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评论对现代社会心理疗治的功能与方法*

2010-08-15高小霞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受众心理

高小霞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2009年5月25日,新浪网与人民论坛网联合推出关于社会心理问题的调查问卷,在受访的2070人中,竟然有70.8%的人认为自己心理压力过大。①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70.8%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绷得很紧”——绷紧状态下不同群体感受调查》,载于《人民论坛◦政论周刊》,2009年5月B刊。它从一个侧面显示,随着社会转型加速,我国各类群体面临的心理压力增大,各种社会心理问题纷繁呈现。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对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体不仅要实现传统功能,还要适应新情况,在疗治社会心理方面担当起责任。新闻评论传播意见性信息,对引导受众积极调整心理应对机制能发挥积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疗治社会心理的功能。

一、现代社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类型

(一)现代社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由粗放式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封闭式社会向开放式社会过渡。社会的转型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心理应对机制,就会造成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

在粗放式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当人们在既往的生活模式中形成的心理定势,无法应对现代社会问题时,就会冲击原有的心理模式,如果没有及时建立新的心理应对机制,就会给人们带来心理问题。例如,对快节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适应感;对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鲜事物不理解以及抵触情绪;对社会变革带来的矛盾和困难,在找不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时,就会产生危机感或恐惧心理,这都是由于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心理机制所造成的社会心理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一切行动听指挥”,习惯了由国家和组织来安排生活,形成了对政府、单位和组织高度依附的心理。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期,企业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安排生产和销售,自负盈亏;个人也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方面放开了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束缚,但在另一方面也给人们惯于依附的心理带来冲击,使人们在市场经济中产生身无所依的无助感,长期发展下去就会造成社会心理问题。

在封闭式社会,人们在狭小的人际圈内活动,交往的人都是自己所熟悉的亲友或邻里,彼此都相互了解,有相对稳定而畅通的感情纽带。但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成为生产、经营流水线上的一个被动而又机械的环节,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隔绝疏远的个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专业方式相互依赖,但缺少中心统一的价值观和目的”①刘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心理模式正在形成——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心理变迁的主要特征》,《管理教育学刊》1996年第1期。。在这种因分工而组建的社会群体内,在生产经营快节奏的紧逼下,人人都可能是自己的竞争对象,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因此人们的交往都是浅层次,不能触及心灵深处。这样长期开放而又松散的群体关系会让人产生孤独感,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就会导致心理问题产生,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和判断社会上出现的新鲜事物,阻碍人们利用正确途径解决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

(二)现代社会心理问题的类型和表现

1.焦虑心理。焦虑是“由于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②《心理学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表现在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和对物质生存的担忧,人们没有心情和精力过多关注媒体所报道的信息,只是匆匆地了解对他们获取利益可能有用的信息。这种焦虑心理使人们不能全面、深入获取社会信息,最终导致人们在处理出现的社会新问题时,感到力不从心,产生更深的焦虑感。

2.孤独、冷漠心理。孤独、冷漠是“个体感觉无法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不能有效地获得友谊和爱情,离群索居,回避人际交往”③《心理学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的心理状态。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促使社会不断将选择的权利交给个人,使人作为生存意义与文化意义的主体得以展现。但是作为生存主体的个人,在获得生存的自主权以后,又成为生存的漂泊者;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在离开整体时,又容易使个体沦为丧失生存根基的文化漂泊者。漂泊者长期孤独、冷漠的心理易导致他们逐渐丧失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度降低,不利现代社会公共精神的培养。

3.恐惧、无助心理。恐惧是“有机体面临危险刺激或预期有害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④《心理学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导致恐惧心理的关键因素是主体自身缺乏应付可怕情景的能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由于对快节奏的生存方式不适应,就会产生恐慌心理;在谋生的过程中,现实社会生活冷酷竞争的场面往往会让人们心有余悸;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一些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让人们丧失安全感;知识经济要求快节奏的更新知识,也使人们对应付社会生活感到力不从心。各方面的压力让人们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恐惧。

4.受挫心理。《心理学大词典》对于受挫的解释是:“个体动机、愿望、需要和行为受到内外因素阻碍的情景和相应的情感状态。”⑤《心理学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体现在方方面面,并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成功者。当失败、受挫的情绪在内心蔓延,人就失去了再次迎接挑战的信心,甚至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

二、新闻评论疗治现代社会心理问题的功能

“新闻评论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体普遍运用的、面向受众传播的有关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意见性信息。”⑥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第3页。针对中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事件进行分析、预测和解读,新闻评论能够使社会大众获得关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动的整体认知,从而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和自我社会价值定位。运用理性的深度消除人们由于对周围社会认知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心理压力,缓解社会变化带来的无根性、失落感和社会焦虑现象,指导大众在社会转型期积极调整自我观念和行为,减少自我行为的盲目性和短期性,建立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心理应对机制,疗治因社会变革引发的心理问题。其具体疗治功能如下:

(一)新闻评论传播意见性信息,发挥知识补养功能

新闻评论传播意见性信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解读,揭示其本质规律,这就有助于让焦虑的人们对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消除因不确定性引起的焦虑、浮躁情绪;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和代表媒体表明态度,会让茫然的受众看到希望,找到精神的归属;介绍新事物、新方法、新理论,可以补养受众因生活快节奏带来的知识更新不足。发挥好新闻评论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用自己的思维整合社会的变化,去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新闻评论就能“成为人们认识与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参照。”①杨新敏:《当代新闻评论学》,载于《当代新闻传播学读本◦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28页。就能实现知识补养功能,让对现代社会生活充满困惑的受众主动寻求新闻评论的帮助,消除内心的焦虑、浮躁心理。

例如,来大陆投资的台商不仅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企业,还要将两岸关系发展进程纳入自己的经营思路内,如果两岸关系出现僵局,就会阻碍台资企业在内地的发展,这会给台商及其员工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台商会担心在内地的资产受到损害,其员工也会担心自己的工作不保,面临再就业问题。他们常常会因为担心这些问题,出现焦虑、苦闷的情绪,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产生心理问题。2009年9月1日“达赖窜访台湾”事件就一度成为大陆台商忧虑的焦点。2009年9月3日,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就播出了《马英九借达赖转移其救灾不利骂声》,针对“达赖窜台”事件进行详细的解读,指出这一事件不过是台湾当局的又一政治闹剧,北京政府对此已经做了成熟、冷静的处理,两岸关系虽然受到影响,但只是损伤到皮毛而已。对于“达赖窜台”事件的解读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台商及其员工的担忧,排解了他们的苦闷,缓解了他们内心的压力,这样新闻评论就实现了对社会心理的疗治。

再如,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始后,农村基层组织传统的工作方法,已很难与现代新型农民日益高涨的民主诉求相适应,许多地方出现无人管事、无章理事、无钱办事状况,这让正在转型中的农民处理当前面临的困难时,出现焦虑、浮躁、挫败的情绪,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正确地疏导,不仅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还会影响新型农民健康心理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焦点访谈》于2009年12月10日播出《群众的事群众定》,通过介绍河南省邓州市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基层农村老大难问题,让农民明白建设新型农村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与工作方法。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现代社会意识,而且为其处理社会问题提供了范例。当农民找到了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内心的不良情绪自然就会得到消解,并且还会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积极性。这样,新闻评论就实现了对社会心理的疗治。

(二)新闻评论传递人文关怀,构建受众精神家园

“在新闻评论的构成要素中,情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并经常作为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的粘合剂或发酵剂。”②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第11、29页。尤其是电视新闻评论,更是倾注着人文情怀关注社会变动中人的境地和命运,从而与受众产生和谐的心理共鸣。通过收看电视新闻评论,孤独的漂泊者可在大众传媒为其构建的精神领地里找到心灵的依托,重新回到了游离已久的精神家园。

例如,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城市里的人们,由于生存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也变得冷漠,在工作、生活中既得不到别人的关爱,也不想去关爱别人,长期处于孤独、苦闷的情绪中。随着媒体对人文关怀的不断强调,当今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仅倾注了对当事人命运的关注,而且还以传播关怀、善良、爱心、责任、人性为立足点。如,2008年5月14日《焦点访谈》在播出的《生命的大营救》中将一名医护人员在倒塌的大楼前用嘶哑的声音竭力地呼唤着自己同事名字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受众感受到的是人们在灾难面前真切的情感;当看到救援部队为了不对被困群众造成更大的伤害,放弃工程机械手段,选择人搬手扒的方式将伤者不断救出时,受众感受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在这一刻,受众的心与灾区人民的心一起跳动,灾区感人的事迹也在温暖着自己孤独、冷漠的心。

(三)新闻评论为受众搭建公共话语平台,实现自我表达

孟德斯鸠认为:“言论自由乃是人的一切自由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没有这一自由,其他自由无从谈起。”③新闻媒体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这一要求意味着新闻媒体应当把自己看作是公众讨论的公共传递者。④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第11、29页。新闻评论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为公众提供表达的通道。公众通过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也注意到其他群体的利益要求,不仅能平衡各方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同时也能增强受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信心,排解内心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困惑,疏通对现代社会变化不适应而产生的纠结,培养公众的现代公共精神。

例如,受众对社会腐败现象的不满情绪、对自己利益受损的愤怒情绪、对国家建言献策的表达欲望,如果得不到有效释放和满足,长期郁结在内心,就会形成心理问题。而媒体开辟群言性专栏、刊登读者来信使公众有了表达和互动的渠道,让公众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公众的话语权真正实现。如《人民日报》开辟的“今日谈”、“人民论坛”;《广州日报》开辟的“都市早茶”,“今日时评”;《解放日报》的“新世说”,“解放论坛”;《工人日报》的“工运时评”都为公共话语搭筑了平台。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公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将更加多样化、公开化,这既是社会民主化所催生的产物,又是全社会公民意识培养的契机。

(四)新闻评论传播现代意识,构建受众心理应对机制

“新闻评论对于一个民族的理性与智慧的品质的养成至关重要。”①杨新敏:《当代新闻评论学》,载于《当代新闻传播学读本◦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31、29页。“关涉到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②杨新敏:《当代新闻评论学》,载于《当代新闻传播学读本◦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31、29页。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并邀请专家给予正确的分析引导,逐步使受众掌握现代意识,增强人们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当受众建立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必备的心理机制后,再次面对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时就不至于恐慌、无助,而是能够保持冷静、理性的头脑看待事物,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如果受众缺乏现代社会意识,他们在面临困难时,容易不知所措,进而对现代社会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假如媒体能够及时传播现代社会意识,受众就会相应地增强风险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2009年12月1日《东方早报》刊发的《愿公民意识成长倒逼公权力告别“蛮横”》,就是通过分析“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镇的8名农民因散发检举村支书的材料,被公诉并判诽谤罪”这一新闻事件,来传播公民与公权力平等对话不能简单处之,而是要运用法律法规不懈地维护自身权益的现代意识,让受众懂得如果运用正确的方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得游刃有余。这样有助于消除公民在处理问题时出现的焦虑、无助情绪,让受众内心重新燃起对现代社会的信心。

三、新闻评论对现代社会心理问题疗治的具体方法

新闻评论具有补养现代意识、传递人文关怀、开辟公众表达空间、构建现代心理应对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受众的心理产生调节、疏导作用,对现代社会心理问题有一定的辅助疗治功能,其具体方法如下:

(一)培养现代社会意识疗法

我们可以通过新闻评论传播的意见性信息,补养公众心理精神与现代意识的不足,促使人的精神与社会的整体精神达到和谐、统一。当前的任务就是补足人们的现代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的变化,加之当今社会变化的急遽性,这就使得人们的意识表现出明显滞后性。当人们遇到社会变化时,就会引起心理的震荡,因此,新闻评论选取了很多具有现代社会意识的话题,引导人们用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随时应对风险的现代意识。

例如,房价上涨过快让很多年轻人忧心忡忡,甚至有些恋人因为买不起房子而分手。这就会让他们产生焦虑、苦闷的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凤凰卫视《时事开讲》2009年10月28日播出的《美元贬值令催涨人民币呼声泛起》,对房价猛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受众通过专家的理性分析,对房价猛涨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并学会用积极的心态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消极不满情绪。

(二)排解不良情绪疗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活变化的频率与幅度的加大,新事物与新现象的不断涌现,不确定感与茫然感增加,人们对社会产生的焦虑、恐惧,还有因对社会风气与利益受损而产生的不满,都必须得到适当的渠道宣泄出去。只有将不良情绪宣泄出去,才能够用平和的心态看待社会的变化,才能够理解周围的人与事,才能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新闻评论为我们搭建了公共话语平台,构建了宣泄的框架,让公众的不良情绪有了疏通的渠道。

凤凰卫视特意在凤凰网为各个知名栏目开设了互动专区,这样受众就可以通过互动专区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如在《天下网罗》互动专区,“每日开启热点话题,您的观点及‘热词’将在此获得全球华人关注”;网民还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喜欢的“段子”发表在《锵锵三人行》的互动专区里。这样受众通过网络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去,不仅可以发泄情绪,还有利于增强社会认同感,有助于培养受众健康心态。

(三)强化引导与示范疗法

科技在日新月异,知识在不断更新,生活在快节奏化,但残留在人们心中固有的传统意识与习惯却得不到及时更新,这就导致人们应对日常生活问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时的新闻评论如能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社会热点,给专家意见和一些示范性的实例,可使人们通过新闻评论排解在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困惑,帮助人们找到幸福生活的坐标。

例如,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有些大学生已经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焦虑、无奈的情绪困扰着他们,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会产生心理问题。2009年11月1日《焦点访谈》播出的《大学毕业当兵去》就为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起到引导示范作用。节目一开始就指出今年征兵的突出特点是扩大了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的规模,为他们提供跨出校门走进军营的就业选择。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国家新出台了八项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不仅让大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还能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就业视野,消解了当代大学生因就业产生的抑郁、焦虑情绪,让他们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四)善用移情易性疗法

心理学认为,移情易性可以通过分散、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通过谈话、改变生活环境与健康娱乐等方式,转变患者的错误认识,使之纠正不良情绪、改变不良习惯,恢复健康。中医名著《续名医类按》中谈到:“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通过观看电视访谈节目,尤其是看与自己心境相类似嘉宾的讲述,有助于观众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清理观众淤积很久的苦涩难捱的情感。观看节目的观众与嘉宾一起悲哀,一起哭泣,一起轻松的笑,情感的重负在放声挥泪中,排解了阻碍个体挥发生命活力的压抑、悲凉与生的断念。其实,这个过程,犹如一个人体育锻炼,通过汗水来排解体内垃圾从而获得活力的过程。①杨新敏:《当代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在社会转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阻力、挫折,甚至是心灵或者是肉体的伤害。观众在收看自己喜欢的访谈节目时,易感同身受,并能看到社会的亮色和正义。

当然,新闻评论不是万能的,只有当受众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新闻评论才能对受众心理产生影响,才能发挥辅助疗治社会心理问题的功能。这不仅需要媒体在疏导社会心理方面做足文章,更需要受众的积极参与。对于传受双方来说,如果能认识到新闻评论疗治社会心理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利用新闻评论来疗治社会心理问题,正是本文的用意。

[1]李文明.新闻评论的电视化传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杨新敏.当代广播电视新闻评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崔文风,石竹.心理治疗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4.

[4]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杨新敏.当代新闻评论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猜你喜欢

受众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心理小测试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