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2010-08-15唐永刚

文教资料 2010年8期
关键词:师生活动课堂

唐永刚

(常州市漕桥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71)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1)一部分教师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要求过于严厉,尽管课堂秩序井然,但学生由于恐惧而过于拘谨,敢想不敢说,敢想不敢做,师生缺乏情感交流,课堂上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2)也有一部分教师显然意识到前面教师做法的弊病,并努力去改变,课堂是活跃了,师生互动也增多了,但一堂课上是教师频繁地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而教师提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3)还有一些教师过于理想化,尤其是涉及一些探究活动时,期望学生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缺少必要的指导,对课堂失去必要的调控,影响教学效果。

二、构建和谐课堂的意义

1.构建和谐课堂是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功能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学生是社会的人,人必然存在于个人和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中,要实现群体指向和个人意识就必须确定某种准则和价值取向来调整处理彼此关系。和谐课堂强调平等的交往和活动,因为只有师生、生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发生言论和交往活动,才会有感情与认识交流的基础,才有可能达到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才有可能学会赏识与悦纳别人,才有可能在交往和活动中学会合作,并通过及时、肯定的激励性评价,从中获得肯定、赞扬与尊重,体验到愉快幸福与满足,获得自我提升的崇高情感,产生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实现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的统一,也才有可能培养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人际关系融洽,具有合作、理解、认同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

2.构建和谐课堂是以人为本主体教育的需要。

和谐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进程中,我们只有深谙和把握人的主体创造特质而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人的创造精神,把重视人的发展与重视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权利,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3.构建和谐课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不仅具有提升受教育者生命质量的本体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适应国力竞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利价值。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强制不仅是通过认知过程是通过情感过程削弱创造性的,而且动机和学生经历的愉快体验对创造性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就要减少降低乐趣的因素,增加提高乐趣的因素,适度的奖赏和欣赏,对提高乐趣从而提高创造性也很重要。和谐课堂就要求教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斌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构建和谐课堂的策略

1.正确定位教师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确立平等观念。第一是师生的平等,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有“师道尊严,长者优位”的想法,不可凭借知识和能力的优势凌驾于学生之上,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第二是生生平等,学生作为个体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应正视个体差异的存在,不能凭印象和好恶剥夺学困生发表意见、参与活动的权利。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优秀学生的主体性,损害学力低的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从而损害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抗拒老师,抗拒学习,变为学困生。和谐课堂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公平地参与活动,交流发言,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

其次,教师要正确定位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谐课堂中的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促进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而实现教学效果质的飞跃。教师要确立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确立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的正确质量观,确立多层次、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人的人才观,确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书育人的核心教学观。

最后,教师要有包容的心态。和谐课堂要求教师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鼓励、少训斥,以和蔼、亲善的态度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亲近、交往、互动,消除学生和教师间、学生与学生间及自我的误解,增进师生、生生和自我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群体中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保持与他人的理解和融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化进程。如果教师管理生硬,师生缺乏平等交流,则必然会造成学生害怕教师,部分学困生得不到尊重,人际关系紧张,课堂气氛不活跃等问题,这样会极大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发展。

2.精心预设问题情境,增强教学有效性。

兴趣能激发动机。课堂预设,首先要预设问题情境,教师要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自然现象、生活体验或科学发展前沿等,挖掘和创新,把问题融入到恰当的情境之中,让学习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动力,促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要有疑之处,要能引起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的及时变更,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在问题解决后能在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其次,要预设问题层次。教师尽量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会限制学生思维,教师在更多的场合应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要激发学生思考,启迪思维,可以问代答。对难度较大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设计一个或几个中间台阶性相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该问题时,问题的答案将对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有提示作用,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能让学力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获得发展,取得成功。

和谐课堂就是要让每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精心的课堂预设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学生获得成功、享受喜悦、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保证。

3.加强目标调控,促进学生有效活动。

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加强目标调控,掌握好开放的“度”,促进学生有效活动。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发挥,往往学力强的同学表现比较积极,学力差的同学比较被动,在活动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点拨,遭受挫折。因此教师应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探究的内容,在适当点拨、启发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互动,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排解学生的困惑,启迪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合作等。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义的学生活动,才能使探究学习不流于形式,才能使教学过程流畅、和谐。

4.建立激励性评价体制,施行赏识教育。

每个学生的潜在素质不同,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教师要给所有的学生以均等的发展机遇,以充分挖掘他们各自不同的潜能,与之相应的评价必然是多元的。只有多层次、多规格的评价,才能与素质的差异发展相适应,才能有助于造就丰富多彩的个性,有助于多层次、多规格育人。教师要摒弃偏见和成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变化,以欣赏的目光去挖掘、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真诚地给予肯定,必要时甚至可以把学生的闪光点适当放大,让学生体验赞扬与尊重,从而获得自我提升的崇高情感,产生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如对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回答、精妙的构思,教师应及时带领同学给予鼓掌鼓励,对学困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应及时表扬等。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一定要树立“进步即优秀”的理念,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赏识,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并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师生交往活动,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亲其师而信其道”。总之,构建和谐课堂,就是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有针对性地预设问题情景,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激励评价,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充分发展,进而有效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师生活动课堂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