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2010-08-15赵丽媛
赵丽媛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用药的必须手段,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特性、患者血管通透性的差异,以及患者的配合程度都将关系到药液是否能顺利输注。输液外渗在临床上很难避免,这与药物的刺激性、患者血管的通透性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我们的穿刺技术和巡视病房是否及时有关,这就关系到技术和责任心的问题。一旦外渗,轻者致穿刺局部肿胀疼痛,若处理不当严重者可致组织坏死。下面就药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谈几点体会:
1 药物外渗的预防
1.1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掌握药物的性能,注意药物的浓度: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等,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放慢点滴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使用化疗药物前,应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认针头液已刺入静脉内再输入。
1.2 选择合适的血管 选择穿刺部位时应避开皮肤表面有感染、渗出、硬接的部位;评估静脉血管弹性、粗细,避开关节位置,老年人、儿童的血管脆性较大,应避开易活动或凸起的静脉,根据血管选择合适型号的输液器。要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抢救时可例外),以保护静脉。对于需长期输液的患者,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因静脉穿刺造成的痛苦和血管损伤(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一般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3~5 d。[1]
1.3 提高穿刺成功率 尽量选择部位合适易于固定、弹性好的血管,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好针头,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向有自理能力的患者告知勿活动有静脉穿刺的肢体;对无合作能力者采用保护性约束措施,有家属陪伴的向家属告知正确的照顾方法。
1.4 告知患者家属注意事项 输液前告诉患者家属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输注刺激性或特殊药物时,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勿动输液肢体,嘱患者不可自行随意调节输液滴速,以免发生意外。指导患者家属自我观察,如液体滴注不畅,局部有灼热、胀痛感时及时报告护理人员。
1.5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增强责任心,加强巡视,观察输液情况,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更换部位重新穿刺。输注化疗药物等易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进行床头交接班。
1.6 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后,关闭调节器,轻揭胶布,用无菌干棉签轻压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局部按压1~2 min至无出血为止。拔针时勿用力按压局部,以免引起疼痛。按压部位应稍靠皮肤穿刺点-压迫静脉进针点,防止皮下出血,提高血管利用率。
2 药物外渗的处理
2.1 一般药物外渗 ①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提高、制动;②局部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乙醇溶液进行湿敷,2次/d,每次20 min。[2]也可用马铃薯薄片外敷;③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2.2 化疗药物外渗 ①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输注,局部用33%的硫酸镁湿敷,湿敷面积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 cm。湿敷时间应保持24 h以上[3];②局部也可中药外敷:将如意金黄散调成糊状,敷于外渗部位,用保护膜覆盖与中药之上,敷药时间应保持24 h以上;③患肢自感外渗部位有烧灼感时,遵医嘱用冷敷,禁止使用任何方式的热敷;④因药物外渗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清创、换药处理;⑤抬高患肢,减少因药液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⑥外渗部位未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周围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综上所述,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诸多因素中主要的是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积极消除危险因素,如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机械性损伤,根据不同药物掌握好其浓度和静脉滴注速度,加强护理观察,尽量避免药物外漏,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应及时根据药物理化性质,渗漏损伤程度及个体差异,适当选择热敷、冷敷、药敷或拮抗剂注射等处理,若能早期治疗完全可以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减少痛苦。
[1]李少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6-291.
[2]阙珍.静脉输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25例原因分析与护理体会,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2):1572-1573.
[3]陈美珠.合理行为对静脉输液外溢影响因素的探讨.护理学杂志,1996,1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