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刍议
2010-08-15武鸿飞
武鸿飞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反过来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人类的生活、发展与文化休戚相关,离不开其创造的文化环境。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创造不同文化、享受与选择文化的过程。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心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行为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从而更深层地来思考和探索文化。作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文化探索的又一次思潮,国内再次掀起了文化探讨的热潮,传统文化又一次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人们竞相挖掘、整理,各抒己见,熙攘纷纭。时代的变迁,东西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往来,打破了自视甚高的民族狭隘情节,交流、吸收、融合成为世界潮流。反映到文化问题上来,就是要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有必要继续对文化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讨论和思考。
二
对于文化的理解,即使在西方社会也不尽相同。英美传统将文化理解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德国的传统文化研究者则将文化理解为以生活、或生命为本的活的东西,一旦文化形态化、制度化、模式化,就是文化的死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实证的社会学传统与思变的历史哲学传统之间的纷争对峙。可见,即使传统意义上的同一区域内,文化意识也不尽相同。对此,我们应全面看待文化问题,它既应包括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成果,又应包括活的东西,甚至先进与落后的东西,只是在继承方式上要有所批判与扬弃。
三
如前所述,文化是人在人自身及环境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发展的,作为一种处理个体与外部世界关系时,精神与实践层面所采取的方式而存在,并处在不断演化之中,我们既不能违心地无视现成文化成果,又不能将其视为僵死不变的东西,而应学会把握文化传承中的规律和灵魂。实践和文化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两翼,共生共长。文化产生于人与自然之上,同时又不断改造着人与自然本身。两者的统一,才是文化。从过程的意义上看,文化不仅是在人本身及身外自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是对人本身及身外自然不断改造、提升的过程。人在创造着文化,文化同时也在塑造着人本身。
正如万物由低到高进化一般,文化是一个由落后到发达,由蛮荒到灿烂的渐进过程。有时为了文化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采取专题研究的方法,或年代截取的方法来进行,暂时撇开时间因素对文化的影响,但必须警惕“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做法,不能因此而忘记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忘记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要看见文化的沉积,不忘其发展性,研究发展,不忘其稳定性;要用发展与联系的态度对待文化问题,以防有失偏颇,走向形而上学静止、片面、孤立思维的泥淖。
四
文化内容复杂,是一个包含思想、意识、观念层,文物实物层(既包括文学、艺术、思想家的作品,又包括科技的产物),制度、风俗层在内的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的体系,其中哲学、宗教处于核心地位,影响并渗透到其他因素之中。无论如何,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①
每种文化系统都可视为由若干因素组成,它们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有些与系统相依存,如奴隶社会消亡其所有制将随之消亡。而如科技与宗教可分离,可分别被吸纳入别的系统;道德与法律,宗教与科技则可视为文化相融相斥的例子。其间此消彼长,诸因素的交错消长,引发了文化系统的动态变化。彼此间的依存相容潜藏着导致系统崩溃的危机,相离不融又催生了新的系统。在文化发展与并存的进程中及不同阶段,得以延续与吸收的成分无疑体现着文化的普遍因素,从而沉积下来,形成不同文化的独特特征,打上其特有的文化烙印。
五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却独立于人本身而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文化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我们能够理解文化,对不同文化合理吸收与取舍,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我们的文化建设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做到健康有序地发展。
从文化与人的关系上来看,文化是能动的人在一定的意志和目的推动下创造出来的。人类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要受到已有成就的制约,因而具有积累性和规则性。这不仅适用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而且适用于观念文化。文化创造的最终动因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如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万物有灵,母系、父系氏族社会形态无不与其低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关。
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须通过一定的文物来进行,而对于创造这些文物的创造者的思想、观念,只能通过文献及文献记载的相关制度、习惯去研究。因而,文物与文献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年代的久远,历史及环境的变迁,必定造成文物的佚散、记载的不完备、理解的偏差,加上主体的选择和加工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文化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进而可能造成文化认识与理解上的难解之谜。在这个问题上,实事求是是我们打开此结的金钥匙:文献记载的差异,可以通过不同文献记载的相互对比勘校,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文物的散佚,可以通过后来新出土文物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也可以通过尝试再现复原、反推的方法的方法进行研究。总之,只要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做,实就行将不远了,就会接近文化本来的面目。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而形成不同的历史文化形态。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之上,同时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类型及亚文化圈,并根据时代而发展,具有时代特性。除此之外,文化还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其文化各有特点。因此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一个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另外,不同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曾有过辉煌时期,也都为人类的文明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各民族的文化除了优劣长短外,并无高低之分,我们既不可以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又不可以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否则往往不能正确评估自己民族的文化,定位自己的民族文化。人类历史上德、日纳粹主义施行的种族歧视、文化灭绝政策,应该为我们敲响永远的警钟,启示后人切莫重蹈历史的覆辙。热爱自己的国家,首先就要热爱自己的文化,同时也不反对别的民族热爱自己的文化。而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只有文化的灭亡才是真正的灭亡。究其最终,文化的发展应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唯有如此这个世界才会多姿多彩。
六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包括文治与教化的意思。中国文化的思想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统一的体系。其中主要有四个: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刚健有为思想是处理各种人生总关系的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总纲,形成中国文化思想的基本体系。而新时代的英勇顽强、自强不息、革命大无畏精神与和谐发展又为中国文化思想增加了新的内涵。
相比较中西方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家庭问题是中西方文化的第二个差异。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注重个人的义务与职责;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而缺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中国有一个传统,把“协和万邦”作为原则,亦即当今我们所提倡的和谐世界;西方古代哲学比较注重分别和对抗,亦是斗争、征服。这是中西文化的又一个差异。
七
在文化思想领域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科学与非理性的对立。因此,在文化的学习继承中,辩证唯物主义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学习文化和继承文化,首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文化进行一些认识和分析研究,对前人已有的文化及研究成果作辩证吸收,开放务实,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对不同的文化、对前人的理论认识作出科学的分析,对不同的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发展我们的新文化。
注释:
①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50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引自《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编)
[1]李中华,张文华.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1月第一版.
[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0年7月第一版.
[3]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