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2010-08-15胡冰玉

文教资料 2010年23期
关键词:产学研教育教学

胡冰玉

(华南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

产,即产业部门以及生产;学,即学校以及学教;研,即科学研究院所以及科学研究。生产过程是科学的应用,而科学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现代化的大生产和现代化的教育无不包含了科学的因素,并且这种因素表现作用越来越突出。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产学研合作有密切联系,但也存在差别。产学研合作主要属于经济学范畴,而产学研合作教育则属于教育学范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是高等学校与产业部门、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1]

钟秉林在担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时指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这种教育模式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地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2]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张炼则指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3]我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定义为: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适应性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学校教学、实际生产经验,以及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以达到目标的教育模式。

二、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开创的合作教育思想和1906年实施的合作教育计划。在百余年的发展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已广泛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在国内外的高等院校中有了蓬勃的发展。在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较短,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只有二十几年的经验。但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却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建国初期,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教育大革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推动下有了起步性发展。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并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9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把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社论,明确提出这三者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进行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4]教育部提出要加强生产劳动教育,把生产劳动列入教育计划,并且以教学为主,使教学、科研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大革命中,广大师生通过勤工俭学、下厂下乡、参加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高校还引进“三三制”。这是一种轮换制度,即在某一特定时间从事教学、科研、社会调查的人员各占教学人员的三分之一,目的是培养教学人员把这三方面的任务都完成得同样好。[5]

1961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了《高校六十条》,指出:“必须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三者的时间应安排得当,以利于教学。”同时又指出:“在教学中必须正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个文件为产学研合作功能的发挥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教育思想观念、体制及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高等学校“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同年,国内一些院校学习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经验,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试验,标志着我国“引入”阶段的开始。之后,许多学校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多种多样的国外教育界进行合作项目的形式,“克隆”国外的合作教育模式。

(三)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形成。

1991年4月,“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成立。我国的产学研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1992年4月,原国务院经贸办、原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开始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改变专业设置偏窄的状况,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1995年12月,“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

(四)世纪之交: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大发展。

1997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组织北京、上海两市和农业部、煤炭部、机械部等10多个部委所属的27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这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纳入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了。至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概念正式形成。[6]

1999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之后,教育部成立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资助机构,用于资助高校有开发前景的重大科技项目。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组建一批以高校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集团,如北大方正、南开戈德等。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通过相互兼职、培训等形式,加强不同单位科技人员的交流。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要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迄今为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使这项工作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国内现状

近几年来,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当然,因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刚起步没多久,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的成效。

1.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产学研合作教育与教育改革,尤其是与教学改革紧密相连,它对于促进教学不断适应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促使学校对一些专业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整。学生由于在工作中增加了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对课程内容提出了种种意见和建议,从而推动了当前高等学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产学研合作教育比较注重对学生以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现有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改革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配合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也不可能保证教育质量和学习质量。因此,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7]

2.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从国内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出,当前教育界、管理界、产业界、政府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于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关心和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获得了各方人士的认可,并得到了大力支持。自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以来,我国政府部门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多项法规和政策当中都体现出了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支持。

3.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日渐多样化。从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的试点情况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进行不同的分类。譬如按层次分,有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若按合作的阶段分,有全过程结合、后期结合、结束期结合以及线状结合和面状结合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按产学双方主体参与程度划分,有以高校为主的合作教育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教育模式、和校企双方合作教育模式;按过程结合方式划分,有预分配模式和“三明治”培养模式。[8]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还表现出经验上的不足,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解与运用的狭隘性。当前对产学研合作理解不外乎两个方面:从“产”的角度、从企业的角度,希望学校向企业提供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而从“学”的角度、从高校的角度,则希望企业提供实践教学环境,提供学生实习的条件。但是这两种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解都是相对狭隘的,对产学研的结合应当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例如,从创业教育体系或工程教育体系来看待产学合作的问题,产业界可全方位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师资建设、实践训练、专业评估等方面。[9]

2.偏重经济效益,忽视人才培养。现代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它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在“教育”,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而在我国目前的合作教育中,本末倒置的现象已不少见,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培养人才则成了“附属产品”。诚然,合作教育中自然离不开经济效益问题,一方面企业利用高校及其科研成果开发新产品,实现创收,另一方面高校及科研人员也从创收中积累资金,增加收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10]可以说,如果合作教育实行得好,它就是个“双赢”或“多赢”的结果,反之,则就是另一种情形。

3.合作中的校方存在某些思想阻力和资金问题。由于这种模式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常会遇到各种思想阻力。如:合作教育在许多大学并未列入课程计划中,使学生选择合作教育受到了限制;许多人认为合作教育适合工程、建筑、设计等应用型学科,使合作教育的范围减小;校内专职人员匮乏,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师压力较大。另外,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还存在校方资金不足的现象。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可操作的政策法规相对缺乏。虽然我国有多项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文件,但学校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总是感觉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究其原因,与美、法、英等国相比较,主要是政府的倡导和支持还只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缺乏与政府文件相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11]这些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主要表现在计划导向、人才政策导向、税收扶持、信贷扶持、财政扶持和法律保障等方面。

四、展望

产学研结合是现代经济、教育与社会其他相关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创新系统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强调工作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符合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是贯彻落实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表明是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但从目前开展的深度与广度来看,其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工作,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率,使之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促进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降临在给各国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各国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教育必须以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根本要求为出发点,在更高意义的层面上实施具体的人才培养活动。然而,大学要独立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上是十分有限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生产、科研的有效结合不断创造出教育的各种有利条件,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巨大教育潜能。

(二)拓展教育的服务功能。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这些反映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上,服务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一方面,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因素的增长迫切需要更多有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和受过相当技术技能训练的劳动者。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直接参与科技知识和科技新成果的创造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科技事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现代科技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形势下,教育部门不仅担负着日益繁重的普通教育的任务,而且必须担负起为生产部门和科技部门中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职能。新时期社会的发展使得教育不能漠视迅速变化的经济和科技需求,相反必须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因此,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产学研结合是大学服务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延伸。

(三)政府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政府的政策与制度支持。即使在市场机制较为完善时期,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亦是不可替代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支持,而且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严格监督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介机构的依法运作行为。[12]在这种需求之下,我们预测在将来,我国政府在对产学研的支持力度上将进一步加大,可操作的政策及法规也将进一步加深。

(四)产学研合作教育出现新发展。

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不长,许多的工作还处于试点或起步阶段。未来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将会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更大的发展,如,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将更加多样,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将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并且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产学研合作教育也将走向国际化。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顺应了当前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它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想模式,将会给高校、产业界和科研单位三方带来效益。随着当前各种问题的解决,以及经验的丰富,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定将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1]芦丽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株洲工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2]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15.

[3][7]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0,(1):93,96.

[4][5]李均.“教育大改革”刍议——对1958至1961年高等教育改革的再审视[J].教育与现代化,2003,(2):65.

[6][10][11]周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析与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7,21,22.

[8]陈立红.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办学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士学位论文,2006:35.

[9]郭毅夫,匡令芝.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5):42.

[12]张辉,吴万敏.社会转型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特点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3,(2):47.

猜你喜欢

产学研教育教学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