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圈点批注,体验反思,拓展延伸──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论

2010-08-15徐玉琴

文教资料 2010年35期
关键词:圈点个性化文本

徐玉琴

(南京市栖霞中学 烷基苯厂校区,江苏 南京 21004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新课标重视对话式阅读,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

传统阅读教学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并不注重学生个体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少有机会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往往是教师控制下的对文本的肢解,完全漠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体性特征。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采取对话式的、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对话式的开放的课堂,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实现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阅读教学的课堂同时也应是个性化的课堂,在阅读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去进行个性化的表述。因此,教师应施行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圈点批注显个性

初中生的从众现象较为普遍,表现在阅读方面就是人云亦云,很难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标“个性化阅读”的精神理念。圈点批注法是开展个性化阅读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圈点,指阅读时利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的理解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可增强记忆,便于复习,便于查检、摘录。它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独立的感知,从把握内容、领悟情感、欣赏语言等方面,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阅读的自主权,有感而发,有疑而注,展示个体的思维力度和深度,促进自身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圈点勾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符号要简单明了,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要固定。二是圈点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和优劣之处。三要根据阅读目的圈点勾画。阅读目的不同,圈点的重点也应不同。比如,第一遍预习,重点应是勾画出需要注音、注释的生字、生词,标出段落序号,画出段落中心句或文章中心,等等。四是圈点勾画的符号要正确,线索要清晰,保持书面美观。

批注,“批”即批语,也指品评,如在文章旁边写上段落、层次大意,叙述、说明、议论的方式,或对思想内容、观点见解、表达方法、作者思路、遣词炼句加以评论,或提出质疑,或进行鉴赏。“注”,就是注释,如对难字生词、文章背景、作者材料、人物典故、风土人情等加以解释或提示。

批注时应注意:对难解的字词,应查找有关工具书后注释,要准确明晰,切忌主观臆测、凭印象、想当然;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要反复阅读,经过认真思考、比较分析、揣摩体味后才着手批注;要用最简洁的语言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作出评价,对所圈点出来的重点,或一语道破,说出自己的见解或感受,或联系上下文内容,作出融会贯通的理解;批注要和圈点勾画相结合,书写位置须与圈点的词语、句段的位置相对应,一般是写在书页的左侧或右侧的空白处,要是评语太长可在书页中加附批注的纸条。如学习《生命,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对“香瓜子破土而出”这则事例从词语运用的角度作批注时,有的说:“‘仅仅’和‘擎天撼地’形成鲜明的对照,香瓜子生命虽短,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给人的震撼是永恒的。”有的说:“‘没有阳光,没有泥土’,可见其生长环境的恶劣,但却凸显了香瓜子那震人心魄的生命力。”有的说:“‘肃然起敬’非常普通的一个词,却显示了香瓜子给作者心灵带来的巨大震撼。”……通过圈点批注,学生既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认识到了香瓜子生命力的顽强,又对文章语言运用的精妙深有体会,可谓一举三得。

二、强化个体的“体验和反思”

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教材是开启学生心灵和情感的一把钥匙。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文情并茂、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闪耀着智慧和哲理的光辉,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探究历史的向导,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典范。但是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体味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思想情感,接受精神的洗礼和熏陶,从而洞识世界,体悟人生,养育品格,丰富情感。

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因人而异,是不能统一的。一篇美文佳作,与其由老师剖析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把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因此,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韵,去领悟作品的神,去探求作品的美。例如在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时,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播放孙悦演唱的《感谢你》,让大家在深情的歌声中去感悟母爱的伟大、母爱的圣洁。然后带学生走进《金色花》的学习中。最后再次让学生用心聆听这首歌,让他们在这优美的背景音乐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段话送给自己的母亲。因为把学生带入体验境界,学生可以用诗样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对文章主题感受体验的独特性,又要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诸如“你最喜欢什么?”“你的观点有哪些?”“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拓展思维空间,畅谈自己的情感体验,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在质疑释疑中挖掘教材,开启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

三、重视“拓展与延伸”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仅仅局限于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语文阅读教学还必须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引进适宜的阅读文本进行迁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终端显示是要有迁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阅读是有目的的,要将自己所读融入、运用到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从书中得来的知识,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社会,更迅速地促进自己成长。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既能掌握各种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又能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如指导学生模仿名作名篇中句、段、章写作;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学生逐渐提高阅读的深度,培养创造性思维。又如,学习了人物描写的方法之后,既要能去进行阅读鉴赏,更要能够去进行写作实践;学习诗歌之后,要能够试着赏析诗歌,能模仿写一首小诗更好。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之后,我和学生将本文和宗璞的另一篇散文《报秋》作比较阅读,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在对文章结构思路透彻了解的基础上,我请学生作这样的写作尝试:描写一种花木或植物,学习本文由整体到局部、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并能从中悟出一个哲理或有所启发。通过拓展与延伸,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将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进行拓展延伸的方法很多,可以选择同题目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们可以选择沈从文的《春》来充实阅读,品味同题目同题材文章的不同写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选择同一“情感或主题”的文章进行阅读,如教学《端午的鸭蛋》,我们引入《豆腐入文闻亦香》,以便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更多的灿烂的民俗风情。可以选择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进行阅读,如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就选择《济南的秋天》进行比较阅读,就文章的内容、写法、主题等方面对照着读,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文风。还可以向课文的背景(包括内容背景和写作背景)拓展延伸。

除了学科内部的拓展延伸外,我们既可以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又可以联系生活拓展延伸。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教学向生活(包括现实生活、历史生活、科技生活和大自然)拓展延伸,可以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联系起来,不仅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能养成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达到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阅读教学的实践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深刻理解阅读教学的理念,为学生创设自主平等、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真正能够在阅读中弘扬自我,展示自我,成为阅读的主人,成为实施对话式、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弄潮儿。

[1]董洪亮.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4]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袁承印.阅读在线·语文教学通讯.2001,(5).

猜你喜欢

圈点个性化文本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笛卡尔乘积图的圈点连通度
社交媒体受众点赞行为的经济效益——以微信朋友圈点赞为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