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0-08-15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胡延松
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 胡延松
山区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薄弱环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担当着更大的责任。我国的山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山区的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全国90%的林地、84%的森林、77%的草场、76%的湖泊、98%的水能都集中在山区。同时,全国2300多个行政县中,有1500多个山区县,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因此,如何根据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特殊情况,探索出适合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就显得特别迫切和必要。
1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在综合考虑县域生产力、县域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方式、资源组合方式等因素的基础上而制定的,因此,各个不同类型的山区县应根据本县域的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禀性、县域优势等原则来选择最符合本县域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战略。
1.1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进行选择
经济发展战略是根据一定的经济发展环境而制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山区县域在选择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认清自己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实际状况,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具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针对性的加以选择,不能盲目复制,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1.2 根据县域优势进行选择
山区县域的基本情况差别很大,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山区县域在选择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优势就是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山区县域的优势可以划分为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三种类型。具有区位优势的山区县域,大多处于大中城市的周围或交通大动脉的沿线,能从城市经济发展或者便利的交通中直接获得收益,使其能比其它类型县域经济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具有产业优势的山区县域,由于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化生产经验,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及相关科研力量,能够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因此在国家鼓励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具有资源优势的山区县域,虽然大多地处边远贫困地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但往往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日趋紧缺的大背景下,这类县域应依托本身资源,获得超常规的发展。
2 制定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
长期以来,我国的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快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科学地制定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则是振兴山区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制定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考虑的前提条件是在多角度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如何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2.1 从综合的角度进行优势比较
进行综合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整合,优势虽然是由单个有利条件组成的,但它并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因此,在比较与分析中要把自然资源优势、经济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整合,实现规模优势,发挥聚集效应。
2.2 从横向的角度进行优势比较
优势是在比较中体现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山区县域的优势必须放到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把本县域内拥有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各种资源与其他县、市、省乃至全国进行横向的对比,看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从中选出独特的优势,参与全国市场的竞争。这种比较有利于对原有优势进行重新审视,并挖掘出新的优势参与经济分工,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从时空发展的角度进行优势比较
时空发展的比较是一种动态的比较与分析,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期,优势也可能成为劣势,劣势也可能成为优势。因此,山区县域应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动态的观点审视自己的优劣势,及时扑捉社会的消费动向,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进行调整。
2.4 从互补的角度进行优势比较
从互补的角度进行比较,其意义在于通过比较能从中发现并挖掘出自我优势,实现互补。
3 制定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点
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必须实施“特色”战略。山区县域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谋求县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以“特色”作为制定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点,“特色”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突破的一条有效途径。实施“特色”战略,必须把握好四个基本点:
(1)实施“特色”战略,构建具有个性化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选择能提供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产业,使之赢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促进山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特色”战略,从一种特色产业入手,集中各种优势资源,实施重点突破,把特色产业做强做大,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领先优势。
(3)实施“特色”战略,必须加强成本核算。全面提高成本优势和低成本运作能力,争取在开发、服务、营销等多方面节约成本,使特色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优势,获得成本领先地位。
(4)实施“特色”战略,必须稳步推进。“特色”战略的本质就是我有你无、与众不同,因此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不断摸索,稳步推进。
4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研究
发展山区县域经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第一,观念创新。首先要把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而不仅仅认为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权宜性做法。
第二,制度创新。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不平衡,部分原因是制度上的,而不完全是由自然环境造成。我建议取消市管县的体制,变为省直管县,后者将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使得省的宏观调控更有成效。在体制和制度创新方面,实现全面省直管县可能做不到,但是可以在财政体制上率先实行。
第三,环境创新。这包括软硬两个环境的创新,山区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硬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交通、通讯,还有自然环境,软环境包括体制、政策和方法。
第四,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的创新。经验是不能复制的,对于新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选择一个新的发展方式、新的发展路径,县里本身要积极探索,从本县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本地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发展山区县域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实现工业化,更准确地说,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提倡组织化和产业化。
理顺政府行为与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导向作用,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加速培养人才,发掘人地,重用人才,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发展点,妥善处理人地关系,洁净水源供给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挥政府在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1)政策保障。山区县域经济存在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和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缺乏等问题,所以要推动山区县域经济大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环境保障。一是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树立“投资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二是要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改革市场准入制度,打破行政性、行业性垄断,规范市场运行秩序。三是要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和减少行政审批。四是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坚持依法治县,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3)资金保障。山区县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和资金来源,从目前情况来看,资金缺口依然较大,因此,如何筹措发展资金已成为迫切要求。要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把解决资金短缺的重点建立在依靠自身发奋图强和开拓进取的基础上。
①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将社会资金吸引到县域经济发展上来;
②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靠外力激活内部的经济活力,走“借鸡下蛋、借船出海”的发展道路;
③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投入和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
(4)人才保障。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在山区县域,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是发展山区县域经济的当务之急。因此,山区县域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山区县域落户,形成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陈满雄,刘桂文.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策略思考[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3).
[2]蔡达菲.关于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9).
[3]张行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8,(1).
[4]马培华.坚持城乡统筹,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经济界,2008,(6).
[5]赵作斌.刍议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J].经济问题,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