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泰戈尔《吉檀迦利》中的大爱无垠

2010-08-15王露婧

文教资料 2010年8期
关键词:泰戈尔生命思想

王露婧

(湖州师范学院 求真学院 文学系,浙江 湖州 313000)

这,是一种关于生命召唤的力量,承载梦的理想。大爱的指引,迷路的天使寻找到了无垠纯洁的天堂,泰戈尔《吉檀迦利》中所阐述、描绘、用心呈现的是爱的引力带来的巨大的心灵震撼,将人类的思绪提升到了无法测量的高度,使人感受内心渴望的充盈的爱,再不孤独,直击心底的醒中梦。

《吉檀迦利》共收散文诗103首,均无题,但皆可统一于全集的题名。《吉檀迦利》是英文音译,是孟加拉语“献诗”之意,即献给泰戈尔心中的神明的诗歌。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给予盛赞,并为之作序。叶芝写道:“他的一生十全十美;他年纪很轻时写了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作品,他会整天坐在花园里;从二十五岁左右到三十五岁光景,他心中怀着极大的哀伤,写下了我们的语言中最美丽的爱情诗。……他的艺术愈来愈深刻,变得富有宗教和哲学意味了;人类的一切向往憧憬,都是他歌咏的题材。他是我们的圣人中间第一个不厌弃生存的,他倒是从人生本身出发来说话的,……这些抒情诗──据我的印度朋友告诉我,孟加拉文的原作充满了微妙的韵律,不可翻译的轻柔的色彩以及创新的格律──以其思想展示了一个我生平梦想已久的世界。一个高度文化的艺术作品,然而又显得极像是普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物,仿佛青草或灯心草一般。……正是我们自己的心情在呼喊:‘因为我热爱今生,我知道我将同样热爱死亡。’”

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吉檀迦利》译成英文。1913年英译本出版,泰戈尔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个亚洲人。获奖理由是:“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也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吉檀迦利》这部宗教抒情哲学诗集,以轻快、欢畅、朴实、思辨、自知、优美、热情的笔调歌唱对神的敬意、生命的枯荣、自我的反省、生死的思考、与神结合的渴望、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人类命运的关切和个人的无私情怀,是一种大爱的展现,是对生命本体的跨越性认识,在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

泛神论与博爱精神是贯穿于泰戈尔生命的两大主题。博爱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其最基本的前提是“人人平等”、“有一颗热忱的心”。博爱,既无私又广大;既能把这种爱给予亲人,给予朋友,又能把这爱给予不认识的芸芸众生。他要自己洗练得像爱情一样单纯,像儿童一样纯洁。他的目的是要让自己“永不抛弃穷人,也永不向淫威屈膝”,从而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力量奉献给自己苦难的祖国。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诗歌除了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现实的乐观情感,是《吉檀迦利》中一段段诗歌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他的精神又是通过美妙的文学形式来实现的。

“诗歌的创作是自我陶醉的幻想。”在《泰戈尔散文诗全集》序中,编者引用泰戈尔的这句原话,而他还说:“除了心灵的自我夸张外,对外界没有任何认识。”这些谦虚的话语其实真实反映了他的创作心态,即舍弃一切外界的干扰,在有限之内得到无限的快乐。

“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

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 (节选第1首)

集控台上和机旁控制面板上均设有车钟显示板,用于使机旁试车工作人员及时掌握主机的运行状态(车令复示功能)和与集控台操作人员的通信(辅车钟通信功能)。

《吉檀迦利》的第一首诗歌就是由动听的声音作为开篇的初奏曲,生与死,爱与怨,在山水之间本是永恒的主题,却在小小的苇笛声之下淡淡地隐没了。生命与苇笛,庄重与轻盈,一下子从最朴素和自然的地方进入到一个伟大的话题。全诗探讨了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思想的话题,以诗化的语言称颂美、永恒与和谐,宣扬爱。

“我的歌曲把她的妆饰卸掉。她没有了衣饰的骄奢。妆饰会成为我们合一之玷:它们会横阻在我们之间,它们丁当的声音会掩没了你的细语。

我的诗人的虚荣心,在你的容光中羞死。呵,诗圣,我已经拜倒在你的脚前。只让我的生命简单正直像一枝苇笛,让你来吹出音乐。” (第7首)

又一次,朴实地献歌,又一次带给读者质朴的美感。他毫不掩饰、毫不矫揉造作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还是苇笛,这自然单纯没有任何修饰的天籁之声,侵袭我们的心灵,使之净化,升华。

“我需要你,只需要你——让我的心不停地重述这句话。日夜引诱我的种种欲念,都是透顶的诈伪与空虚。

就像黑夜隐藏在祈求光明的朦胧里,在我潜意识的深处也响出呼声——我需要你,只需要你。

正如风暴用全力来冲击平静,却寻求终止于平静,我的反抗冲击着你的爱,而它的呼声也还是——我需要你,只需要你。” (第38首)

撕心裂肺般冲撞的爱,浅看是自私地满足自我的需要,但是细细品读,这些撼人心魄的文字,承载着心门的呼喊:我需要你,只需要你。那么强烈,那么的不能舍弃,透彻明晰的思辨、感情浓厚的哲思、肃然起敬的爱,是每个人心的需要,是对神的大爱,是以最自我的需求来表达对爱的引导和渴求。

“但是请你召回,我的主,召回这弥漫沉默的炎热罢,它是沉重尖锐而又残忍,用可怕的绝望焚灼人心。

让慈云低垂下降,像在父亲发怒的时候,母亲的含泪的眼光。” (节选第40首)

诗人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运用散文诗的形式、简练的词句、最纯真的自然现象,以深远的思想打动读者。“慈云”“父亲发怒时母亲含泪的眼”都深刻表达了他心底那股对于苦难中的人民深深的爱怜。

《吉檀迦利》从第86首开始咏吟死亡。在诗人看来,死亡是神的使者,而不是可怕的魔鬼,应恭迎;死亡是通向神的门槛,是带领我们朝向更广阔空间的引领者。

“我来到了永恒的边涯,在这里万物不灭——无论是希望,是幸福,或是从泪眼中望见的人面。

呵,把我空虚的生命浸到这海洋里罢,跳进这最深的完满里罢。让我在宇宙的完整里,感觉一次那失去的温馨的接触罢。” (节选第87首)

死亡是融入宇宙,飘荡着的灵魂在完整的宇宙里感觉一次失去的温馨。诗人隐喻现实的冷漠,但内心仍充满了爱的呼喊。对死神的欢迎态度,反映了诗人死与生等同,生之美,死亦美,生与死的轮换如同这昼与夜的交替的思想。

“天空里晨光辉煌,我的前途是美丽的。不要问我带些什么到那边去。我只带着空空的手和企望的心。旅途尽处,晚星将生。” (节选第94首)

死亡之美,美不胜收。终于有了充满情感哲理的吟唱:

“当我刚跨过此生的门槛的时候,我并没有发觉。就是这样,在死亡里,……我爱今生,我知道我也会一样地爱死亡。” (节选第95首)

大爱无垠,面对死亡、热爱死亡,“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

《吉檀迦利》饱含激情而又质朴的语言,真理和完美的心,令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若无形的力量,引导着读者走向世人构筑的激情与爱的世界里。其中隐含着对生命、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存在的赞美,其伟大与崇高依然在于对生的喜悦与对消逝的敬仰。这种善良、美好的情怀,是对作为人类自身的灵魂的净化和升华,人性的觉醒和生命的觉悟。泰戈尔由此毫无疑义地摘取了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当时的评委瑞典学院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哈拉德·雅恩在《颁奖词》中曾这样鞭辟入里地评价这部作品:“其特点为思想的极大深度”,是呈现“灵魂对永恒的渴望”而又“充满诗意的思想”的清新、优美的诗歌。热血在沸腾,生命就如喷发而出的烈焰,在激情燃烧,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毫不掩饰、毫不矫揉造作,深邃的思想和温暖的情感和谐一致,生命哲学的本质和核心,一种无限包容的爱和向往。

[1]夏学胜,郦国兴.《吉檀迦利》的赏析及有关译作评价思考——从泰戈尔到谢冰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VOL5,(1).

[2]魏婧.论《吉檀迦利》的思想内涵[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总(70).

[3]谭立.论泰戈尔散文诗集《吉檀迦利》的东西方文化双重影响[J].黑龙江史志,2008.2.

[4]虞雅芬.“进入那自由的天国”——《吉檀迦利》35首赏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VOL8,(3).

[5]黄元英.生命的永恒——激情与爱——简评泰戈尔散文诗集《吉檀迦利》[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VOL4,(1).

[6]熊彦平.泰戈尔《吉檀迦利》赏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7).

猜你喜欢

泰戈尔生命思想
十二点钟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金色花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