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10-08-15◆陈香
◆陈 香
(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实验二小)
构建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陈 香
(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实验二小)
数学这一学科作为我国现行教育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是众多数学教师比较关注的课题。如何更好的发挥数学课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数学真正成为启迪思维、开发智慧的学科。本文就此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数学教育 学生 创新意识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中,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数学这一科目都得到了很好的重视,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开发人的创造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问题。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 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我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二、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小组合作学习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热情高。在有效的交流中,学生互通信息,取长补短,从而扩大眼界,开阔思路,产生一个人难以想象得到的新想法、新主意。如教学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从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到一个圆柱体,然后分组活动:“观察这些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经过交流发现: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圆柱体的上下两头是一样粗的,圆柱体的面摸上去滑滑的……老师对他们的发现予以肯定。这时我又提出:“刚才有同学说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到底是不是一样大呢?你们能在小组里想办法来证明一下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热烈讨论,群策群力,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小组用纸条包在圆柱体两头的外围,看是否一样粗;有的小组把绳子分别紧绕在圆柱体的两头,用剪刀剪下,再比较两条绳子的长度……在这样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既获得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启发动手,激励学生的创新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加强动手操作,也就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的脑、口、手结合起来主动参与学习,发展思维,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如,教学“分桃子”时,指导学生在桌上摆好 8个圆片,然后提问:“我们用桌面上的8个圆片代替桃子,帮猴妈妈分分看,可以怎么分?你能想到几种分法?”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动手分桃子。当再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学生争先恐后说出了多种不同的分法。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猴哥哥吃4个,猴弟弟吃4个;哥哥吃5个,弟弟吃3个;弟弟吃6个,哥哥吃2个;弟弟吃 7个,哥哥吃 1个。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得出“每只猴子吃 4个”,得平均分这一概念。通过动手,学生积极参与了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领悟、概括,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
四、注重实践活动,提供探究的空间
1.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创设情境,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例如“乘法应用题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如果你有 20元钱,要买一些文具,你打算怎么买?怎样组合买比较合理?你能算算用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呢? (文具价钱如下)
铅笔每枝2元,练习本每本1元,橡皮每块 1元。
尺每把 2元,卷笔器,每只 12元,小刀每把 2元。
学生在模拟现实的情景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有了提高。
2.选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实践活动
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如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问题银行”活动,提供探究性学习场所,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找课外书等途径,让学生从以往什么都是“老师说”的怪圈中跳出来,从小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二年级开展了“我家的数字”活动,同学们通过度一度,量一量,对书本上介绍的长度单位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并通过电脑合成、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了各自的才能。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四年级“生日派对方案”;五年级“我的设计”;六年级“走出课堂、走进银行”等。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反过来又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为同学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辟了广阔天地。
五、结语
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