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多元化教学在中职语文中的运用

2010-08-15孙美娜

文教资料 2010年23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孙美娜

(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潮州 521031)

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职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能够在困境中突围,中职语文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更加彰显出自己的职教特色,多元化地探索教学新途径,凸显出自己的实用价值,这样才能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有所作为。

一、多元时代、多元社会,对语文提出多元的要求。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之后,正在全面进入的第三个时代。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经济,将成为信息时代经济的重要特征,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特征。今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当然还是各种实力的竞争,但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具体化为知识的竞争。目前已经显示,今后将进一步呈现这样的现实:三流国家出产品,二流国家出技术,一流国家出知识,超级国家出标准。这意味着,谁能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各种标准、规范,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知识及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谁就能最大限度地拥有最新的信息,就将在经济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将拥有财富。对个人或单位来说也是如此,知识和信息将成为自身在这个竞争性的社会里立足、提升,以及与他人抗衡所必备的首要条件。因此,对国家或单位来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至关重要;对个人来说,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至关重要。

中职学校旨在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同时开展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而且人文教育必须放在首位。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学院的目的始终应该是培养“青年人在离开学院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王善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0)。现实情况是,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都在突出并强调各自学校的专业特色及强劲的就业势头,甚至为适应市场需要而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订单教育”就是例证。因此,中职学校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再者,现在的中职生整体人文素养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已严重束缚了中职学校的生存发展,以及中职生的个人职业规划。中职学校要想摆脱当前的困境,根本途径在于加强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促专业技能教育,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办学目标。而在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与素养,就是母语的水平和修养,对我们来说,就是中文的水平和修养。因此,著名语言学家兼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强调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吕叔湘.《语文世界》创刊题词,1993,10)。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杨定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大学语文研究)吕叔湘、苏步青二位教授的看法应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可以这么说,语文是一门集语言能力、文化修养、思维品质、心理素质、智慧灵气和人格道德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习语文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的学习内容包罗万象,举凡人伦情义、家国荣辱、玄思哲理、山水田园……无所不有,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情感的沉淀,历经时间的淘洗而永不磨灭、熠熠生辉,长久以来滋养了无数学子,对他们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将来学生从事什么工作,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文学素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都将对他们的事业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学生在校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思想情操,也会带给社会良好的风尚,提高社会的文明修养水平,并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彩文本、多彩生活,为学生架设由“文本”通向“生活”之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语文及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双重任务。它荟萃了古今中外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佳作,“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以生动优美、极具哲理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包括自然、社会、人生在内的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这些佳作都具有极强的典范性,它们为教师学生共同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然而,生活的复杂与广阔决非教科书所能涵盖。显然,仅靠“文本”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假如说“文本”是“浅浅”的小河,那么“生活”就是“深邃”的大海。更好地将学生从“小河”引入“大海”,从“文本”导入“生活”,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适应时代的要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用好“文本”,多元化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精髓。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可持续发展”,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环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率领他们冲破“文本”的限制,深入到生活中去探寻与“文本”丝丝相连的丰富的知识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借助媒体开发资源,通过搜罗信息、整合信息、形成报告、共享“成果”等环节开展课外活动,配合“文本”教学,在学生间架起一座由“文本”通向“生活”的桥梁。

三、读美、探美、悟美,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一段美的生活历程。

我校是一所中等工艺美术学校,人文教育在我校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设置、工艺实践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优势,有计划地把语文课中的美育因素贯穿于阅读课、写作课、普通课的教学过程和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中,使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师在每一节课上,在每一个环节中,时刻遵循“美教”的原则,从课文诵读到情境创造,从语段赏析到质理悟德,都力使学生感知到美,体验到美,领悟到美。

1.在读中感知美

就是指从朗读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郭沬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自然能生发审美情感。通过朗读这种方式,学生体会到汉语铿锵的金石之声、平平仄仄的音韵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审美意境之中。

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的信心。教读这首诗时,我先饱含感情地进行朗读,声情并茂,用时而低沉浑厚,时而高亢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然后着力进行朗读指导,要求学生在“情、声”二字上下功夫,“情”要体现真挚酣畅,“声”要讲究轻重缓急。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情真意切,从而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到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情的火焰得到喷发升腾,在读中感受到美。

2.在赏中探求美

文学作品的深刻性往往表现为形象与立意的含蓄、曲折,许多作品的美学意味也不是一目了然、随手可得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深层的挖掘、探索,将散文的意旨、小说的氛围、诗歌的意境加以艺术地再现出来,“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或喜、或怒、或愤的深刻而丰富的感情。教师要善于捉住学生与作品碰撞出来的感情火花,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使其在品味作品“美”的同时,内化自己的心灵。

例如,在教授贾平凹《丑石》一文,当赏析到作者借天文学家之口提出了“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美到极处”时,有学生就问:“生活中的丑成为艺术的美,是不是丑变成了美呢?”对学生产生的这一思维火花,如果不及时给予鼓励,就会很快消失。所以,此刻老师应给予帮助,丰富他们的情感经验,深化他们的感知能力,让这朵火花变成熊熊烈火。于是,我在教学时先借助多媒体平台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罗丹的雕塑名作《老妓》,并要求大家讨论它的美丑,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丑死了!”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丑为美”,其价值恰恰在于“丑得如此精美”。因为它描绘的客观对象异常复杂,从社会丑来说,是社会的渣滓——妓女;从自然丑来说,是形容枯槁、身躯干瘪、已经衰老、行将朽木的老妓。因此,作为艺术美的《老妓》,是作为社会丑和自然丑——老妓的反映。可见,“生活中的丑成为艺术的美,不是丑变成了美,而是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表现,变得更典型了”。因此,我们在创作“化丑为美”的作品的时候,“只有遵照典型化原则,把对象的丑之为丑的本质深刻地揭示出来,还它一个丑的本来面目,这样表现的现象才有可能取得美的属性”(潘智彪.刊授指导.美学复习提要(中).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主办,2006:2-49)。接着,我又强调,天文学家在这里谈论的“美丑”是就丑石而论的,所以,这里的“丑”仅指其自然的外形,不能理解成泛指世上所有丑恶的事物。所谓“以丑为美”,意指丑石质美形丑,招人误解,遭受寂寞,但它始终不矫饰、不炫耀,以自然的形态示人,这是它的美之所在;所谓“丑到极处,便美到极处”,是指当自己的良好品质招人误解、遭受寂寞时也不屈从、不迁就,仍然以其自然的、真实的面目坦然相对,这种品质修养到极点,也就是美到极点。最后总结,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转化为艺术上的美,即“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艺术力量,这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课外上网搜索中外有关“以丑为美”的事例,形成报告,在下节课展示。

3.在理中领悟美

这就是说要用作品中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櫆,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诗情、画意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意远,以阐明深刻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美化学生心灵的必要途径。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安巧林,大义生死)。每当读到这些说理的句子,屈原、司马迁、文天祥、于谦、谭嗣同、林则徐等彪炳千古的名字就会跃然于同学们的心灵之上。从这些字眼中,学生们领略到的是为理想而斗争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的是民族的自信心和责任感,铭刻下的是挽救民族于倾颓的崇高的美。

四、淡化学科本位,突出职教特色,让语文成为专业的配角。

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要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并最终落实到“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的课程目标上。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当好专业学习的配角。引发兴趣,因材施教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好形式。我校为中等工艺美术专业学校,其目标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工艺美术的欣赏能力、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语文课应作为一门重要的辅助课程,只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促进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能把语文教学搞好。

鉴于学科本位的特点,我以为语文教学应重于采取更接近专业学习的教授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感受美的能力。当然,语文教学应有语文的特点及程式,离不开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和教学。文学是语言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情文并茂的,能以准确、鲜明、生动、优美的语言表现作品的意境美、构思美、情操美,给人以艺术语言的美感,因而基础训练有如美术专业的素描、色彩基本技法训练一样,是根基,不可尽弃,且要练得扎实,才能在创作中发挥自如,得心应手。若能以两者并用,相得益彰为佳。故而,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求得自己的教学路子,这样才能发挥职能。

由于教学目的选择明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除按常规进行授课,配合“文本”教学,引导学生去循文探幽,寻美、采撷美的花朵,让每一节课都能成为一段寻美、访美、得美的生活历程外,还大胆尝试着结合文论、画论综合分析课文的教学,以求探出较为适合的教学路子,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形式

文学是通过语言来塑造感人形象的艺术,绘画是通过色彩、线条来描绘形象的艺术。它们表现的形式是不同的,然而其表现思想是共通的。如,绘画形象的变形美与文学形象的变形美是共通的。艺术的所谓变形就是不按生活本来的面貌描写生活,而是通过改变所描写的事物的常规的形体结构、比例、颜色改变事物的时间和空间的常规位置,甚至进行反常的重新组合,以达到突出事物的特征,抒发作者的独特感受的目的,这是美术界中常用的一个原则(学生较熟悉的一个概念)。如,徐悲鸿画马,有人说不合透视,其实中国画就不讲透视,只求“神似”,照样美。安格尔的《大宫女》,有人指出宫女裸像违反人体结构,多画了一根腰骨,但安格尔故意这样画,因为她显得腰肢硕长,更美丽妖娆。再如著名画家毕加索的绘画,也经常采用变形原则,同样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那么,这一原则在文学上是怎样表现的呢?它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如我在讲析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人物形象时,先引用了这条原则,使学生从绘画的角度切入,了解文学作家的变形手法的特点。作者为了更加突出地表现别里科夫这个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使之更加生动感人,不惜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把这个丑陋和可憎的“套中人”的性格行为与戏剧化情节作了变形的处理,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这样学生体味了绘画理论中这一表现形式的精神实质,深刻地剖析了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了作家的创作意图,明晰了艺术变形是按照人们的审美心理的需求,为突出表达作家的某种主题而有分寸地作的变形写意的艺术处理,不是任意地形变的,而是有规律的。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有助于其对艺术变形的理解运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表现技法

文学、绘画都是塑造形象的艺术。在形象中,人物形象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丰富的。其主要原则是“以形写神”、“迁想妙得”(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通过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描写,以形体的刻画,凸内心的表现,达到“妙得”、“形”、“神”统一的艺术效果。艺术家善于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通过各自不同的表现技法,表现出相同的艺术效果,其精神是一致的,有如肖像画与肖像描写技法的共通。“以形写神”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的绘画艺术理论,它以“形”为基础,以“神”为表现重点,通过形来写神。鲁迅先生是一个高超画家,他把这种传统的绘画艺术创造性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通过形象化的描绘来传神写意,刻画人物形象。例如,他在小说《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时,用的就是这种手法。

我在讲析这一课的人物描写时,先引入上述画论,接着要求学生在原文中找出三处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然后讨论其运用之妙。再接着明确: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是新寡初来鲁镇做工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是因为再婚再寡后无依无靠,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又只身来到鲁镇做帮佣。这时的“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此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待祥林嫂第三次出现在“我”面前时,“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段肖像白描,表明祥林嫂在经历了一生悲惨遭遇之后,最终沦为乞丐,流落街头,她对生活已经完全绝望,变成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精神麻木的苦人。就这样,祥林嫂大半生的悲惨经历被浓缩在三段形神逼肖的白描之中,同时也使她三个不同时期的肖像特征浮雕般地矗立在读者面前。特别是其中三次眼睛神情的微妙变化,像一面强烈的反光镜,映出祥林嫂悲惨一生的心灵轨迹,使这个令人感动的形象表观得十分丰满、细腻、逼真,真有变一毫而意差千里之灵。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代画论中人物画表现技巧的真谛,同时又更细致、更具体地体会了作家笔下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从而更加意识到借文学可提高专业水平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3.章法(构图)

在中国画论中,构图八法之一的“虚实相生法”指出:生活中,形象距离,色彩明暗,空间分刈,光影变幻都会产生虚实变化。有形实,无形虚。在艺术中,有形亦可虚,无形亦可实。对绘画来说,“虚实,有景,有情,有意;有显露,有含蓄。显露时,景实情虚,含蓄时,则景虚情实。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虚实凝想,实要空灵,虚有据,有理,虚而不空,空而不塞,谓之‘虚实相生相交’”(姜今,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

如我在讲析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等课文时,重点讲述文中“虚实相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用上述的“绘画构图法”剖析课文中的章法。

例如通过对《背影》一文朗读分析,释出:

(1)文中作者依据主题表现的需要,以极高的艺术剪裁法,把从北京、徐州、南京一路,对父亲的一切感受,通过巧妙的取舍,做到疏密有间,浓淡相宜,以使文章显得和谐匀称,这就是其“有虚有实”的表现。

(2)文中三次写到背影,第一次是过铁道时的 “背影”,用笔较重,具体而细腻,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情,这是“实中有虚”的表现。

(3)第二次写“背影”是在离开车站时,只是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这因为前面已经对其铺染得够了,所以不花笔墨,但这淡淡一笔,却对前面的描写,起了有力的补充作用。父亲那样地关怀着儿子,而最后只得黯然分别,融入人群,匆匆而去。这是多么悲酸惆怅呵。这则是“虚中有实”的表现。

(4)第三次写“背影”是在结尾,文中写道:“在晶莹的泪花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墨布马褂的背影。”这完全是记忆中的背影了,是多年后由于强烈的思念产生的景象。这是幻觉,含蓄地体现出“景虚情实”与“虚中见实”,“虚实相生”,把通篇的情感抒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

以这一“法”看来,作者是通过扣住“背影”这一中心来提炼素材,熔裁铸筹,精研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地在极其经济的篇幅里,紧凑而和谐地反映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唯其集中,所以传神;唯其和谐,因此感人。在这里,虚实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4.其他方面

除上述三个主要方面外,我还对画法中的“透视”、“色彩”,章法中的“空白”、“呼应”,表现形式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画意欣赏、“画风”等理论进行探索及演用,使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许多画论的深奥思想,在文画的“边缘”接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当然,多元化教学的尝试,对于我来说,仅仅是个起步,一个初试,同时,也是我这几年语文教学的一个回顾与总结,其中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正之处,留待进一步摸索。而中职语文教学新理念的呼唤与思考还在继续,仅以此文抛砖引玉,愿与同行共同探讨,以构建中职语文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中职语文教育质量,使中职生的语文能力与时俱进,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