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2010-08-15龙庚花
龙庚花
(高淳县湖滨高级中学,江苏 高淳 2113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如何理解三维目标并在教学中具体落实,成为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看作三个独立的目标,也不应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而应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明确认识到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维,是其他两维的依托,没有了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其他两维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就又回到了课改之前的状态,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那么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以“知识与能力”为主体,兼顾其他二维。
二、教师需转变观念,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角色意识,努力成为 “平等的首席”。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中,师道尊严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展现,潜能得不到发挥,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遏制。这种模式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实,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只有成了主动的参与者,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才会有一种学习的愉悦感,而不是感到枯燥乏味。另外,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且存在一定差异,而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心理世界,有各自独特的智力倾向性,这些独特性意味着人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是教育的基础,而且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关心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三、改进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选择合适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改进。目的就是通过教学过程和方法改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不断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写作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搜集写作需要素材,并建议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和“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互动和师生的互动。只有将课堂内外变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天地,引导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情感的投入,才会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才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的教学过程可激发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教师要完善自身的修养,培养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完善自身的修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是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这一句话,就是对教师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的要求。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面对越来越聪慧且见识多广的学生,如果老师不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无法在教学中称职地完成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无法实现与学生的相互欣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完善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也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要求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充分地发挥赏识性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和引导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法国18世纪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多次提到:“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不但树立了自身威信,更为学生做出了表率,履行了教师“道德引路人,品行示范者”的责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密切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语文学习的范畴融入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探讨人生价值,从而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而教师则在其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自身不具备优良自身的道德修养则无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并且,教师自身优良的道德修养也通过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教育着每个学生。
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新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抓住这一语文新课堂教学改革大好机遇,认真思考、理解、研究三维目标并在教学中具体落实三维目标,为学生创造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氛围,为实现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目标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