范、言行取信于学生。事实上,学生近乎天然的向师心理,使班主任的思想品质层面和行为层面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比如:要求学生早上不迟到,班主任自己要严格做到每天早上预备铃一响,就站在教室门口,日久天长,学生也就很自觉地克服迟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班级的各种制度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社会人的缩影,他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学生从其影响中,不仅能学会怎样做学问,而且能学会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二、严而有序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允许他们逐步做到,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要求立竿见影。这就是所谓“严而有序”。

有序和无序,是一个管理者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们直接体现管理的效果。一个成功的集体,其有条不紊的管理秩序总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是混乱无序的,必然产生个体的小集团和个体的我行我素,整个班级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所以要从无序逐步走向有序,多管齐下,使之具有良好的管理效能。因此,班主任要力争使自己的班级管理呈现比较稳定的有序状态,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遵循无序到有序、有序到新有序这一波浪形式的前进方向,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发挥最大作用。例如:在符合教育原则的前提之下,定出一套适合本班级实际的行为规约,对学生思想、学习、纪律、卫生、劳动、体育等各方面实行全面监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班级在严格的要求之下井井有条地沿着正确的育人方向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所面对的更是生动活泼、性格各异的学生。如果我们在制定措施、提出要求时,忽视了这一点,那么在工作中碰“钉子”也就在所难免了。班主任要注意,做工作时,面向全体与面对个别不一样,课堂上与课堂外不一样,对性格外向的学生与性格内向的学生不一样,找学生谈话开始与结束时不一样。另外,严格要求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也不一样。如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侧重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初二注意把老师的严格要求化成同学们的自觉行动;初三则培养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让他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拼搏。

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不懂得事物发展得有个过程,结果必定事与愿违。

三、严中注爱

我国历来把严格管教子女的父亲称为“严父”,把慈祥爱护子女的母亲称为“慈母”。教师应该既是“严父”,又是“慈母”。

每当接受一个班级,我们在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可以利用班会课等机会对学生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把父母的希望、老师的要求告诉他们,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他们理解父辈的良苦用心,接受老师的严格要求。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余等时间找学生谈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他们交朋友。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工作做起来,效果会事半功倍。

1.要在“爱”字上下功夫。中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处于好动、好玩的年纪。因此对于带有童趣十足、无伤大雅的举动,我总是宽容对待,用一种大哥哥般的眼光欣喜地关注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可爱之处,保护他们珍贵的自尊心。热爱学生是班主任被班集体接纳的前提。爱学生,才能接受学生,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天地,与他们心灵相通;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诲。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之以情,这句老生常谈之言道出了情感与教学的关系。只有班主任对学生倾注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爱的氛围中取得进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学生感到老师真正平等地爱他,为他操心时,他就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来倾吐衷肠,形成了既爱学生更尊师的情感交流,那道理的传递自然会畅通无阻,并日益深化,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很明显,班主任心里装着学生,那学生的心里也自然地装着班主任。

2.“爱的力量是无穷”。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在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会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学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理解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会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爱的迁移,教给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3.正确地处理管理教育中“严”与“爱”的关系。“严是爱,松是害”,这是许多班主任的经验之谈,也朴素地说明了严与爱的辩证关系。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教育,要爱护他们学习、上进的积极性,要从有利于健康成长出发,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强管理教育,做到严得合理,爱得真诚。爱要以严格要求为基础,体现在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帮助上,做到放心不能放松,表扬不忘批评。既要防止超越客观实际和优秀生思想接受不了的要求的“严”,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又要反对放松管理,搞迁就姑息的所谓“爱”,助长他们一些不良思想的滋长。

4.爱是语言,更是行动。一个对工作马虎应付、拈轻怕重的老师,一个对教学不负责任、难以让学生认可的老师,是很难得到学生尊敬的。这样的老师即使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也是徒劳无功的。身教重于言教。试想,一个拔掉针头就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一个教学时学生如沐春风的教师,一个关心自己的学生有如关心自己孩子的老师,怎不让学生肃然起敬。这样的老师就是提出再严格的要求,学生也会倍感亲切。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在太阳底下没有别的职业像教师的职业那样对人类如此重要。教育工作的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我们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对学生“严而有格,严而有序,严中注爱”,那么严格就是化雨的春风。

猜你喜欢

班级班主任老师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夸夸我的班主任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
六·一放假么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