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元培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8期
关键词:蔡元培现代化大学

李 蓉

(汉中市汉台中学,陕西 汉中 723000)

教育现代化,就其内容而言,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学生成长主体化,学校课程现代化,教师队伍优质化,学校教育社会化等诸多方面。它是一个多层面、多框架的大系统。教育现代化就其本性而言,就是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实现一步步的转变与革新。纵观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就揭开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幕。以科学和封建,中学和西学的交锋为主线,孕育了现代教育的种子。1902年、1903年“钦定”、“奏定”的“学堂章程”,引见了西方现代学制。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颁布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教育方针。这些标志着我国现代教育由孕育而初露端倪。正值此时,由蔡元培领导的北大改革所提出的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为教育现代化进程开创了新的局面和新的起点。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孕育新北大——教育观念现代化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可谓是陈腐不堪,学生并不是为了读书而来,有些学生不过是来混一资格,以便进入政界。民国初年间,盛行“两院一堂”之说,是说出入北京妓院的人多是参议院、众议院和北大的人。蔡元培自述中讲到“学生对于专任的教员不甚欢迎;较为认真却被反对,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兼任的,特别欢迎。而讲堂之外又没有高尚的娱乐与自动的组织,遂不得不与学校以外,竟为不正当的消遣”[1]。其友人认为北大腐败,赴任与声名有碍,劝他不就。孙中山“认为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教育”[2]。蔡元培后来就此事还说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句话[3]。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4]。在1917年的1月9日的升学典礼上,他讲到“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二日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请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比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三日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5]1918年他便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6]。

蔡元培上任校长,将他对教育的抱负,国外的习得,科学民主思想溶汇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贯穿于北大的每一项改革。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7]。“囊括大典”,指对待古今中外不同学派,思想典籍的态度,主张“大学是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8]。“网罗众家”,则指广收人才并发挥其所长。自然,这两者是相互依存和关联的。兼容并包实则是容纳一个古今中外。蔡元培是从旧学堂营垒中走过来的人,不断接受西方思想,崇尚民主自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与弥漫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格格不入,而正是由此才能改变其旧式学风。而且蔡元培对北大的一系列改革都贯穿着这一思想,可谓是新北大的“灵魂”。

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教员——教师队伍优质化

教师群体的学术水平是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也是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机构的重要保证。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的是“学旨”第一的原则,认为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兴趣和能力的学者,则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加以聘任。

这样一种兼容并包,大胆的聘任制罗致了各类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了流派分呈的局面。如:在文科教师中,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君默,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刘师培、黄节、崔适等。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当时的北大,百家争鸣,盛及一时。

在当今回望那种情形亦令人神往。

与此同时蔡元培邀请世界知名学者来讲学,杜威、罗素、泰戈尔等相继来校讲学。还曾邀请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但时机不成熟,没有来。蔡元培任用人才不拘资历,梁漱溟报考北大落选,但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究元决疑论》,对学者有独到见解,引起学术关注,为蔡元培所赏识聘为北京大学的印度哲学教师。这可以作为北大聘任独特的典型例子。经过整顿,北大教师明显表现出富于学术活力的特点。根据1918年统计,217个教员中,90个教授,教授平均年龄30来岁,对其中76人的统计显示,50岁以上6人,35岁以下43人,像胡适、刘半农等被聘为教授的时候二十六七岁,梁漱溟仅二十四岁[9]。

三、改革学科和课程的设置——学校课程现代化

蔡元培认为,“学术”一词代表两方面,即“学为学理,术为应用”[10]。“学”“术”之别,它们的关系是“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11]。鉴于当时存在“重术而轻学”的现象,蔡元培认为大学要偏重于纯粹学术研究的文理两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将商科改为商业学并入法科,同时扩充文理两科的专业门类,加强两科的建设。1918年成立了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共分哲学、国文、英文、数学等五十四种专门课程。课程设置有轻,有重,有主流,有次流,种类多样化,内容也更具体、科学。整个课程的改革体现出科学治学的精神。

蔡元培认为“文科的哲学,必植根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12],为了避免文理科学生相互隔绝,互不沟通,“专己守残”,“局守一门”,1919年,将各科所属的十四门专业一律改称为系。

蔡元培认为“年级制之流弊,使锐进者无可见长,而留级者每因数种课程之不及格,须全部复习,兴味毫无,遂有在教室中瞌睡偷阅他书及时时旷课之弊”[13]。“盖世界为有机的组织,有特长者不可强屈之以普通,世界有进化的原则,有天才者当利用之以为先导,此后新教育必将改年级制为选科制”[14]。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改年级制为选科制,打破了专制教育的束缚,让学生自由选择,发展其个性,对有特长者,不强屈之以普通,有天才者尤当利用之以为先导。此项改革,随后不久即为各个大学所采用,被认为是“我国大学教育上一个极大的进步”[15]。

四、破除封建,男女同校,推行平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化

当时的北京政府虽无大学男女同校的禁令,但为事实上所不容,而女子大学教育又极不发达,全国只有教会办的少数几个女子大学。蔡元培毕生提倡男女平等,主张女子应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之后公开宣布:北大准备招收女生,开创了我国大学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

他认为中国社会要有大改革,则女权必须扩张;占有半数的女同胞获得平等地位以后,国力将能增加一倍。他强调“女子不学,则无以自立”;“欲令人人受教育,当以女学为最重要”。

北大作为国立大学最早实现男女同校,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是对旧礼教的一次大冲击。社会在不断进步,妇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尺度,北大男女同校在京城引起了轰动,全国各地学校也纷纷效仿北大,如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的公私立大学,开始陆续招收女生。

同时,蔡元培努力推行平民教育,他说“平民的意思,是‘人人都是平等’的”[16]。为此他进行了一些改革,一是招生考试从严,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杜绝并无才学的纨绔子弟入学;二是把校门打开,招收旁听生;三是在北大办起了校役夜班,为学校工友提供学习机会;四是办起了平民夜校,招收校外平民入学。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在他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起到了重要影响。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标准之一是教育民主化,其逐步打破了教育由少数人,特别是社会统治者垄断、主宰、专制,而使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享受、掌握和利用的教育,这是社会进步、人类进步和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

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不仅使自身改变了面貌,还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场改革的灵魂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兼容并包”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而且在男生之外包容女生,在正式生之外包容旁听生。他的教育思想贯穿着对民主、科学、自由、个性的追求,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教育实践中表现出不屈从压力,锐意改革,坚持信念的品质。如果说他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反映的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那么对北大的改革,包容博大,规模恢弘,影响深远,尤为凸现了他作为杰出教育改革家的远大理想和个性品质,塑造了他在一代学人心目中的精神表率和大学灵魂形象,至今光芒不减。

[1]蔡元培.孑民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罗家伦.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5][7][8]唐振常.蔡元培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6][16]转引蔡元培言行录.广益书局,1932.

[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11][14]周天度.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

[12][13]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5]转引何炳松.二十五年来之中国大学教育.

猜你喜欢

蔡元培现代化大学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的气度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