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兴趣教学”探究与实践
2010-08-15申巧林
申巧林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徐州 221116)
我曾在高二学生中作过一项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是:你是否喜欢思想政治课?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调查的结果是:70%的学生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中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占到了50%。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以兴趣为基础,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成功调动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状态的好坏、学习成果的大小,而且关系到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与否。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兴趣教学法。我结合多年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分析如何巧妙运用兴趣教学法,与大家共勉。
一、精心设计引言,诱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上中学思想政治课容易,上好中学思想政治课难,难就难在引言的设计上。一个巧妙、艺术的引言,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有利于教学进入最佳境界。如在讲《生活与哲学》中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政治课改上数学课。”话音刚落,许多学生感到愕然。我不露声色,接着在黑板上写下数学式子:“a÷b=a×”,并问学生们在什么条件下这一等式成立。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指出在“b≠0”的条件下成立。我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又指出:“在b≠0的条件下,‘除’就可以转化为‘乘’,这种转化从哲学上说就是矛盾的转化,我们今天就学习矛盾。”这就自然地组织了教学,导入了新课。这节课的引言设计巧妙,巧在用与“课堂无关的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中来,使学生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趣味事例,激发兴趣
一般人认为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殊不知它的趣味性也很强,且包罗万象,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倘若教师能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让学生独立解决,则会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加深对理性认识的理解和巩固。如我在讲“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这一知识点时,向学生们展示了一组精美的四季图片,这时学生们兴趣浓厚,无不为图片中的美景所折服。我因势利导:“请同学们结合本课内容就这四幅图片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情绪高涨,议论纷纷。其中一位学生作为代表发言:春天是灿烂的,夏天是热情的,秋天是浪漫的,冬天是纯洁的。一年之所以有如此迷人的四个季节,才使我们的世界如此美丽。学生通过对这个事例的思考,不但自己归纳出了原理:“不同的事物都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特殊性,即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紧扣时事热点,提高兴趣
思想政治课就内容而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一些材料缺乏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想政治教师在平时要多看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以便在教学中紧扣时政热点,给教学内容补充新鲜的“血液”,缩短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如当“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教师在教学中可把这一时政热点当作案例来讲述,对事件作详细的介绍,并请学生思考此案例蕴涵着哪些哲学道理。当学生们了解到鲜花般娇嫩的小生命刚来到世间几个月就成为“结石宝宝”,进而枯萎、凋谢,而罪魁祸首却是本应为其提供充足 “养料”的奶粉时,会产生强烈的愿望——追查并严惩有关肇事人员,而国务院调查组的工作重点正是从追查谁在三鹿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开始,反映了分析问题要分主次矛盾,只有花力气抓主要矛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鹿奶粉添加的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婴儿长期服用容易引起肾结石,直至死亡,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从“三鹿奶粉”的曝光到对蒙牛、伊利奶业的督查,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之后,整个奶业市场受到沉重打击,体现了部分影响整体功能的原理……如果在课堂上结合学生们普遍关心的热点,让他们思考问题背后蕴含的原理,就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巧用漫画教学,启迪兴趣
思想政治学科理论抽象、难懂,教师若巧用漫画教学,则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而且漫画当中蕴涵着深刻的寓意,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与漫画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妙趣横生的漫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则更容易启迪学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如教师在分析“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时,可利用教材上的漫画:“你敢烧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漫画上,并利用漫画设疑:他敢烧吗?如果它烧了,会有什么后果?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这样利用漫画设疑,学生兴致勃发,迫切想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学习有关知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基础上也能理解原理,提升能力。又如教师在讲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时,可先让几个会画漫画的学生到黑板上画“鬼”,在学生的热情高涨、兴趣浓厚之时因势利导,渐入主题,对提高教学效果必定大有好处。
五、注重艺术结尾,深化兴趣
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虎头蛇尾,在精心设计引言、过程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结尾艺术水平的提高。若结尾有术,似断又续,则余味无穷,催人探索。如我在初三教材“封建制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一课收尾时,引用了唐代大诗人李绅的三句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总结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繁荣昌盛时的景象。一位学生喊了声:“老师,还有一句呢?”我因时出示最后一句:“农夫犹饿死”,并同时提问:“封建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了,可农夫为什么还会饿死呢?想要知道原因,请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激起了学生学习下次课内容的兴趣。
六、实现知识迁移,拓展兴趣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知”是目标的基础,“行”是目标的根本点和落脚点,运用知识、实现知识迁移则是“知”向“行”转化的桥梁。在学习中,只有对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如在上政治生活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框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作业:请以“社区是我家,建设社区靠大家”为主题,调查你所在的社区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向社区管理机构提出改进建议。政治生活原本是很枯燥的,可是由于题目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学生们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后,便能纷纷建言献策。通过这类形式,学生能够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尝到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把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加以恰当运用,则不仅能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教学法是教师教学研究中永恒的主题,如何更好地利用兴趣适时引导学生,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待广大教师作进一步的探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