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2010-08-15马伟艳曹霞冯艳苓
马伟艳 曹霞 冯艳苓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治疗肠道平坦型或无蒂息肉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本院消化内镜中心于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应用EMR切除肠道息肉35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电子肠镜检查共发现息肉212例,其中35例行EMR治疗。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51~81岁,平均年龄68.2岁。无蒂或亚蒂息肉26颗,平坦性息肉19颗。息肉<1.0 cm21颗,1.0~2.0 cm210颗,>2.0 cm214颗。
1.2 方法 电子肠镜检查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发现病灶先取病理活检。行EMR操作时先经肠镜活检孔道插入内镜注射针,将针尖刺入息肉基底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提起息肉后,采用混合电流切除,切除后再将标本全部送病理检查。
1.3 结果 本组35例老年人大肠息肉患者均行EMR成功,32例仅行一次EMR治疗,3例多发性息肉的患者于半月后再对剩余息肉再行第二次EMR治疗,其中18例患者为预防出血用金属夹夹闭创面,1例发生镜下出血,给予放置钛夹后止血成功。35例患者中共放置钛夹18枚,最多5枚,最少1枚。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指导,因此护士在术前应详细向患者讲解EMR治疗息肉的方法,同时告之家属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术前肠道准备一定做好,我院采用术前4 h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口服,禁用甘露醇以免产生氢气而发生肠内气体爆炸。术前患者需做血常规、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的检查,正常才可以做镜下息肉切除。术前需签好手术治疗同意书,以免发生医疗纠纷。
2.2 术中配合及护理 我院均采用无痛方法,患者没有紧张感,利于医生操作。术中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给予患者中流量的氧气吸入。由两名护士配合,进镜护士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肠壁黏膜。进行黏膜下注射时,护士应听从医生指令,用可调节注射针,应与黏膜平行的角度进针,确保针尖位于黏膜下层,根据病灶大小不同,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使病变充分隆起,每个病灶注射量不等,一般一点注射即可,也可多点注射,反复追加注射,内镜下见到息肉基底部彻底抬起与固有肌层分离,即抬举征阳性,同时有足够临近正常黏膜隆起以使切缘清楚后,尽快用圈套器将息肉完全套住,小心收紧圈套器,轻轻勒住息肉,手感稍有阻力,根据病灶选择功率35~40W,然后边电凝电切,边收紧圈套,直至息肉脱落。护士在收紧圈套时注意力度要适中,术后仔细观察创面大约5 min,并根据创面大小,放置金属夹,预防出血、穿孔的发生。退镜前提醒医生尽量抽尽肠道内的气体,仔细观察病灶是否处理干净,有无渗血及局部黏膜肿胀,确认无异常后退镜。
2.3 术后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腹部情况。嘱患者1周内减少活动,禁食24 h,按医嘱给予静脉补液。2~3 d进无渣半流质饮食,1周内忌粗糙及刺激性食物。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补液、抗感染及止血治疗。
2.4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出血和穿孔。出血因操作伤及黏膜下深层的固有肌层表面的血管引起。本组1例行EMR后即刻血管活动性出血,钛夹钳闭止血成功。术后如出现腹痛剧烈、便血、出血量多,伴面色苍白、出冷汗、脉速、血压下降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本组病例没有术后出血现象的发生。
3 小结
EM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手段易被患者接受。EMR成功的关键:医护配合默契,掌握EMR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操作要规范。体会如下:①进行EMR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注射针应为一次性,避免交叉感染,注射部位要准确,应从病灶周边向中心进针,确保针尖位于黏膜下层,以免进针过浅引起黏膜层血肿;②注射量要足,提起息肉要充分,内镜下能观察到抬举征阳性;③为预防穿孔及EMR顺利进行,注射后应尽快操作;④收圈套器时力度要适中,速度不宜过快;⑤对于粗蒂息肉要调整高频发生器功率,以减少出血的机率;⑥对于创面大,应用钛夹夹闭以缩小创面,防止出血的可能。
[1]于恩达,孟荣贵,徐洪莲,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5):299.
[2]王利民,沈苑丹.电子肠镜下氩气刀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体会.中国医药导报,2008,5(32):135.
[3]傅亮,罗庆锋,王秀娣,等.老年大肠肿瘤病人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中国内镜杂志,2006,12(8):846-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