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展现

2010-08-15胡志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7期
关键词:海绵物理情境

胡志有

新课标下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展现

胡志有

1 引言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的问题情境设计以及更为有效的问题展现,对于新课的自然引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促进课后的延续学习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及教学经验,对问题情境设计的要求,值得多用的问题展现的几种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2 问题设计的要求

2.1 问题要具体明确 问题情境设计要具体明确,所提问题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清晰度高,内涵外延要明确,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边,使学生无从下手;有的问题提得含糊,学生摸不清意图,不好回答。因此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情境是否适合学生?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哪些情况?否则,有时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什么作用,还可能影响学生正常的思路展开,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为便于学生思考,每个问题都应该像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语言要简练、清楚、确切。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推导出F=ma之后,为帮助学生理解式中F的物理意义,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加速度会怎样?这个问题提得太抽象、不明确,学生将不知如何回答。如创设情境,改为如下问题,学生将很容易理解:用一个水平力推讲台,推不动,有力却没有加速度,请问是牛顿第二定律在这里不适用了吗?

2.2 问题要难度适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因此,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那些远远高于或低于学生原有心智发展水平的问题,不仅不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或变得骄傲自满,从而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其探究能力的发展。尽量不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或“好不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最忌讳的一种课堂提问语言。

2.3 问题有层次 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地设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对于整体性较强的问题,需要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如在“宇宙速度”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通过2个问题引入新课。1)在同一处用不同的初速度水平抛出2个物体,哪个落得远?2)当平抛初速度一直增大下去,结果会怎样?这2个问题具体明确,很容易引导学生的思维,但如在中间加入一个小问题,层次感会更好:地球的水平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3 问题展现的方式

科学的问题情境设计,其主要目的是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展现,通常由提问形式表达出来,值得常用的问题展现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3.1 引发式提问 提问与本课有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如在“平抛运动”的新课引入时,笔者设计3个小问题。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2)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两分运动不共线)合成的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结合上节课演示实验中红蜡块的运动回答。3)既然2个直线运动可以合成为曲线运动,反过来,一个曲线运动能否分解成2个直线运动呢?通过这3个小问题,为平抛运动的教学埋下伏笔。

3.2 追问式提问 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面寻求知识、分析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当学生完成利用惯性将锤头与手柄套紧的实验,并说明其原理后,教师不是简单地问“对不对”然后就此结束,而是接着追问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这样一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说可拿其他铁锤来锤紧、用锤头撞击地面或墙面,还有的说可在松动的锤头与手柄的间隙里打入钉子或木条,等等。

又如在学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2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设计情境,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竖直墙壁上,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到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f=μF,所以F增大,f也增大。”至此可追问:“F再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向上攀登了?”学生听后自知出错,而后兴奋、思考,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释疑。

3.3 类比式提问 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类比方法,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如何向学生讲清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在教学中可用这样一个比喻:“某人身上的2只口袋里装了钱,其中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动能,另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势能,2只口袋里的总钱数相当于机械能。那么,怎么才能保持2只口袋里的总钱数始终不变呢?”问题提出后,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多种回答,气氛轻松热烈。通过这样的类比提问,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从能量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

3.4 逆向式提问 避免习惯性思维的禁锢,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温度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让学生想象一些现时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情境,并写出可能的结果。如:世界没有了摩擦力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如果不存在惯性,将产生什么样的情形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惯性以及惯性的特性。

3.5 开放式提问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充分表现选择、变通的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提高他们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可让学生利用一个圆柱体玻璃杯、一块厚海绵和一杯水,设计2个实验,并说明实验方法。

实验一:手压海绵,海绵变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二:将玻璃杯放在海绵上,向玻璃杯中倒入水越多,海绵变形越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实验三:将手指插入玻璃杯内的水中,观察到手指变形,说明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四:将海绵放入玻璃杯内的水中,观察海绵的浮沉情况,说明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科学的问题情境设计、有效的多形式的提问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课堂效益得到提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高效。物理学家劳厄说过: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的问题情境设计以及多形式展现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

[1]周家萍.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2]郭超愚.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J].新课程:教师版,2005(12)

[3]汤小平.在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J].考试周刊,2008(50)

[4]李元明.浅谈物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J].教育革新,2008(11)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0.07.015

猜你喜欢

海绵物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只因是物理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处处留心皆物理
海绵是植物吗?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