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0-08-15王媛
王 媛
(西安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意识、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心理状况。所以,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决定了他们为人处世的根本态度和方式。现阶段,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处于“失语”状态,它导致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下降,其结果是不仅使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而且缺乏应有的做人的基本认识和社会责任感。本文将从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两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这一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针对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现状,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阶段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大学阶段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基本的综合素质,不胜任实际工作的需要。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极少阅读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书籍。由于缺少人文方面的知识,很多学生感受不到文化的熏陶,造成他们为人处事、修养内涵上的不足。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道德滑坡,诚信出现危机。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学生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在面对充斥功利主义、物质攀比的世界时,在面对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问题时,很容易将自我的利益放大。目前,在高校中有些学生听到“道德”二字都觉得是滑稽、可笑的事。他们认为,只有顺利地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找个好工作,才是上大学的唯一目的。因此,他们往往忽视思想品德的自我塑造,缺乏自我约束,是非观念淡薄,抵挡不住不良思想的诱惑。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无法杜绝,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助学贷款迟迟不还,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确实令人堪忧。
(三)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人格心理不健全,感情淡漠。
一些大学生对善恶、美丑缺乏基本的判断标准。在课堂上交头接耳而不顾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感受,在图书馆占好位置却不学习,在校园里有不文明行为却视为理所当然。有学生为追求个性自由,纪律观念淡薄,缺乏集体意识;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的素养。此外,由于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有些学生感情比较冷漠,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无论是对同学还是对老师,表面上非常客气,对他人信任感很低。
(四)缺乏起码的责任感。
有些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从没想过自己与集体、家庭、社会之间有什么关系,从来就没考虑过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与义务。他们更多的是在想,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这种责任感的缺乏表现在:有些学生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是父母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却从不体谅父母的难处,不考虑自己对家庭应尽的责任。部分学生对知识学习缺乏自主性、不求甚解,甚至有混文凭的思想,这是对自己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对待工作拈轻怕重、眼高手低、马马乎乎,没有吃苦意识。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资源时,应该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学生中这种责任感缺乏的倾向在逐渐扩大,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五)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正在流失。
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彻底动摇。面对外来文化,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准则。他们对外来的思想不加取舍、照单全收,丢掉了本该继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感。
(六)学生中崇高的理想信念有所淡薄,动机趋于功利化。
由于受市场经济不良习气影响,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信仰实用主义。在学业上,专业成为简单的求职的手段,选择专业时将就业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有些学生把大学教育视为“职业培训场”,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文凭和基本的专业知识。一些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导致了今天的高等教育缺乏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某职业大学曾就该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对象为各年级学生,以网络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9份,收回有效问卷509份,召开各类座谈会及个别访谈75人次。在组织的问卷调查中,1.3%的学生认为入党有利于就业,19.7%的学生选择收入高的商贸、金融、外贸单位作为就业方向,在兼顾国家需要时注重个人发展,对未来职业的要求主要是以能否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收入是否高、工作是否稳定为方向。51%的学生赞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想法。[1]可见,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暴露出了令人忧虑的思想问题。我们应当针对目前学生精神文化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并解决。
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每天处于其中的一种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有着重要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设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学校的硬件的设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而影响每个学生的情操与心理。同时,要重视校园周边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积极引导学生抵制不良现象。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健康的周边环境,能够使学生思想受到正面的引导,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
2.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管理和建设的机制。首先,在校园文化的管理体制上要抓好组织队伍建设,同时,依靠学生、教师的智慧和力量,集思广益,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组织和管理校园文化的能力,才能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其次,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种组织举办各种竞赛、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学术指导,传播最新的学术动态,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在各个院系内或院系之间,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使知识能够进行相互渗透与传播,以形成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在活动中学生的人文情操得到激发,人格得到完善和健全。
3.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提高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上网的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二)重视人文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合理开设人文学科课程。
现代大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在注重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综合化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主要的还是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高校必须有科学而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切实而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还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2]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师资投入等方面应该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不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且要吸收外国有用的思想观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社会学等人文学科课程,使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生接受教育大部分都是通过课堂,课堂教学也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简单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情感上与学生互相理解和尊重,表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互动探究式学习,并通过创设人文情境,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感和人文感悟能力,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效果。
依靠课堂教学只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对社会现象、人心事态进行分析、比较,提供给学生讨论或调研的选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和自我,增强适应性,完善价值观体系。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观历史文化古迹,从社会生活中,从历史中亲身感受文化的精髓,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文素质教育是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确立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既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1]佚名.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N].黎明大学报,2007-4-1(电子版期刊,第八十八期,电子版总第5期).
[2]林绍雄.新加坡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特色及其经验借鉴[J].东南亚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