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欣赏教学中爱的情感教育
2010-08-15郭明生
郭明生
(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论美术欣赏教学中爱的情感教育
郭明生
(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爱,是文艺作品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总的主题与最终的价值目标。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注重爱的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1.细嚼慢咽,循循善诱,小中见大,语言轻缓;2.运用画史,讲活作品,丰富信息,渲染情调;3.剖析主题,还原生活,化静为动,增进体验。总之,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爱的情感的历练尤为必须。
美术欣赏教学爱的情感教育方法
有了爱,生命才有了力量迸发出无穷的创造活力;有了爱,生命才超乎寻常的顽强、勇敢与执着;有了爱,生活之美才更加绚烂,美得多姿多彩,沁人心脾……爱是人类文明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个体生命的动力源泉与幸福旨归。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无数文艺作品,不论讲什么样的人情世态,塑什么样的英雄好汉,描什么样的山川风物,其实质无非就是在演绎一个“爱”字。因为爱,文艺家才有了创作的冲动;因为爱,其笔下的形象才如此动人魂魄;因为爱,文艺作品才被大众赏阅传扬。爱是文艺作品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总的主题与最终的价值目标。
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注重爱的情感教育是最重要、最本质、最必须的任务,是大教育的题中之义,是素质教育的应然之旨和便利门径。
一、从新课标看美术欣赏的教学目标
按照国家教育部确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美术课程标准》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具体目标有三方面: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这三个目标对教学对象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要求,注意到了艺术作品技与艺、情与意各自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对学生提出了在美术欣赏中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但是,必须进一步探讨的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质,而最能体现其人文性质的学习领域又是“欣赏·评述”领域。在人文精神中起主导作用的乃是爱的情感。因此,在“欣赏·评述”领域中注重爱的情感教育正是其最重要、最本质的目标。
二、爱的情感的特质与层级性
爱的情感具有细腻、深沉、强烈、广博等多种特征,同时又具有变化性和不同层级的区别。一般来说,处于低级阶段的爱,容易变化转移,层次越高的爱越具有恒定性。情欲之爱与物欲之爱处于较低的层次;天伦之爱、朋友之爱相对高级;对集体国家民族的爱则属于更高层次,最伟大最高层级的爱是对绝对真理的爱,这是一种永恒的精神之爱,最显完美、纯粹与终极性。经典美术作品长河里,倾泻着上述种种爱的情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漫步其中,区分各种不同的爱,品味、享受与汲取爱的菁华。
三、美术鉴赏中爱的教育方法初探
1.细嚼慢咽,循循善诱,小中见大,语言轻缓。
美术作品是一种静态艺术,不仅要求鉴赏者懂得艺术语言,更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敏锐善感的心灵。作者的心意、作品的神韵尽在“不言中”,欣赏者(学生)能否从中感悟到爱的信息与情感,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主体具有相应的情商与智商,而且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师应与学生一同细嚼慢咽,“读”出其中的精深微妙。“细品”最为重要。
如,欣赏米勒代表作《拾穗》,有一位教师拿了一条鲜红的领巾,放在画面中间戴红头巾农妇的头前,将两种红进行对比,问:两种红为什么不一样?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到深,最后在探讨中认识到头巾红色发旧是农妇常年在外劳动时风吹日晒的缘故,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作者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与敬爱,由此理解了劳动的美好,增进了对劳动及劳动者的热爱之情。
又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两人动作有别,一个掌心朝上,一个掌心朝下,作者以此构思巧妙精微地表示出两人不同的哲学观点。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尽管学术思想上有完全相对立的分歧,但并未影响两位大哲先贤的师生之爱。其高尚的情怀、宽容的性格、仁者爱人的胸襟令学生产生深刻的敬佩之情,也感知到师生之爱的美好。
引导学生阅读艺术作品,教师不仅要从“细”处入手,找到爱的信息,用语也要做到“轻声细语”。因为最能使人心悦诚服的不是声嘶力竭的喧叫,而是温和有度的呢喃软话。在静态的视觉艺术作品前,用轻缓而亲切的言词语气演绎一个个爱的细节,最是摄人心魄。下面是一位作品导读者演绎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画面中心人物形象的言语:“基督身旁那显得微小的圣母玛利亚……面对成年的孩子,独自坚强地蜷缩一旁……在圣母深蓝的裙衣蔓延成光辉包围住基督的时候,我们看见母亲无悔的守候,如何成为支持孩子的强大力量!”这样的语言温和细腻,不仅揭示了作品中爱的情感,而且让读者享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其演绎作品形象内涵,引领鉴赏者读画的语言力度显得足够强劲。
2.运用画史,讲活作品,丰富信息,渲染情调。
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中灵感突发而创作出来的。画史、典故的描述不仅能使学生建立起整体的艺术史的观念,而且能激发其对艺术与人类的深爱之情。
如希腊科林斯柱式的动人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关于爱的美丽传说:希腊小女孩科林斯死后,其墓碑下长满了野草和花朵,碑石压抑着其下的生命,但花草却沿石边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弧。建筑家从中获得灵感,以科林斯名字命名的柱式诞生了。科林斯柱式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有了爱的灵光。她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这冰冷的石柱也有了人的体温,这是何等动人的爱的寓言。
又如,郑板桥的题画诗:“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水多。”表达了作者对下层民众无比关切之情和对民族志士的景仰,对当局统治者的不满。至于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的艺术作品,其叙说的故事和依附的典故本身就是一个个关于爱的动人故事。释迦摩尼的慈悲仁爱,基督艰苦传教救赎众生,无不闪现出爱的光辉。同样,中国历代的名作典故,如《文姬归汉图》中蔡文姬的爱情故事;《采薇图》中伯夷叔齐的节义故事;《富春山居图》一作分为两岸藏的故事等,都具有大量的、强烈的爱的信息。这些典故,对于渲染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传递爱的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析剖主题,还原生活,化静为动,增进体验。
在艺术史的长河中直接以爱为主题的作品不计其数。《贺拉斯三兄弟之盟》讲的是天伦之爱俯就于国家之爱的故事;《西斯廷圣母》则表达了圣母将母爱让位于对人类之爱的主题;丢勒的炭笔素描《母亲》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贴身朝拜式的挚爱。对这类作品直接作主题剖析,以诗化的语言,赞颂其爱的千姿百态,呼唤学生爱的情怀,是一种有效的感恩教育的方法。将作品中的形象、故事还原到生活实践中去,激起学生对生活美的感悟与联想,从而增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是一种途径。面对山水画,王微深深感叹:“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郭熙分析山水画“畅神”的原因是:“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素养,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礁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可见,山水画之美,是因为观赏者在生活中阅历了真实山水之美。所以,由艺术中的山水之美返归自然山水之爱,应是理所当然、情必所致的事情。
美术欣赏教学的课堂应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式、生态式的场所。化静为动,增进体验,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作品中的形象(人物、动物、植物等),在言语对话中更感性地认知爱的情感,必将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认知、联想、感悟能力固然重要,主导者的素质水平与执教艺术更不容忽视。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情感,深切博大的爱心,细腻而敏锐的对于艺术作品美与爱的心灵感悟能力。否则,美术赏析教学必将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令学生索然无味甚至反感。因此,在如今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提升自身的精神层次,冲破物欲的束缚,历练爱的情感是美术教师的当务之需。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4-180.
[2]腾守尧.艺术与创生[M].西安:西安师范大学出社,2002:297-302.
[3]秦小淇.画布上的母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6-12.
[4]黄俶成.扬州八怪诗歌三百首[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215-216.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2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