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0-08-15余江敏

文教资料 2010年8期
关键词:科学政治思想

余江敏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云南曲靖655000)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余江敏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云南曲靖655000)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的地位,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高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追求目标,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的地位,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作为高校教师,要变革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论语》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没有”而“不问马”。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在现代社会,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1]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学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2]育人是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学校要关心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坚持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教学研究,无论是党政管理还是后勤服务,都要围绕育人这个中心,都要统一到人才培养上来。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一系列管理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代表和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务,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集中体现。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改革发展实际和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现象。部分学生因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往往难以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因而缺乏兴趣;一些学生又因缺少理论武装往往出现郁闷与迷惘的现象,力图自解精神困惑。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于人。要尊重大学生独立的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道德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增强针对性、主动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追求目标

坚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与科技直接与人们的物质利益相关,可以物化、量化和指标化,因其直接、显性的特征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而精神、道德因其间接、隐性特征而常常被忽视。当代大学生受其影响,往往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于是一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着迷惘与困惑,不愿意从精神和理论的层面求解;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一些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诚信意识淡薄;一些学生稍有不顺,就怨天尤人和自暴自弃;还有一些学生心理素质欠佳,倍受精神折磨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为主”“说教为主”“教师为主”的状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高校要坚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深入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在现阶段存在诸多矛盾,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本位、个人中心的倾向。有的学生过分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自主性与竞争性,忽视市场经济体制高度社会化与合作性;有的学生过分强调个人主义,淡化集体主义;有的学生只需要民主自由,不需要道德的规范、法制的约束。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走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由于人们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过度、盲目甚至掠夺性开发和享用自然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态恶化。人与自然的这些矛盾与冲突,已经威胁到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浪费,城市缺水,这一系列问题都向人们发出警示:人类的行为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实际上,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上,人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纳入其视野,要从私有制和个人本位状态下解放出来,克服孤立的个人的偏狭,寻求类主体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鼓励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在引导大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探索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

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应着眼于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统筹协调,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速度,并对自身不断超越的发展状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发展也存在自发与自觉两种发展状态。由于受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使,有些大学生往往只重视眼前发展而忽视长远发展;有些学生只重视个人的、物质的利益,忽视国家、民族发展的全局利益;有些学生只重视现实利益的实现,忽视长远目标的确立。部分大学生尚处于自发发展的阶段,表现为目标不明确,精神动力不足,出现了狭隘、功利的发展倾向。现代社会竞争日趋加剧,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建构,客观上要求大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

现代心理学还把那种心理障碍和人格变态称为“智力极高而社会化程度极差”。其原因归结于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的高度竞争,使学生在升学、就业等关键时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二是学生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性格呈现敏感脆弱,自私、自大,难以与他人交流等特征;三是城乡、贫富之间的差距鸿沟,使部分贫困学生的心理被自尊、自强与自卑、自闭之间的冲突所撕裂。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必须像树立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观”一样,树立人才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全面、科学、人性的人才标准、人生标准,走出那种完全以战胜他人、出人头地为唯一标准的人才观、幸福观。现代社会确实无法回避竞争,竞争也确实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但是,如果人生价值和幸福的实现,都以战胜他人、不断攀爬为唯一途径,则谁都无法真正走出紧张和焦虑。而科学的人才观、幸福观无法在青少年中孤立形成,而是有赖于全社会的观念转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即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不仅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唤起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同时,加强德育网络建设,拓宽渠道,将德育延伸到社会,优化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要开发、利用、建设社会的德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在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法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消防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拓宽途径,丰富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实现和谐校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国家、社会发展的全局,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克服自身发展的狭隘性、局部性、功利性的局限,实现由自发发展向自觉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注重当前发展的同时,立足长远发展;在关注现实利益的同时,树立远大目标;坚持眼前与长远、现实与理想的协调统一。要统筹课内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作用,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建设,统筹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1]袁贵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求是,2005,(22).

[2]庄强,王功民.以人为本[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3]周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回顾及展望(2003-2004)[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edu.cn/news/2004_01/03.htm.

猜你喜欢

科学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点击科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科学大爆炸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