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庙站改造施工过渡方案研究
2010-08-15赵振刚
赵振刚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济南设计院,山东 济南 250022)
1 既有车站概况
铁牛庙站位于新日 (新乡—菏泽—兖州—日照) 铁路上,为中间站,是坪岚 (铁牛庙—岚山) 铁路接轨兼交接站,主要办理国铁、地方铁路的车辆交接和货物交接作业,不办理客运业务。车站分国铁、地方铁路两个车场,交接作业全部在地方铁路车场进行。该车场设坪岚正线 1 条,到发兼交接线3条,预留到发兼交接线 2 条,有效长850 m,设有地方铁路机务折返所1处,既有车站平面示意图,见图1。
随着新日铁路增建二线工程的开通及运量增长,既有地方铁路车场已不适应交接作业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站坪坡度为2.4‰较陡,不符合《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及《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到发线有效长850 m,与新日铁路到发线有效长1 050 m不统一;到发线数量少,不能满足交接作业要求。
2 改造方案
2.1 改造方案的限制因素
(1)平面。到发线延长受站场两端大桥限制。既有车站西咽喉区外方为铁牛庙大桥,为14-24 m梁桥,桥台距道岔岔头29.559 m;东咽喉区有岭后中桥,为3-32 m梁桥。上述两座桥限制了车站到发线向两端延长。
(2)纵断面。纵断面改造受既有站坪坡度、新日线正线坡度及两端大桥标高控制。既有到发线有效长范围内为2.4‰的上坡,西咽喉区坡度为4‰,东咽喉区坡度为2.4‰,与新日线正线连接的联络线坡度为6.1‰。因新日线正线在该段为持续上坡,大部分地段已用足限制坡度4‰,且铁牛庙大桥、岭后中桥处标高已确定,纵断面改建是控制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关键因素。
2.2 改造方案
(1)将既有到发线有效长范围内线路坡度由2.4‰改造至1.5‰。经比选,采用站场落道改造方案。西咽喉区坡度维持既有4‰不变,将到发线有效长范围内坡度由既有的2.4‰降低至1.5‰;为避免对岭后中桥进行改造,东咽喉坡度采用不大于4‰。落道量从西向东逐渐增大,在岭后中桥西侧与既有轨顶标高顺接,最大落道量 0.89 m。
(2)将到发线有效长由850 m延长至1 050 m。受西咽喉铁牛庙大桥及机务折返所控制,站场以向东延长为主。经与运营管理部门结合,对东、西咽喉区布置进行优化,东咽喉 3 条到发线连通新日线。
(3)增建预留的 2 条到发线,有效长1 050 m。
改造方案详见图2。
3 施工过渡方案
在车站施工同时,要满足国铁、地方铁路车辆交接作业要求。因站场左侧为新日线正线、右侧为车站站房,施工区地形狭窄,必须制定详细、合理的施工过渡方案,以保证施工期间车站作业能力和行车作业安全。而进行纵断面落坡改造施工是施工过渡方案的关键。
3.1 施工过渡方案原则
(1)施工期间,必须满足车站交接作业需要。根据运量预测,施工期间交接年运量为450万t,折合日交接作业列车对数为 5 对。考虑车站工作的实际情况,施工期间最少交接线数量应为3条,分别承担国铁列车到达(交接)、地方铁路列车到达(交接)、机车走行作业。
(2)线路施工与信号施工相结合。临时线路都纳入车站联锁,保证行车安全。
3.2 施工过渡方案步骤
(1)第一步。铺设临时10道;拆除既有4、6道;维持既有车站的交接能力;进行西端路基的落道施工、进行西咽喉货物线处的改造施工。
(2)第二步。铺设设计的4、6道和临时8道;进行东咽喉设计14号道岔至16号道岔间线路和联络线的改造施工,开通4、6、临时8道。
(3)第三步。拆除既有III、8道、临时10道;进行东端路基的落道施工;按设计位置拨移临时 8 道;铺设开通III、10、12道。
4 施工过渡工程的启示
在我国铁路既有车站中,有坡度的车站占总数的50%~80%,其中站坪坡度大于等于2.5‰的车站占30%~60%。山区铁路的坡度车站比例更大。在上述车站改造设计中,纵断面落坡改造施工过渡方案是设计的难点和重点。本工程施工过渡方案施工难度较大,施工过渡方案设计有3个关键点,施工中有如下启示:
(1)施工过渡方案要考虑车站运输作业的需要,保证必要的车站作业能力。设计应结合车站作业需要,每个施工步骤至少设 3 条交接线,按照重车、空车及机车走行线各 1 条设计分工使用,保证了施工期间交接作业能力。
(2)在分幅进行路基落道施工过程中,因落道后新设线路与既有线存在较大高差,必须对线路线间距进行临时调整。新设线路与既有线线间距适当加宽,两线间临时路基边坡可采用1:1。新设线路间线间距根据《铁路站场及枢纽设计规范》要求,临时线间距可采用4.6 m。但应在施工注意事项中注明:“两线均不应通行超限货物列车。当两线中有1条到发列车时,另 1 条应停止作业”,通知车站制定相应的作业细则。
(3)施工过渡方案要细化,线路施工与信号施工密切配合,信号楼接建施工要提前安排,保证每步施工的开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