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探析*

2010-08-15唐娅娇李晓燕

外语与翻译 2010年3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理论

唐娅娇,李晓燕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14;2.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探析*

唐娅娇1,李晓燕2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14;2.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随着我国入世以后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外贸企业越来越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必须相应地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通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特别是适应国际市场的应用型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从事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随着中国加入WTO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理论上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应该并不突出。但实际上在全国701所本科院校中有384所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使得该专业求职市场人满为患,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相当多的学生找不到学有所用的工作。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流向调研报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只有20%。约有50%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行业。”究其原因,发现目前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各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如何针对社会需求,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定位,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是当前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我国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改变以往以计划为主的调控经济的手段,不断加强宏观市场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通过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发挥来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时间,国内高校也开始重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各种经济类理论课程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本属于应用经济学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形成人才培养目标趋向于理论型的状态。在总培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各校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自然就向纯经济类课程体系趋同。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和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的特点下,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构成,学术型和实务型教师的比例大约是1∶1。而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学校的专业教师普遍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比较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少。尽管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高校评价体制以科研为主,高校专业教师不得不集中精力侧重研究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以提高科研成绩。而且在国际贸易实际业务涉及商业秘密,业务实践集中体现在商品流通过程而非生产过程等客观背景下,外贸公司和企业也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所以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面对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通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流向企业等现实问题,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方式过于倾向课堂理论教学。大多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在具体业务中的岗位要求。纵观目前关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而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显然,我们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就显得非常迫切。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地方应用型学院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方向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也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和能否做到学有所用作为衡量我们的办学水平高低和办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院校在构建培养目标时,必须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在新形势下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其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要理论和实务紧密地联系起来。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应围绕以切实满足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中心以及以改革教学体系为中心等三个中心,立足于对外经济发展,结合本科专业教育及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以跟踪外贸业务的流程式教学方式,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的教学目标、注重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校企结合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信息交流活动的开展来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深化三方合作机制以促进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通过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感性的认识,从根本上克服传统培养模式中注重书本知识和理论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为企业量体裁衣,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培养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

三、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的路径探析

(一)结合社会需求,创新“校企结合”人才培养路径

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设置部分专业课和相关实验实习结合,采用灵活的课程体系和动态的培养计划,探索多种产学研结合教学形式。一是密切校企关系,结合经济社会需求,设置培养方案。学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产业部门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生源和就业市场确定招生规模;积极聘请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与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实施“预就业”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提前选拔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在培养方案之外,接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提出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在校期间接受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重管理。实现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整合与优化资源,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共享共赢,给与了学生双重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强化理论和实践结合

首先要努力建设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如选拔部分教师出国进行深造以及让部分教师下企业锻炼等,学校可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和社会实践一线,在实践中发现和研究企业和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更新教学理论和知识,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教师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获取的知识,讲授给学生,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和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传授给学生要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获取理论和知识的理念。同时学校还可组织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积极深入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生产实践中开发的新方法及新理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教学改革。另外也可以从外贸企业中引进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或者从外贸行业聘请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源于实践经验的知识。

(三)革新教学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以国际贸易岗位群能力的要求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革新教学大纲,开发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尽可能接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尽可能接近或达到职业活动的环境氛围,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质的训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将国家职业标准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采取模块的形式设计课程。

(1)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将国家在行业内已经推行的单证员、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等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使本专业90%以上的学生毕业时能获得“双证书”。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

打破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探索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去,实现“知”与“行”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将实训的内容融合到理论知识部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重点重在知识的应用,重在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两类内容的渗透式教学:一是职业道德内容,二是专业外语内容。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和《商务英语函电》课程中,要求专业教师在自己承担的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要有渗透、有案例、有考核。所有的专业课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离式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比如在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中,主要教学内容围绕实际工作环节展开,实务操作内容占50%以上。

[1]冯炜.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有特色的专业人才[J].吉林教育,2008,(28).

[2]霍爱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三层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企业家天地,2008,(8).

[3]纪良纲.高校贸易经济学科改革思路[J].商业时代,2007,(13).

2010-09-0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科研项目

唐娅娇(1976-),女,湖南长沙人,讲师。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贸易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