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资源培养人文素养
2010-08-15耿忠良
耿忠良
(金坛市直溪初级中学,江苏 金坛 213251)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巨大,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以知识为本位、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造成了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压抑学生创造的潜能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语文教育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资源,把人文精神培养渗透于整个语文教学中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人格的养成,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下面我就如何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中人文资源,培养人文素养谈几点看法。
一、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其人文素养关乎所营造出来的课堂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养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真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教师要更新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善待学生,让学生在增长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相信,伴随着语文知识的获得,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二、充分挖掘现代作品、古典诗词的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善于捕捉现代作品的人文资源,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标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新教材的编写在思想导向上主要体现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友情、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热爱祖国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如教学《热爱生命》,能使同学们感受到主人公坚韧卓绝的生命意志,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之情。又如教学《享受生活》,能使同学们感受海伦·凯勒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再如,教学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时,教师的责任应是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教学《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等,要引导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认识;教学《十三岁的际遇》、《海燕》、《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可以注重培养学生对理想的追求。总之,这些中外美文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2.品味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之芳香,引领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璀璨夺目。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境优美的画幅。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各种美的意境,领略其中的艺术美,激励学生对美的追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活动,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灵魂。在直接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赞美的诗句中,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美,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柔美,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清新之美,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之美。这些意境隽永的诗句,欣赏时,教师让学生注意推敲品味、赏析,引发学生的想象,可以将无形的词句变成有形的图画,形成一种内化的情感力量,叩击学生的心扉,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国破家亡之际,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诗句,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慷慨悲凉,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矢志不移的满腔豪情,也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满腹辛酸。这些形象且易于感知的佳句,对于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更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乡情,等等。千百年来,古典诗词无不以其挚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读者,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结合切身体会,悉心品味,就能使学生感同身受,形成良好的伦理观念,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三、历代文人墨客所表现的情怀和高尚的情操,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源泉。
历代文人墨客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无不包孕丰厚的人文资源。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志难酬,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式的恬静,王勃“海内存知己”的旷达胸襟,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情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陆游、辛弃疾一心为收复国土至死不休的悲壮,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鲁迅的深沉冷峻,茅盾的淳厚质朴,朱自清的柔里含蓄,秦牧的博识睿智,冰心的婉约清秀……古往今来,历代先贤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高尚人格情操的乐章,是对我们后人最为丰厚的馈赠。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适时予以引导,使学生“深入”到作家所处的时代及其内心世界,这对于求知欲正盛的学生来说,不仅有利于将课堂转枯燥为活跃,而且有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从作家身上汲取精神养料和力量的极佳途径,此所产生的震撼力可想而知。
四、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名著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是世界各国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有着比课本更为广阔的世界,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开拓全新的认知领域,领略精妙的艺术世界,充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带给他们人生的愉悦。例如阅读《鲁滨逊飘流记》,让我们认识了一位追求个性自由、勇于冒险、意志品质坚强、生存信念执着、追求财富的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新兴资产者的英雄——鲁滨逊;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结识了一位有着非凡的奉献精神和工作毅力,在烈火中成长起来的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阅读《名人传》,让我们了解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提高了人们对于历史和伟人的认识;阅读《骆驼祥子》,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与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阅读《繁星》、《春水》,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童真的可贵,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师的丰厚的语文素养,作者的高尚的情操、人格魅力及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思想和渗透着作家经历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它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大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追求。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