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思考与美学思想史写作的一种新路径——读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思想史》

2010-08-15胡新宇

武陵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存在论思想史

胡新宇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美学思考与美学思想史写作的一种新路径
——读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思想史》

胡新宇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由朱立元教授提出并着重阐发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合理地解释了“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这一命题。他从已故的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提出的“审美关系论”及关于审美关系提出的四个基本命题出发,进一步发展了审美关系论,并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与存在的哲学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动并完善了国内实践美学的发展,建构了一种兼收并蓄、联系紧密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从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出发,《西方美学思想史》代表了美学思考与美学思想史写作的一条崭新的路径。

《西方美学思想史》;美学思考;哲学基础

每一年各高等院校文艺学、美学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答辩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西方某一位思想家为自己研究课题的毕业生们通常会有一种相同的苦恼与困惑,也就是说,他们不得不时常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辩护,论证自己研究的学科合法性,并常常首先以一种反问的形式开始论文的序论或者第一章:维特根斯坦的美学——存在着这种美学吗?这种美学成立吗?或者,福柯有没有一种美学?福柯美学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学?这种合法性证明有时甚至会达到一种略显荒谬的程度。比如,将维特根斯坦与其家族朋友勃拉姆斯或者舒曼的私人交往或者维氏对克里姆特的资助拿来作为一种证据:也许由此我们可以把美学研究转变为一种对思想家生平轶事的考察来看待了。

依笔者看来,这种现象其实反映出了一个美学研究中存在的更深层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一问题命名为“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问题。众所周知,美学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定义为一种理性主义哲学之下的“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而如果我们追溯美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美学思想始终以一种坚实的形而上学作为基础与背景,无论是柏拉图、康德还是黑格尔,莫不如此。而也正是在黑格尔这里,伴随着他所提出的“形而上学的终结”,美学思想的发展似乎也在精神哲学中得到了完成。进入 20世纪以来,一方面,各种“终结论”甚嚣尘上,从这种角度上看来,现象学似乎成了最后一种能为美学思考奠定基础的哲学了。可即使是现象学的主要代表海德格尔,也认为我们必须要向希腊的源头靠近,只有如此才能领悟存在与美的真谛。另一方面,特别是从 20世纪的下半叶开始,一股名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文化浪潮席卷而来,举凡人文学科的各个门类无不受到其冲击,虽然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特点即是哲学的美学化,可从其种种暧昧不明之处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美学思考似乎正处在一种流离失所的状态,各种“失语”现象或者如上段所指出的“合法化危机”的产生也就不足为怪了。从所有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思考两个问题:其一,我们还有没有必要为美学思考、为美学思想的发展与阐述寻找某种哲学基础?其二,如果我们确实需要寻找这种基础,那么这将是一种怎样的哲学呢?而建立在这样一种哲学上的美学思想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美学思想呢?

笔者认为,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说,答案毋庸置疑是肯定的。而且笔者想要着重指出的是,对于美学研究来说,我们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去考察各种美学思想及其发展历史,如此一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把握住其核心与脉络,才不至于在各种“终结论”与“后”思潮中迷失方向 (我们看到,即使是各种汹涌而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本身,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以达成其“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之效)。这也正是目前国内实践美学所努力的方向所在。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拘泥于教条化、条框化的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再地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中吸取、提炼出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核心,以适应当代的美学思考与阐述。综合以上两点考虑,笔者认为,由朱立元教授提出并着重阐发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似乎正是如上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所在。朱立元教授从已故的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提出的“审美关系论”及关于审美关系提出的四个基本命题出发,进一步发展了审美关系论,并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与存在的哲学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动并完善了国内实践美学的发展,建构了一种兼收并蓄、联系紧密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对于这种美学思想,不拟在这儿详细展开,只想提出其美学思想中的几个命题以适应本文的讨论需要。实践存在论美学认为,包括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在内的审美与人的整体性生存有密切关系,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而美则是一种人生境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包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来理解审美形态、审美经验与审美教育等范畴,而且实践存在论美学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书写、重新阐发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的一个机会。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想法已经在由朱立元教授主编、陆扬教授与张德兴教授副主编的《西方美学思想史》这部著作中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为什么说《西方美学思想史》可以视为美学思考与美学思想史写作的一条新路径呢?这可以拿本文开头所举的两个事例来说明。我们都知道,维特根斯坦可谓 20世纪思想家中为数不多的前后期思想发生巨大转折的思想家之一 (我们还可以举海德格尔为例)。在其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中,他明确地将美学划归为不可说的东西:“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如此一来他也就将美学排除出逻辑实证主义能确证的范围之外。而在其后期的主要著作《哲学研究》中,他认为包括“美”在内的许多概念只是空洞的词语,我们只能在对其意义的悬搁中、在一种语言游戏中使用这些词语。我们可以发现,在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这两种思想中都存在着一种“美学取消主义”的倾向,由此一来“存在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吗”、“这种美学成立吗”等问题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如果我们抓住上文引述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基本命题,从整体上来把握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是站不住脚的。正如《西方美学思想史》第三卷中所做的那样,从人生实践以及人生境界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岂止是存在一种美学思想,毋宁说关于美学、伦理学的思考乃是维特根斯坦思想最重要的指向与归宿,而至于如文首所提到的传记学资料,只是这种重要性的一种最外在的表现而已。同样,我们还可以举福柯美学思想作为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福柯与巴特、德里达等人一起,可以视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的重要代表,这就使得我们从其思想中抽绎出一种美学思想来变得困难重重。如何处理这一难题呢?我们发现《西方美学思想史》的编著者采取了一种非常明智的做法:在后结构主义这一阵营中各思想家的思考路向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交集,他们的理论关注聚焦于几个共同的主题之上,于是一种以关键词作指引的集中阐发就变得可能而且必要。此处仅举一题,“身体·知识·政治”:我们谁能否认这三者不是处在一种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个人人生意义上的)实践美学范围之内呢?福柯又怎么会没有一种美学思想?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在第三卷的最后一章中,作者还特别阐发了福柯关于“空间”的哲学与美学思考,这就使我们注意到了此前一直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福柯思想的另一个侧面。

综上所述,从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出发,《西方美学思想史》代表了美学思考与美学思想史写作的一条崭新的路径。我们还可以举一个突出的例子。在第一卷中,由陆扬教授撰写的“圣经美学思想”一章无疑是这三卷著作中的精彩华章之一。圣经美学思想这一长期以来被忽视了的珍贵遗产终于获得了其应有的重视,而关于“圣经中的自杀”、“《旧约》乐器考”等篇章更是让我们在那远古传来的悠扬乐声中体味着人生的沉重与崇高。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套著作在其新颖、独到之外又不失学术上的严谨与细致。在由张德兴教授主编的第二卷中,我们可以看到编著者在对美学思想史的各位重点人物的阐述上做到了深入而浅出、明确而周详,同时又处处透露着新意。《西方美学思想史》的出版无疑对于我们的美学思考以及美学思想史写作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也许,以此为契机,我们可以期待在以后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上,毕业生们的苦恼与“合法性危机”的出现会越来越少,而这无疑是幸事一件。

G256.4

A

1674-9014(2010)06-0140-02

(责任编辑:刘英玲)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存在论思想史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
维特根斯坦式综合
如何安置现代性——马克思的政治存在论与海皑格尔的艺术存在论批判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维特根斯坦语篇分析方法探析
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及其影响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二语习得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