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夫子究竟“说(悦)”什么?——读《论语》谈教育

2010-08-15朱恩定

文教资料 2010年23期
关键词:温习六艺扇动翅膀

朱恩定

(江苏省江都中学,江苏 江都 225200)

一部《论语》,前人早已奉为经典,批解评注,汗牛充栋。今天,随着儒学渐呈复兴之势,特别是藉着所谓“学术平民化”的风气,《论语》又风靡一时,“心得”、“新解”、“正解”层出不穷,似乎定要把这两千多年前一帮落魄文人的闲言碎语再寻觅探究出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崭新的深刻内涵或理论体系来不可。

这本来或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好书不厌千遍读,常读可以(也应该)常新。 只是一些“心得”、“新解”、“正解”,在“最为完整、最为客观、最为严肃的《论语》通俗本”的旗号下,却依旧多是些堆砌旧说、望文生义、不得甚解的招数,甚至有些连对基本字词语句尚含混不清,却动辄子云诗曰、旁征博引、招摇唬人,弯弯曲曲、洋洋洒洒,叫人云里雾里、头晕眼花、不辨东西。而一些伴随新课改横空出世的语文教材,似乎也赶上了这一时髦。

就说《论语》开篇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段中,“说”即“悦”,意为喜悦、快乐,这似乎没什么不清楚的。但稍稍深究一下,孔夫子究竟说(悦)什么?何以为“学”?何以谓“习”?答案似乎并不那么简单明了。

请看引文一:

【注】……(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译】孔子说:学过的知识,再常常地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仔细数一数,上段引文中,编著者一口气列举了“习”字的“演习”“复习”“温习”“实习”“练习”五个意项,那么,孔子口中的“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真正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更何况“复习”与“温习”又该如何区分呢?

而且,根据上面的译文,孔子作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却仅仅以能够把“学过的知识,再常常地温习它”就当作很快乐的事,那孔子的快乐也太容易、太廉价了吧。再则,表示“复习”“温习”意思,在《论语》中是大多用“温”字的,比如“温故而知新”。

再看引文二:

“‘习’,原指小鸟频频扇动翅膀,练习飞行的样子。后引申为练习、学习,主要强调的是技能方面。在此是指,每日为学而不停废,如雏鸟拍翅练飞,相继而不间断也。”(王孺童,《孺童讲论语》,花山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孺童讲论语》),第5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温习它,使它真正转化成为自己的成果而不忘失,这样的‘双重’收获,怎么能不令人高兴呢?”(《孺童讲论语》,第6页)

王先生这里的讲解,大体循《朱熹集注》而略加发挥,将“时习之”概况为“保持每日研习而不间断”(《孺童讲论语》,第9页),应该说也是有根有据的,似乎确有一定道理。但是,也确如王先生所说:“古代并不以获取知识为‘学’的第一要务。古人以‘求道’为学,此‘道’即指修身、处世之法也。 ”(《孺童讲论语》,第4页)那么,孔子“每日研习而不间断”的对象(内容)是什么又究竟为什么呢?为“获取知识”?显然不妥。为“研习”“修身、处世之法”?好像是的。 但是,“每日”“不间断”“研习”“修身、处世之法”,好像就是在研究学问(知识)的样子。如果这样,绕了一个圈子,不又回到“获取知识”上去了吗?所以,王先生先留了一个伏笔,然后又给出了一个有趣的所谓 “‘双重’收获”说。只是这“‘双重’收获”说仅从反问句式的目的上附会而来,似乎说服力并不强。

其实,这“学而时习之”的“习”,原本的确是指“小鸟频频扇动翅膀,练习飞行的样子”,后来也确实“引申为练习、学习”等意思,只是应该注意,这里的“习”原本已含有“反复的”“不间断的”“练习”的意思,孔子为了强调,又特意加了一个“时”字。这样,“反复不间断的练习”的意思一再强调,便有了更深的意义,也就是——实践;把所“学”到的东西,通过“习”,加以实践检验或用以指导实践。

将“习”解为“实践”,文言文中不乏其例。比如,韩愈《师说》一文,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若将“六艺”理解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则该句中的“习”可以解释为“学习”;若将“六艺”理解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则该句中的“习”最好还是解释为“反复练习”“反复实践”。

又比如,还是《论语·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这里的“习”必须解释为“实践”“反复实践”,这样就强调了“凡是传授给别人的东西,都是经过自己实践的”,是真实有效的。这也与孔子十分看重“行”,强调言行并重是一致的;而其他的一些解释都可能文理不通。

因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该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地去实践,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概而言之,“求知”也好,“务道”也好,“学”侧重于接受、吸收、继承,“习”着重于研究、检验、运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面说了这么多,并不仅仅是为了纠正一个字的解释翻译问题,而是觉得这里其实关乎怎样认识孔子的教育思想的问题。如果一味纠缠“学习”并“保持每日研习而不间断”,那很可能滑向“读死书,死读书”的路子,又哪里会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呢?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在反复不断的实践中检验、运用、丰富、发展所学的东西,才能真正领会孔子所说的“快乐”,而这也正是孔子一贯主张的“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另外,《论语》的这一组开篇名句,如果更多地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孔子其实是在强调“为学”的三要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以致用的实践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强调切磋、交流、问难,也就是今日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合作探究”意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主张存疑,主张学术民主、学术自由。这些要求和主张高悬在《论语》的开篇首句,值得我们细细玩味,只是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赘述。

[1]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

[2]王孺童.孺童讲论语.花山文艺出版社.

[3]汤勤福.论语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猜你喜欢

温习六艺扇动翅膀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不温习烦恼是人生的智慧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
马一浮的“六艺之教”在文献学上的意义
漫画论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