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

2010-08-15刘菊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伦理职业思想

刘菊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

刘菊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探究和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思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其劳作学校的思想、职业教育的释义、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及文明社会建设的作用、职业教育在教育大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公民职业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及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国家化、伦理化和实践化的特点,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劳作学校;伦理教育

凯兴斯泰纳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在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很有建树,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但是凯兴斯泰纳与其职业教育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是被排斥的,因为有学者认为凯兴斯泰纳是德国帝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公民教育和劳动学校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是为维护德国帝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提出的,明显地渗透着国家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思想。尽管如此,历史仍无法否认凯氏职业教育思想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贡献,也无法否认其职业教育思想的精华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概念

(一)劳作学校

根据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制定出学校的任务,又根据任务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或者叫学校管理准则,并据此规定了学校的组织形式,这样的组织形式被称之为“劳作学校”。劳作学校是独立获取教育财富的学校,这种获取贯穿精神生命的始终。劳作学校是以培养性格为主的学校组织形式。

劳作学校的任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为国家的每个人的未来职业做准备;(2)职业教育伦理化;(3)使学生有能力参与的集体本身的伦理化。

由此可以看出,凯兴斯泰纳倡导的劳作学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劳作学校或职业学校是全民的,是为国家中每个人的职业做准备的,不是以划分公民社会层次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因而被全民在思想上所接受。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地位上是低于普通教育的,在人们的认识中,职业教育是培养体力劳动者或简单劳动力的教育,而且实际上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面对的也是普通教育的淘汰者而非全民。黄炎培在谈到职业教育时认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民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职业教育全民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应强调大职业教育,因为 “大职教观”重视开展全民职业教育,不仅应面向学龄青少年,而且面向所有人,特别是被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排除在外的特殊人群,包括需要继续接受学习或即将转岗的在职职工、要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渴望再就业的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及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等等。

二是劳作学校职业教育的伦理化,即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术的教育,更是伦理的、道德的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大多进行的是技术的、专业化的教育与培训,对职业道德的教育较为缺乏,有些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而且不被重视。

三是个人促进所在集体的伦理化。职业群体的伦理化是个人道德贡献能力的成果和表现,同时也是个人道德发展的环境与条件。这就要通过集体劳动或学校活动、社会服务才能够实现。职业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和考察等活动,在服务、实践和考察过程中形成同情心、责任心、创造性等优秀的职业伦理品质。

(二)职业教育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是相对宽泛的,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凯兴斯泰纳赞同裴斯泰洛齐认为的 “公立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职业教育”的主张,这便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而且职业教育机构实现了教育与职业的平等。我国职业教育民办的较多,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的状况还有待改善,同时应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狭隘化的倾向,逐渐走出对职业和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即“当一个人的工作对特定的雇主负责,而不是对终极的雇主即社会负责时,才承认他的工作是职业”。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与启示

(一)职业教育国家化

在如何看待国家的问题上,凯兴斯泰纳认为:“看成是为了某一特定目标而组织在一起的人类集团,这一集团应该通过其成员的活动,尽可能地为个人伦理自由的发展铺平道路,同时它自己也朝着具有美学特征的文明与法制国家的方向发展,那么,随着国家为实现其目标而奠定科学基础的同时,也自然产生了创办国民学校和普通高中的科学基础”。这种个人伦理发展与国家文明、法制发展相互推动的思想为职业学校的创办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对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经济和政策上的倾斜,但是人们思想或观念上的认可仍有待加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不只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政治的、国家的和民族的意义。职业教育在思想认识上的狭义化对整个教育系统不利,对经济发展不利,对社会民主也有破坏作用。特权的文化传统和对现实政治的选择,在职业教育狭义化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民主社会和多元文化是破解文化、政治特权的因素和路径,国家文明政治的目标是职业教育的政治意义之所在。

我国的现状是,职业教育技术化或学历化,即有极大的功利倾向,这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使教育的负价值发生率增高。问题是国家把责任和权利赋予职业学校,但是职业学校的觉悟还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标准,管理和责任体制没有完善,责任被架空。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应对建立社会普遍意义的价值作出回应。

国家统筹管理的公民教育与地方学校自主的职业教育,都是发扬民主所需要的,关键是目的何在,当为实现“人人参与建设一个负责的、相互支持的和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的社会目的时,国家公民教育和民主甚至混同在一起”。职业教育既是每个公民的,又是国家的,是全社会的。

(二)职业教育伦理化

职业教育伦理化可以推进国家伦理化和个人伦理化,凯氏指出:“至高至美的外在伦理财富是一种社会组织,他确保每一个个人能按照其天性,发展他自己认为是伦理财富的东西”。因此,国家伦理化是个人伦理化的条件。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之一是道德价值多元化,带来了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多元化。多元化不是说可以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找到违背良心的理由,创造性不是说可以背离真、善、美的指向,如果个人自由价值思想成为欲望膨胀的理由,就会抑制精神和伦理的生长和效应。从人类学的角度讲,过度的欲望与德行的斗争是与人类永远相伴的,德育成为人类追求甜蜜幸福的永恒形式。但我国国民的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职业学校存在道德教育形式化倾向,职业教育应使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职业学校道德教育产生实效。

凯兴斯泰纳不仅提出了职业教育伦理化的思想,而且强调集体伦理化、国家伦理化对个人伦理化的作用:“国家本身体现伦理思想 (本质上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外在的伦理财富),才能确保个人获得至高无上的,内在的伦理财富,才能成为具有真正觉悟的、伦理的自由人”。凯氏在对伦理教育作解释时,体现了集体伦理化的思想:“伦理教育最普遍的含义归纳为通过集体的、一般文化财富而培养起来的个人精神生活的、非对立的统一体概念”。这是对伦理道德教育内涵的诠释,同时指出了一个正确途径。这就是要避免一种强迫影响甚至教育,让德行行为成为出之于每个公民内心和感情的需要,凯氏指出:“我们从内心感到需要并确认为最高的目标,我们便会为之投入更大的力量。出于纯理智的内心需要,无疑不总是那么强烈”。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快,但是过于重视技术专业化,这一倾向的危险是 “把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解释为工艺教育,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教育将变成原封不动地永远延续社会现有工作秩序的工具,而不是改革这种秩序的手段”。这一技术化的职业教育可能不会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甚至会成为消解社会进步的因素。社会对专家和人才是急需的。但越是这样,越应在职业教育发展之初,避免从办学理念上忽视职业伦理化和集体伦理化这一层重要内涵,因为“一所越来越专业化和越来越多样化的高造诣的高等学校,是对整体文化不利的发展方向”。

(三)职业教育的实践化与对社会问题的解决

根据认识论规律,职业教育首先应该是实践的,应让学生的学习始于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且就其工作问题本身及时加以实践,即职业教育应实践化。凯氏在谈到集体伦理化时指出:“集体生活的道德、正义感等只能通过直接参与集体当中才能获得”。这是凯氏职业教育实践化思想在集体伦理获得上的表现。

职业教育的实践应顺应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即先有实践,然后有理论,再用实践证实理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打破现在职业学校教育过多地进行知识灌输的现状。职业教育就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尤其是实践创造能力的准备。

职业教育原则上应使学生 “有超过一般水平的力量,有一种克服困难的特殊能力,乃至养成一种不可动摇的坚强性格”。即职业教育要使学生获得生存、生活的经验、能力、坚强的性格和品质。叔本华说:“经验为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我们摆脱梦幻、遐想、谬见这些乘我们年轻而入的东西。保证青年人摆脱这些东西的困扰,无疑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经验对职校学生是重要的,而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实践。因此,职业教育应坚持实践探究为先、理论教学其次的教育理念。

总之,职校学生的技术能力、职业能力、人文修养、职业优良品质等都必须在实践中形成,应针对职业问题与社会问题实践之、解决之。职业教育应建立在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之上:使人有业乐业,更要使人成就大业;使人获得职业,更要使人学会创业。职业教育实践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有规划地开展,如此,职业教育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才能有效发挥。

[1]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49.

[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3]董仁忠,石伟平.“大职教观”问题探微[J].职教通讯,2007,(3):5-8.

[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32.

[5]黄尧.中国职业教育形势和今后发展的目标任务[J].西北职教,2008,(7):6-8.

[6](德)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郑惠卿,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29.

[7]孟景舟.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29.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4.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0.

[10]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M].王铭铭,胡宗泽,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68.

[11](德)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M].金铃,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24.

[12]姜大源.职业教育教育思想的功能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9):1.

G710

A

1672-5727(2010)06-0159-02

刘菊(1984—),女,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猜你喜欢

伦理职业思想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思想与“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