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美育问题解析*
2010-08-15占莉娟
占莉娟 白 雯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它是以美的事物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将我国的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①王道俊,王汉澜:《当代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这是党和国家首次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开展美育的必要性
党和国家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之后,关于美育的研究呈现出一个新的高潮,人们更为关注美育的作用。北大教授叶朗认为:“将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是时代的要求,加强美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②叶朗:《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是时代的要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金昕博士认为:“在大学生人格养成过程中,美育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美育是大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美育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需求,大学生时代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要靠美育来完成;美育在大学生人格养成中发挥重要作用”③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关系论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5期。。福建师大学者指出,“要重新认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立价值’、要摆正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④刘丽霞,王岗峰:《重新认识美育的“独立价值”——当前学校美育状况调查的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还有学者提出:“大学美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唤起审美者的审美感受,并通过审美者的情感体验达到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催人奋进等效果。正因为大学美育具有这些独特的功能和效果,它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⑤林绿茂:《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探索》2005年第2期。以上学者关于美育的研究显示,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养成及个性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002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02]13号)指出,“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艺术类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教学计划(课程方案)进行教学。”有调查①宣琳:《高职生美育实践初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化、生活化的阶段,对于美的认识还很狭窄和肤浅,而且也不能自觉地用美学的眼光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往往容易受到格调低下、颓废甚至不健康的作品的影响,在心理、人生目标、学习动力等等方面都陷入迷茫。但是学生中又普遍存在着对美的渴望和热情,十分需要健康、积极、生动、多样的方式进行引导。”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强调美育工作,加大工作力度,无论从理论上、政策上还是从现实情况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问题
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部分高职院校纷纷尝试开展美育工作,开设艺术类课程,组织课外艺术活动以营造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如:开设影视欣赏课、摄影欣赏课、茶艺欣赏课,有的高职院校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总体上看,高职院校美育工作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审美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偏重艺术美。美育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诸如文学、书法、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的欣赏。
艺术教育和美育有很多共同特点,但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美育还应包括社会美教育、自然美教育等内容。美育是“指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实践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塑造,提高精神境界,美化人的身心,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②孙荣春:《当前高校美育问题解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10期。美育不应只是引导学生欣赏艺术美,社会美、科技美、自然美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2010年玉树地震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美,工业产品背后凝聚着的科学美、劳动美,这些都是美育的重要资源,单一的艺术教育有悖学校美育的育人目标。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去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及艺术美,通过多样的审美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将审美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有失偏颇。
(二)偏重美学理论和外在美,忽视审美实践和人格教育
有些高职院校的美育,以美的知识、美的创造技能讲授为主体,忽视了美育实践环节,淡化了对学生美的体验引导,进而使美的知识、美的创造技能与美的体验相分离。尤其是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美育意识未能渗透其间,从而使诸如动漫设计、产品设计、装饰设计等课程,通常只讲应用知识和技能,而未把人格精神的培育与之统一起来。在这方面,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实践就是技能实践、从业实践,美的理想与追求的实践体验被挤出教学实践过程。如美术专业教师授课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的技法思考,弱化了对学生进行美的体验及审美理想构建的引导,这实际上是艺术生产方面的智育而非美育。高职院校的某些审美实践活动,如课外文艺活动,教师的引导往往或缺位,或不能紧扣美育根本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本能地将目光聚集在事物的形式美、外在美,热情地追捧美的直觉,忽视活动过程所包含的广泛的美的意蕴,从而难以进入审美、参与美的创造心理状态。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有些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者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引导,忽视了美育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虚化了美育特有的价值,许多活动偏重于外在美、感官美的欣赏与追求。
(三)美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美育是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相并列的一种教育,是健康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一般设有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但无美育工作领导机构,未将美育摆在学校教育的恰当位置。在现实性上,美育要么成为智育的附属,要么从属于德育。美育课程统一由教务处管理,将美育按智育方式实施运作;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如文艺表演、演讲比赛等,则由学工处、团委或宣传部管理,这类活动往往纳入德育范畴,成为德育的课外活动。在许多高职院校,美育成为智育和德育的补充或附属部分,没有明确职能的管理机构实施管理,在德育管理机构兼管美育的高职院校也罕见专司美育的人员。不健全的美育工作管理体制有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利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不利于充分体现美育的内在价值。组织管理体制不落实对于规范高效地开展美育工作、发挥美育独特的育人作用无疑是一个障碍。
三、高职院校美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对美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学校美育是指通过审美理论教育和审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美的事物过程中,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完善的教育;是以美育人的教育;是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教育。然而,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对审美教育认识存在偏差,对其内涵把握不准确、不全面,常见现象有:“美育只是对德育、智育的一种补充教育”,“美育实际上就是艺术教育”,“美育是美学理论知识的教育”,“美育就是开展课外文艺活动”等。正是在这些片面认识的指导下,美育在高职院校主要有两类表现: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讲,美育主要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此时,“美育”与就业紧密相连,成为智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学习的内容是与就业有关的艺术技能、理论和方法。如:图形图像专业开设photoshop课程、CI设计、图形处理技术(Coreldraw);装饰艺术专业开设家具设计与制作、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材料与构造、空间规划设计、计算机二维表现、计算机三维表现;产品设计专业开设结构素描、造型材料及工艺、3D、平面软件应用基础、设计概论、产品设计手绘表现技法。这些课程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将美育等同于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美育体现为课外文娱活动和艺术选修课,如:开展摄影比赛、文艺表演、开设插花艺术选修课、影视欣赏选修课等。无论是课外活动还是选修课,这些美育活动是零散的、外在的,美育的核心价值无从体现。
(二)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人格素质的培育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狭隘地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明显,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关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三年的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更多、更高级别的职业技能证书,以便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并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全面概括,作为高校,作为党的教育事业的践行者,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放在首要地位。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技能的培养无可厚非,但把美育与包括技能教育在内的智育对立起来,美育必然会失去或模糊原则。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代替美育,重视艺术理论和技能课程的讲授,弱化对学生审美体验的引导,淡化美对健康人格的教育作用,从长远看,有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影响高职生的健康成长。
(三)缺乏结合高职教育实际的美育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存在着种种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有许多,如:美育的师资力量不足、经费不足、配套设施不全、美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等,这些都是表层原因,深层次问题是美育参与者的观念和认知水平,是高职院校对美育缺乏较深入的研究,没有真正认同美育巨大的潜在价值。有人认为,“高职院校不需要美育”,“审美教育与就业无关,不能提高就业率”,“审美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见效慢且不明显”,“美育有或无对学生就业影响不大”等。这些看法,一方面是美育功能的宣传教育不够,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对美育的深入研究,尤其是欠缺结合高职院校实际的美育的功能、意义、方法研究,这不能不说是高职院校美育工作不尽理想的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在夹缝中艰难前行的原因之一。
四、完善高职院校美育的建议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02]13号)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教体艺[2002]6号),这两份文件强调各级各类院校要加强艺术教育。部分高职院校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在探索中取得了某些进展。但是,有的高职院校是摸着石头过河;有的院校认识不清,工作无目标,无计划;有的院校思路不明,美育工作处于应付状态;也有的院校盲目模仿本科院校,美育工作消解了高职院校特色。笔者认为,在现阶段,高职院校落实党和国家的美育要求,应对下述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一)加强学习研究,充分认识美育的潜在价值
1999年,党和国家首次将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强调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从政策上明确了学校开展美育的要求。美育是用美的事物来激发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美育这种独特的育人功效,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产生强大的震撼力、感染力,它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道德品质等深层次的因素。高职院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学习研究,充分认识美育的独特价值,加大美育与高职教育相联系的研究力度,努力提高它在高职院校中的育人作用。
美育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并不矛盾。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高职生,一个能吃苦耐劳、敬业爱岗、有上进心的高职生,其就业的成功率必然高于一般学生。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既注重学生的技能,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毫无疑问,美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加大学习研究力度,探索美育在高职院校实现的新途径,有利于突显美育的潜在价值,有利于把党和国家的美育要求落到实处,也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特色培育。
(二)将美育与专业技能培育结合起来
美育作为高职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工作重点应当是把美育与专业技能培育统一起来,而不是空洞的、与专业不相适宜的美的教育。空洞的、不适宜的美的教育,将使学生难以理解高深的“美”,且无法激发学生受教育的主动性,这将丧失高职院校开展美育的意义,不利于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美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可以且应该结合起来是有客观依据的。技术、技能表面上是功利性的、物质性的,但一项新颖的有价值的技术、技能,其背后隐藏着人的创造能力,是令人羡艳,值得欣赏的,这种劳动美或技术美对学生有着更为神奇的吸引力,它昭示着人的本质与创造潜能,透发着行为者的人格魅力。当教师向学生展示产品、工艺或服务时,引导他们去欣赏产品、工艺或服务背后的劳动美或技术美,学生在体验技术、技能的魅力时,审美感容易生成,并可驱动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进而使其学习变成自觉主动的过程。如在模具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一些好的模具产品,欣赏其中包含的技术知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其产生人性层面的感悟,当这种感悟转化为情感体验时,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不再是外在的压力,而是来自于对这门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欣赏与喜欢,这将大大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效率。教师也可以开设专业技能鉴赏课、专业服务鉴赏课、产品鉴赏课,在这些课程中,教师可以列举前沿的高质量的技术、技能、服务及产品实例,并加以解析,引导学生去欣赏此间隐含着的美的意蕴,使美的意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酒店服务专业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现实生活中优秀工作人员的服务过程,突显服务中的礼仪美、举止美,这种方式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服务技术,且学会了去欣赏别人的行为美,也会在潜意识中调整自身言行举止,使之趋向行为美的理想。
(三)贴近学生实际开展审美实践活动,注重发挥美育的内在价值
学校美育活动需要给学生讲授美的知识、美的创造技能,更需要开展多样化、让学生能积极参与的美育活动,尤其要注意开展与学生学习实际、感性经验实际、思想阶段实际贴近的活动,努力使这些活动与综合素质养成协调起来。高职院校的实践课比重较大,其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有待我们去开掘,去梳理,去探索美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方法。如某高职院校举办的青年志愿者徐本禹的事迹报告会,杰出校友的联谊活动,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的人文知识讲座等。这些活动既是理性的,更是感性的,它唤起了学生对人性美、人格美的追求,唤起了学生对科学美、知识美的向往,激活了学生的感性经验。这些活动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它贴近学生实际,又具有引领性。它生动、直观、可感,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而不是生硬地说教。那种脱离学生专业、年龄、知识结构、人生体验的美育讲授课难以达到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①宣琳:《高职生美育实践初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这是原则要求,我们应将其与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而探讨美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高校常规的美育应该包括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的专题知识和审美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而言,美育应该更加注重审美实践活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习得谋求生存的技能,同时,应使学生学会做人,拥有健康的人格。高职院校美育应致力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不是使学生通过美学知识的学习获得一门技能。由此,高职院校美学理论的教育应以够用为原则,不应追求美学理论的系统、深入。高职院校美育的重心应贴近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如:“行为文明”的主题团日活动,可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欣赏美、体验美,切实感受到美的存在,并参与到行为美的行列中。
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人性美、人格美的欣赏,充分发挥美育的育人价值。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教师节看望全国优秀教师胡明亮时讲到,“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美育真正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②陈卫平:《建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7期。胡总书记的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美育不仅要抓好主渠道,即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美育课、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在高职院校,还应在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浸润美育,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学校德育中要善于利用美育的内在价值,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一个人只认识了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体力行,只有当这种道德规范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时,行为就具有内驱力。美育能激发人的深层感受,使人产生激情,人们在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人性品质能得到进一步升华。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忽视美的内在价值,忽视其对人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作用,美育工作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德育工作将会事倍功半。
(四)成立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相关工作
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应当组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领导小组,以利统筹安排教育活动。我们指出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诸多缺憾,并不意味着我们主张增设机构,专司美育。高职院校应设立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将相关工作统筹起来,便于学校运行、管理和指导,便于统一思想、协调步骤,使之共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仅仅成立德育领导小组不利于德智体美工作的协调发展。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应在素质教育小组领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将美育意识渗透各个部门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把德智体美育协调起来,以利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应由学校的一名书记或院长分管,逐步建立合理的、能高效运作的美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彰显高职的特色。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应对学校的美育课程及课外美育实践活动给予指导,还应建立适宜的评价机制,更好地管理美育。
[1]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岗峰.美育与美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3]陶建新,文德义.简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渗透[J].中国成人教育,2010,(03).
[4]赵洪恩.论美育在道德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1994,(11).
[5]庞桥.发挥美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6]冉祥华.美育的当代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