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2010-08-15李伟涛黄鹏
李伟涛 黄鹏
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临床上不少见,往往由于肝硬化症状明显而掩盖了溃疡的表现,以至误诊率较高而延误治疗,为探讨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本文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肝硬化患者224例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65例,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5例为我院的住院和门诊病例,男53例,女12例,年龄30~76岁,平均52.3岁,肝硬化病程1~15年,平均6.1年,酒精性肝硬化及其他肝硬化不在资料范围。
1.2 检查方法 均经乙肝六项(HBsAg HBsAb.HBeAg HBe-Ab.HBcAb.HBcAb-IgM)及HBV-DNA,肝脏B 超或CT 检查确诊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经胃镜及组织学检查确诊,快速尿素酶检测幽门螺杆菌(HP)。
1.3 临床表现 本资料中上腹规律性疼痛5例,腹隐痛、胀痛27例,反酸、嗳气33例;伴呕血或黑便37例,黄疸18例,腹水28例,脾大39例,意识障碍5例,尿少2例。肝功能child A级28例,B级30例,C级7例。合并胆石症5例,感染8例,心脏缺血11例,心律失常5例。
2 结果
2.1 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 本组65例中,十二指肠溃疡22例,占33.8%,其中球部溃疡15例、球后溃疡4例、霜斑状溃疡3例;胃溃疡37例,占56.9%,其中胃体溃疡21例,胃角溃疡6例,胃窦溃疡6例,多发性溃疡4例;复合性溃疡6例,占9.2%。溃疡灶大多是圆形式椭圆形,边界较规则,覆白色或褐色苔膜,部分可见血痂,并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花斑状改变或痘疹状糜烂,溃疡的直径小于0.5cm有42个,直径在0.6cm~2.0cm有20个,直径大于2.0cm有8个,病理学检查示溃疡特征,并见黏膜下血管扩张,较轻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胃溃疡中有10例黏膜轻度不典型增生。
2.2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本组有54例作快速尿酶定性检查,呈阳性20例,占37.0%;其中男 47例,呈阳性 17例(36.2%),女7例,呈阳性3例(42.9%)。肝功能 A级24例,呈阳性8例(33.3%),B级27例,呈阳性11例(40.7%),C级3例,呈阳性1例(33.3%)。表明HP感染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无关。
2.3 治疗情况 所有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在积极综合治疗原发病,护肝、营养、改善循环、止血、利尿等基础上,分别应用奥美拉唑、磷酸铝凝胶等药物治疗溃疡,4周为一疗程,1~2个疗程后溃疡愈合52例(80.0%);其余13例中8例因反复出血转外科治疗,5例死于肝肾功能衰竭。
3 讨论
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有报道其发生率占肝硬化患者的18.6%,尸解其发生率为17.7% ~26.5%[1]。大约是正常人群的2~3倍,本组资料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为29%,比文献报道稍高,可能与本地的乙型肝炎的高发病率有一定关系。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除了消化性溃疡常见的胃酸、胆汁、HP外可能与门静脉高压致门静脉瘀血有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胃壁毛细血管血流增加可达78% ~100%[2];黏膜下胃动、静脉短路使组织充血水肿,但黏膜层血流减少。氧及营养物质运送到黏膜的时间延长,二氧化碳及其他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影响黏膜的分泌和碳酸氢根的生成,前到腺素合成及能量代谢障碍,继而发生变性,坏死及脱落形成溃疡。同时门静脉瘀血还大大削弱了黏膜防御因子的作用,增加了对酸、胃蛋白酶、胆汁、酒精等攻击因子的敏感性。其次肝功能减退,促胃液分泌物(胃泌素、组胺,5-羟色胺等)灭活减少,使胃酸分泌亢进和易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内毒素是内皮素-1分泌增加的主要因素,内皮素-1升高不仅使组织缺血,而且进一步造成门静脉高压和循环高动力状态[1]。加剧门静脉瘀血形成的恶性循环,使黏膜糜烂形成溃疡;再者肝硬化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浆蛋白过低,维生素A及U缺乏,精神障碍等均可使胃肠黏膜易受损伤[3]。以上各因素可能导致了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明显增高,且以胃溃疡居多。本组胃溃疡及复合性溃疡占66.1%,(43/65)例,并且胃溃疡常伴胃炎及胃出血等特点,本组有37例胃出血,并有8例反复出血难以治愈转外科处理。
HP感染目前普遍认为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但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HP感染率明显低于消化性溃疡,本组资料的HP感染率为37.0%,与王芸[4]报道的42.9%相仿,也与正常人群中HP感染率的40% ~60%相近,说明肝硬化合并非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无相关,同时本资料肝功能分级与HP感染率无差异,支持HP感染不是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的观点[5]。这可能因为门脉门压时胃黏膜充血及黏膜肌层变薄不利于HP生存。
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确诊后应尽早施行内科综合治疗,在改善肝功能和降低门脉高压基础上。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应以保护胃黏膜和促进溃疡愈合为主,无须对肝硬化患者作HP根治;对反复发作难治性溃疡、出血等应在肝功能允许下不失时机行外科处理或介入科治疗,以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1]刘建生,费正权,傅极.45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新医学,1999,30(11):634.
[2]游昌,庄林.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临床荟萃,1997,12(16):725-728.
[3]刘军英,石巧荣,欧琴,等.肝源性溃疡的临床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4):244.
[4]王芸,郭强.肝硬化门脉高压与肝源性溃疡.临床消化病杂志,2001,13(3):122.
[5]Tsai CJ.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peptic ulcer in cirrhosis.Dig Dis Sci.1998: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