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人才的模式研究*
2010-08-15张冬胜
张冬胜
(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人才的模式研究*
张冬胜
(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本文主要从目标界定、管理理念与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人才的模式这一问题。
国民教育;国防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时代堪称知识军事时代,开发知识,发掘和造就具有高科技知识的军事人才,是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本任务之一。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军官尤其是专业技术军官是各国通行的做法。而要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军事人才和从社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力度,更好地满足军队建设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是胡锦涛同志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为我们提出的要求。因此,加强对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人才的模式研究十分必要。
一、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人才模式目标的界定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人才的目标界定尤其重要,本文认为,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目标,其目标的界定应包含素质和能力目标两个方面内容。
1.素质目标。作为国民教育培养的国防人才,不仅对科学文化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政治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也有特殊的要求。首先,政治素质要过硬。要掌握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及胡锦涛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熟悉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光荣传统,树立热爱人民军队、献身国防的思想,具备良好的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和较强的法规观念。其次,必须有过硬的军事素质。要打好军事共同基础,初步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军人气质和作风;初步掌握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了解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基本特点;熟悉军事领导科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指挥能力。第三,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要掌握军事体育和军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体能、运动技能和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达到军人军事体育训练标准,具有适应紧张、艰苦军事工作的强健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
2.能力目标。作为国民教育培养的国防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有很多。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刻苦学习之外,很重要的是靠国防生个人的领悟,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次训练可能都是提高能力的很好时机,都应该细心体会,认真把握。具体来说,应重点培养如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较强的学习能力。学无止境,一个有着辉煌梦想的国防生,就应该有十分强烈的学习紧迫感,珍惜每一寸宝贵的光阴,抓住每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向老师学,向同学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二是较强的创新能力。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过程,善于思考与钻研,不受常规的思维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解答;要把创造性的能力培养融于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中,使学习的过程变为创新的过程;要强化合作精神,发挥团队精神,集体优势,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就会在合作的协奏曲中不断升华。三是较强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其实有两种:自我管理能力和管理他人的能力。由于国防生是按照未来军官来培养的,所以这两种能力都要具备,而且都要强。四是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简单地讲就是能写会说,这是踏入部队做好工作所需的一种基本能力。国防生在校期间,应该注意把握担任学生干部、模拟营连骨干、组织参加活动等机会,有意识地锻炼写各种文章、队前讲话、临场发挥的能力,力争写和说都能做到意思表达明确,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二、构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人才模式管理理念与制度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人才模式的管理,应遵循高校国防生成长的规律,在继承我军院校传统教育管理的经验时,更积极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管理的成功经验,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创新。
1.管理理念和目标的合理定位。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国防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干部素质提高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最终体现在以国防生为中心上来。其次,要进行法制化的管理。依法管理、依法治学将是高校国防生培养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我军的高素质的国防人才也才能在这种环境下健康地成长、孕育出来。第三是突出专业化的管理。作为新世纪的高校国防生培养者,无论是科学谋划高校国防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还是正确筹划高校国防生培养的各项具体工作,都需要以管理和教育方面深厚的知识底蕴为支撑。第四是目标化的管理。目标管理就是重目标、定方针、排日程,依靠自觉行动与严格检查,保证目标实现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强调一切行动开始于确定目标,行动的过程以目标为指针,行动的效果以目标实现度作为评价标准,实现了由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转变,管理者与国防生能够依据目标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成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防生的自由度,拓宽了国防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为国防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充分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国防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地将此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励自己尽最大力量把工作做好。
2.完善高校国防生课程体系,落实军政训练的考核评定。一方面要完善高校国防生课程体系。首先,对提高课程内容的创新性,满足国防生广泛的求知欲,充分激发其学习热情,挖掘其内在潜力。其次,完善课程设置的系统性,要努力在军事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以适应国防生特有的培养需求。再次,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要落实军政训练的考核评定。
3.构建合理的国防生培养绩效考核体系。主要从两方面来构建:第一是高校内部。高校内部国防生培养的效考核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国防生团队和个体为对象的考核体系;二是以二级院或专业为单位开展国防生培养工作考核体系;三是以国防生培养工作专兼职部为对象的考核体系。通过这样的指标体系来评估一个高校是否合格,否能继续培养国防生,部队是否取消其培养国防生的资格等,从而从外部来激高校全力做好国防生教育。
三、建立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人才模式的质量保障机制
1.加强全面质量监控,保障国防生质量。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保障教育质量,主要抓好教学计划的质量管理与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这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抓好教学计划的质量管理。必须注意这样三方面内容:一是确立教学计划制定的指导思想与制定原则,遵循高等教育和军事教育规律,立足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确定培养目标。要确立总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人才的类型确立分目标,使学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军事训练与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方面发展。三是研究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合理地确定各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要抓好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包括:教师方面的管理;学员方面的管理;教学管理干部的管理和教学保障方面的管理以及教学质量反馈及处理。
2.拓宽教育质量保障的管理空间。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首先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管理。如开设国际化的课程、进行广泛的人员国际交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人员培训、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双边交流项目、召开各类国际研讨会,邀请知名学者来讲学,以开阔师生眼界。其次加强与其它院校协作管理。要建立与部队 (包括武警)协作的网络,做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提高效益,以部队生动的实践经验丰富军事教育内容,充分利用部队的教育资源,弥补院校教育力量的不足;要面向世界,大胆的学习和借鉴国外国防教育的先进思想和有关经验,追踪世界军事的发展变化,吸收外军一切有益于国防生培养的东西。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充分应用激励理论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要真正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在解决保健因素的基础上,注重精神激励,从工作本身来引导,如让教师承担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构建竞争的考核晋升机制等,使教师感到有责任、有兴趣、有成就感。二是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首先应打破传统的“职称评审”制度,推行“职务聘任”制。“职务聘任”制把教授、副教授等职务变为有责任要求的岗位,谁上岗谁就取得相应的职务资格、完成相应的任务、取得相应的报酬,从而形成竞争上岗、择优上岗、以岗择人、可上可下、灵活流动的用人机制。其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优秀教师待遇。三建立奖惩激励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教师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其次,要慎重运用惩罚手段。另外奖励要因人而异,提高奖励的效价。
4.改进国防生培养方式。国防生的成熟周期由四个阶段组成:不成熟一比较成熟一初步成熟一成熟,教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一是命令式。教师加强管理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具备优良的军事素质,守纪律、讲文明、遵法规,热爱军营生活,树立献身国防的意识。二是说服式。教师特别注重以双向信息沟通方式和情感因素的作用去支持、鼓励和激励国防生,尽可能地调动国防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注重培养国防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三是参与式。教师以双向沟通的方式给予指导,倾听国防生的方案,加强交流,共同决策,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对国防生感情、心理上的支持,并不断鼓励。四是民主式。让国防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组织活动,教师只把握原则,做一些保障工作。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构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人才模式既要符合普通高等教育规律又要突出国防教育的特点,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1]俞政,余滨,段采宇.关于普通高等院校国防生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
[2]石防震,丁楠,王洪洲.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人才[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
[3]胡玲翠.着眼岗位任职能力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4).
2010-08-26
张冬胜 (1972-),男,福建仙游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