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游爱国梦诗的创作动因
2010-08-15张春艳
张春艳
(重庆师范大学 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爱国梦诗,是纪梦诗中最具特色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梦中表现最多的是诗人深厚而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他的爱国梦诗中,他“梦”见过:铁马冰河,自己驰骋在沙场上;北伐胜利,中原光复,金兵投降;跟随皇上御驾亲征,收复凉州……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经作过统计:“即如纪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陆游为何有如此之多的纪梦诗呢?本文从爱国梦诗的内容,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渊源的影响,以及诗人内在的独特个性因素等角度对陆游倾心创作的纪梦诗进行探讨。
一、陆游爱国梦诗的主要内容
陆游的爱国梦诗,描述的是一个忠实爱国者的“梦”,是自己救国救民的政治梦想和先进的社会理想在现实中不能成真、无法得到推行与实施的一种心态;同时,这更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共鸣,反而遭到误解、打击、排挤甚至陷害,因而处于济世无助、壮志难酬的处境,也就不由自主地借夜晚、借梦境、借幻觉甚至白日梦,在无意识状态下求得心理虚有寄托的抒写。这是一种人生幻灭感,是现实生活中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导致的心灵深处的痛苦,无法自我排解,只能默默无期地承受。陆游的梦诗中叙述着他一心报国、驰骋沙场的梦境,但那也只能是当年的记忆,美梦一旦碰触现实,就凝结成无尽的失望。因此,从内容上看,可以把陆游的爱国梦诗划分为以下几类。
1.报国梦。
陆游生活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矛盾最为尖锐的南宋时代,杀敌报国是他毕生的追求。诗人把“抗金救国、统一中原”视为自己一生的理想。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强压在心中的强烈而深厚的爱国情感在现实中不足以排遣,甚至还在他的梦境中汹涌澎湃。如《异梦》:“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诗人将其满腔热情与高昂志气,全部寄托“梦”的形式表现出来,又如“我亦思报国,梦绕古战场”(《鹅湖夜坐书怀》),以及 “恍然唤起西征梦,身卧金牛古驿亭”(《独夜》),在这些诗中,到处充斥着诗人的拳拳赤子之心、报国之情。
2.回忆梦。
陆游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三年任满后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为干办公事,在南郑前线军营工作,这是陆游有生以来第一次以“从戎”身份投身于抗金收复斗争的最前线。因此,他常常在梦中追忆、回味这段军营的战斗生活,如:“梦觉空山泪渍衿,西游岁月苦。”(《梦至小益》)又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诗人欲重返战场、昂扬斗志的爱国情怀,唤起了他对前线和军营生活的回忆,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到:无论白天、黑夜,醒时、梦时,诗人始终惦记着“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这一永恒的理想。
3.失望梦。
陆游一生奋斗,一生辛苦,目的就在于坚持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的政治主张,与腐朽软弱的南宋统治者卖国求荣、苟且偷生的主张相冲突,因此,诗人只有在自己的梦中吐露报国无期、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哀怨,如《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云:“前来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当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这首诗写了诗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并且以当年泛舟东海、射虎南山的豪壮之举来强烈反衬目前寂寞凄凉、闲散投置的冷官生活。当他想到强虏未灭、中原未复时,不禁脱帽大叫,攘臂大呼,甚至连自己的宝剑也在床头发出不平之鸣,于是诗人的一腔悲愤之气就跃然纸上了。
二、陆游纪梦诗的创作原因
阿德勒曾说:“梦并不是和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的,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和表现符合一致。”可以说,梦是现实生活在人的潜意识中的一个映像,它与人的情感、欲望、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某种意想不到的默契。因此在研究陆游的纪梦诗歌时,我们发现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感”是此类诗中的一个亮点,然而诗人又为何选择“梦”来表达这份深厚的情意,寄梦抒怀呢?我认为这其中既有社会根源、文化渊源的影响,又源自诗人本身独特个性的内在因素。
1.国破家难的历史时代和个人遭遇的影响。
陆游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中级官僚家庭,童年基本上在战乱和逃难中度过,他有诗云:“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莽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见伏,往往经旬不炊爨。”(《三山杜门歌》)”后来金兵南侵浙江,陆游随其父陆宰及全家老小流离转徙,四处避难,饱尝了离乱之苦,对故土沦陷极感痛心;父辈们的爱国思想在艰难困苦中又浸透到他的心灵深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培植了他终生不忘忧国忧民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陆游出仕后,本希望自己能够为国效力,救国杀敌,然而,他没想到朝廷如此黑暗腐朽,他不仅官职卑微,不受重用,而且屡次遭贬,英雄才略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更何况他一生的政治生活大都是在“奉祠”中度过的,正如他自己所言:“宦游强半是祠官。”因此,诗人壮志难酬,悲愤之余发出了“平生铁石心,志家思报国。即今冒九死,家国两无益”(《太息》)的悲叹。
现实的黑暗、社会的残酷,就像一场恶梦,把陆游的理想敲打得粉碎,诗人知道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了,只能无奈地借助梦境来表达,抒怀言志,以幻想来构筑现实,以梦境来寄托人生的理想,回味从前走过的实境,也梦到想象中的幻境,以此抨击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寻觅难酬的壮志。
2.儒、释、道等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多苦读儒家经典,喜习佛道之说,到了唐宋时期,这些思想更为盛行。陆游也不例外,他博学多才,不只宗六经,崇雅放郑,而且对佛道之学也素有所爱。在他传世的作品中,有关佛道禅理的文字很多,如:“《发华》之为书,天不足以喻其大,海不足以喻起深,利根之士,一经目,一历耳,自不能舍,虽举天下但之,彼且不动,尚可劝相之有哉!”(《渭南文集》)可见陆游对佛教经典的膜拜与虔诚。又如:“万事极知终变灭,一官那得久低头。床头幸有《楞伽》在,更炷炉香手自开。”(《雨夜偶书》)可知陆游常常通过诵读佛经来安慰自己的心灵。此外,陆游的道学思想也是有着深厚的渊源的,“吾家学道今世,世佩施真‘三住铭’。一窗梦月照孤咏,万壑松风吹半醒”(《剑南诗稿》)。
3.诗人独特个性的影响。
诗人出身于一个笃好道教的仕宦之家,又生逢南渡之际,从小就看见父亲与朋友在一起议论国事,流涕扼腕,这使爱国思想在他心里扎下了根。道教思想则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给他思想中注入幻化成分。而佛教思想也渗入到陆游的日常生活中去。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认为佛家思想同样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认为佛教经典可以安慰自己的心灵。由于这三种思想在陆游思想中相辅相成,造就了诗人性格中一种特殊的浪漫性。因此,当诗人正确的抗战主张不被采纳,遭到排挤后,他不屑与奸佞为伍,不愿同流合污,又未能与民众合群,只好孤芳自赏,用诗歌来抒发壮志难酬的孤独、苦闷、不平。在现实的刺激下,陆游这种独特的个性被激发出来,用一个忠实的爱国者的“梦”来成就他“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现实理想,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陆游的纪梦诗,无疑是其创作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既因沿、发扬了前人的梦幻文学传统,又契合了自己“重构”社会现实与谋求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还将多种艺术手法与风格熔于一炉而自成体系,不愧为我国梦幻文学花苑里的一朵奇葩,更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增添了一抹耀眼的亮色。
[1][奥]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作家出版社,1986,87.
[2]耿蕊.论陆游爱国诗词中的“梦”意象.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